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大轴”和“压轴”
(2012-03-14 06:00:41)
标签:
音乐北平大轴轴子汾河湾文化 |
分类: 评论杂谈 |
现在许多媒体将“大轴”(轴,此处发“宙儿”音)误称为“压轴”,已成顽症,难以纠正,谬致使种流传。今日“搜狐”还在云:人大闭幕,温总理见记者是压轴大戏。
压轴,不是最后一个节目,而是倒数第二个节目。最后一个节目应该称为“大轴”。
乾隆年间徽班在北京演出时的规矩是:一般分为三个轴子,先演出时间较长的“早轴子”,演出时,观众不多;“中轴子”用班中优秀的艺人出演三出“散套”,其中末一出,也叫“压轴子”,是全班中名气最大、技艺最佳的演员演出;最后演出“大轴子”(参见麻文琦等《中国戏曲史》)。权威性词典也解释的很清楚:“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例如,京剧一场戏如果有五出的话,第一出叫作“开锣戏”,第二出名曰“早轴”,第三出称为“中轴”,第四出(倒数第二)则为“压轴”,第五出(最后一出)称作“大轴”。由此可见,“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本意是指倒数第二个节目,而不是人们说的最后一个。据说过去的剧本写成一长卷,卷的底部有一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一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第二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一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一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一幅多彩的画卷。
但是随着戏剧的发展,后来大轴戏超过了压轴戏。请看两段有关的叙述:
有一次是梅(兰芳)老板由美新回,在北平开明戏院演《汾河湾》,在美国演出此剧的译名为“一只拖鞋的问题”,其号召力之强,据说曾有请求再演18次的盛况。那次压轴戏为尚和玉的《四平山》……就在这嘈杂声中大轴《汾河湾》上场,……但梅老板一登场马上是一个碰头好,……还有一次是在第一舞台唱大义务戏,大轴是梅老板与杨小楼合演的《霸王别姬》,每演这出戏都是轰动九城,万人空巷。(齐崧《谈梅兰芳》,宝文堂书店)
随着戏剧演出程式的不断革新,当这一类有完整剧情的“大轴子”超过压轴戏的时候,另一类“大轴子”即那种没有什么情节的、以武打为主的、带有诙谐色彩的“送客戏”也就逐渐衰亡了,代之以全体演员站到前台鼓掌谢幕,欢送观众离场。
前一篇:传、内传、外传、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