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都在咸丰初年承袭爵位,并且当了宗人府(管理皇族事务的衙门)负责人兼领侍卫内大臣(统领皇家侍卫的最高级武将)。而端华的弟弟肃顺那时才是个户部郎中(相当于现在的司长)。咸丰五年夏,官军剿灭了北上的一支太平军,载垣和端华渐渐用声色诱惑皇帝,并且举荐肃顺到内廷当差。三人把持朝政,军机大臣们只能拱手听命。三人还借着科场案杀了大学士柏葰,借着铸钱局案兴大狱,权势日益扩张。肃顺还当上了协办大学士兼步军统领(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卫戍区司令)。
英法联军侵犯北京,火烧圆明园时,三人劝咸丰以到木兰围场狩猎的名义逃离北京,驻跸承德避暑山庄。此后,三人更加引诱咸丰纵情声色,以便专权。英法联军退回天津,恭亲王等请咸丰回北京,而三人劝阻,一再推迟行期,直到咸丰驾崩也没有回到北京。
咸丰驾崩后,三人假传圣旨,说皇帝遗诏让三人,以及御前大臣、驸马景寿,还有四位军机大臣,即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同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即俗称的八大顾命大臣)。三人还阻止恭亲王来承德奔丧。此后朝廷所发的谕旨都是三人擅自主张,并没有通过同治皇帝(同治当时还小,实际是没有通过两位太后)。于是有御史董元醇上书,请太后垂帘听政,并派近支亲王(实际指恭亲王)辅政。太后召见三人,命照此奏章办理。三人公然抗辩,以本朝没有垂帘听政先例驳回奏章。
这时,恭亲王终于来到承德奔丧。三人并不以近支亲王的礼节对待,十分轻视恭亲王,以为大权在握。三人当中,两个王爷都是昏聩无能,实以肃顺为主谋。
两位太后要召见恭王,三人阻止,而且授意杜翰说出“叔嫂应当避嫌”。然而太后召见的意思十分坚决。恭王请端华一同觐见。端华看肃顺,意思是怎么办。肃顺说:“老六,你与太后是叔嫂,何必让我们陪着。”恭王这才一个人见到两位太后。见面时太后向恭王哭诉三人的种种恶行,并密商如何除掉三人,还召鸿胪寺少卿曹毓瑛写好了捉拿三人的密旨,准备回到北京就发出。
为了麻痹三人,恭王第二天就离开承德回北京,路上不轻易停留,以防三人派人刺杀。两位太后接着下令回京,同时借着载垣自述兼职太多,事物繁忙,难以兼顾,本是期望太后表彰的机会,下旨免去其统率火器营、健锐营的职责,夺了兵权。还派肃顺护送咸丰灵柩后面慢走。
这时大学士周祖培等上书,称同治皇上年幼,八大臣只是奉命帮助,而不是主持政务。现在一切政务都成了八大臣决定以后在呈给皇上预览,权力已经下移,应该实行垂帘听政。钦差大臣、侍郎胜保也上书请派近支亲王辅政,以防奸佞专权。
两位太后到了北京的当日,又对周祖培等哭诉三人罪行。周祖培建议重重治罪,而且出主意“先解职再拿办”。太后们同意了。于是第二天传旨任命恭亲王为议政王,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左侍郎文祥、户部右侍郎宝鋆、鸿胪寺少卿曹毓瑛等为军机大臣,让这些人入朝待命。这时载垣等已经在朝,还不知道大势已去。见了恭亲王,二人还大声问:“外廷臣子为什么随便进入大内?”恭王回答有旨意,立刻就有侍卫传旨,命恭亲王将三人革职查办。二人还斥责:“我们还没有上朝,哪儿来的旨意。”恭王命令拿下二人,二人还说“谁敢”。只见数位侍卫上来褫夺了二人顶戴和官服,带出了隆宗门。二人还要找自己的随从和肩舆(两个人抬的类似滑竿儿物件),早被驱散了。
这时肃顺护送咸丰灵柩才到密云。醇王爷带兵去抓,从窗户进入。肃顺已经和两个小妾上床,于是大骂着就擒。三人在宗人府大牢见了面,肃顺怒斥二人,说早听他的不至于今日。那二人说都是听你的才闹成这样。经过大臣们审议和两位太后商议,最后赐令载垣和端华自尽,肃顺斩立决,景寿革职保留爵位,穆荫革职充军,匡源、杜翰、焦祐瀛均革职。
肃顺积怨甚多,赴菜市口刑场时,仇家都驾车载酒去观看。囚车过骡马市大街时,儿童们大呼“肃顺也有今天”并投掷砖头瓦块,使得肃顺面目模糊。肃顺临死时不肯下跪,是刽子手用大刀的铁柄把他的腿骨敲碎才跪下的。
接着同治在太和殿即位,尊两位太后分别为“慈安”和“慈禧”,实行垂帘听政。自此,开始了慈禧专政的时期,直到清朝灭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