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农历五月廿六,星期三。
“未冠攻读厂侧,余生执教村旁”(家父回忆之十):
我在北师大附中高三年级就立志做一名数学教师。原因之一是在优良的数学教学氛围中成为了一名数学爱好者,之二是对于各位老师的尊敬、尤其是对韩清波老师的钦佩和爱戴,之三是看到许多附中毕业生虽然升入理工科院校学习但后来还是当了老师,不如进入师范院校将来做一名“正统”的老师,之四是当时在课外已经为初中学生补习且效果还不错,自感具有当老师的基本素质。
更具体地说,还想到从北师大毕业后再回到母校从教,并逐步成为韩清波老师那样的数学名师。为此还戏作一联:
未冠攻读厂侧
余生执教村旁
注:未冠指年龄未满二十。厂指琉璃厂,村指海王村,均暗喻北师大附中校址。
1945年夏,北师大附中某位数学老师因事离校不再受聘。正好我从北师大毕业,而且毕业前在母校教学实习时成绩在90分以上,已被母校列入新教师备选名单。于是经韩清波老师推荐,我于该年8月被聘为北师大附中数学教师。
这还涉及到母校的一项人事制度,即自林砺儒先生担任北师大附中主任以后,就把在附中实习的北师大学生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存档,作为将来聘任的参考。当时附中的校长以北师大校长兼任,但只是挂名,实际负责人是主任。
当时的传统是,新教师安排在初中二年级教代数课。因为初一和初三的课都需要相当的经验。但是,开始学校就安排我教初一的算术。可是我早就知道中学数学各门课程中初一算术和高中立体几何最难教。于是我又请韩老师“缓颊”,还是改为先教初二代数。转过年来,附中的主任更换,新主任安排我改教初中几何和高中三角,一直到我离开母校再没机会教初中算术。1958年,初中算数课全部取消,这反而成为一个遗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