民间祭祀或办喜事院中搭建席棚,高过房顶。棚内铺席子,席子上铺红毡,毡上有坐垫。客人来了,席地而坐,或八九人,或十人围坐一圈。厨师把一块十斤左右的整肉放在直径约二尺的铜盘中端上。另有一个大铜碗盛满肉汁,碗中放一把大铜勺。每个客人面前再放一个直径八九寸的小铜盘。肉是白煮的,不许放盐和酱油。因此客人都自带事先浸过酱油又晒干的高丽纸,放在肉汁中提味儿。吃肉时用自带的解手刀割下巴掌大、如纸薄的肉片蘸着肉汁吃。主人并不陪吃,只是在席间巡视。客人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果客人不断招呼添肉,主人一定再三致谢。如果客人连一盘肉都吃不了,主人就会不理你了。客人吃饱了扭头就走,不能谢主人,不能擦嘴。因为肉是敬神的祭品,不用谢。如果擦嘴则是对神的不敬。
皇宫内,每天子正三刻(相当于0:45),必然开启东华门,放进一辆骡车,车上有活猪两口。车上不点灯。车辕上坐着一位老巫婆。后面有奏事处官员提着一盏纱灯跟随。这两口猪用来做白煮肉祭祀。每天如此,据说是为了祭祀明万历太后,以谢当年太后释放努尔哈赤之恩。祭祀的猪肉,事后由在乾清门值班的大清门侍卫分享。这可是二百多年的老汤白煮肉啊!吃的时候侍卫们各自用所带的解手刀切割,在碗中放一片事先蘸过酱油又晒干的高丽纸,以便提味儿。据说宫里的白肉比外间卖的好吃百倍。
(按:北京和顺居,即砂锅居的白肉,其根源就是宫里的祭肉,并不是止于现在媒体所说的王府祭祀,源流要长得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