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蒙古族婚礼歌中包含的十种文化元素·第七章《饮

标签:
转载 |
分类: 内蒙资料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蒙古族从蒙昧期、野蛮期到文明期,产生了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而在长期的民族交融、影响中,也发生了许多独特的变化。这种演化过程,就是蒙古族风俗习惯的发展历史。
“不兀勒扎儿”,是成吉思汗时期保留的饮食习俗
蒙古人称乳食为“白食”(查干伊德),称肉食为“红食”(乌兰伊德)。
《蒙古族婚礼歌》一书中所包含的饮食文化,保持着草地蒙古人原始的饮食风貌,如:不兀勒扎儿、全羊宴、献肋骨、沙恩吐宴、蒙古八珍、献茶等。
《蒙古族婚礼歌》套曲三十二《献沙恩》,是男女双方祝词家与嫂子之间的对歌,祝词中有这样的描述:
女方祝词家:
有名的歌手,
请你来回答,
相传婚宴要用金杯银盘,
端在你手中的木杯瓷盘,
它们曾经有怎样的来历。
男方祝词家:
日为父土为母木为儿女,
水哟,也有生命的年轮,
瓷哟,也有泥土的精密。
在婚宴上端起木杯瓷盘,
包含着繁荣昌盛的美意。
土地广袤哟,
金子就稀少,
树木繁多哟,
银子就稀少。
金银,没有生命的纹波,
说金唱银都是为了吉利。
这样的话语,可否算作,
在喜庆之宴,
使用这木杯瓷盘的道理。
我端起这瓷盘和木杯哟,
要把羊肋和沙恩献给你,
把“不兀勒儿”献给你。
……
蒙古语“不兀勒扎儿”,指羊的颈喉部位而言,其筋肉耐嚼、坚韧。它与“连着大腿连着小腿”、“连着骨头连着筋”的“沙恩”一样,都具有牢固不离、亲情永驻的象征意义,从而成为蒙古婚宴上的首要食品。
在婚宴中食用“不兀勒扎儿”,是成吉思汗时期保留的饮食习俗。
《蒙古秘史》成书于1240年,秘史168节记载:铁木真要聘王汗之女察兀儿公主,给他的长子拙赤做妻子。此时,王汗之子桑昆正准备捉拿铁木真,于是就派遣使臣前往成吉思汗的营地。使臣对成吉思汗说:“我们的桑昆太子已经决定把妹妹察兀儿许配给可汗的长子拙赤,到了约定的时候,就请可汗去吃‘不兀勒札儿’(许婚宴)吧。”
游牧文化精深、浩瀚,是源于蒙古语具有极强的拓展空间。
比如:
“查干”(白),含有“神、圣、新、洁”等多种含义。
“哈拉”(黑),囊括“古、庶、壮、烈”等多层译解。
蒙古语中,没有“谢谢”一词,因为天知道,地知道,“公义”太重,语言无力承载。
蒙古语中,没有“再见”一词,因为你知道,我知道,“痴情”太浓,语言难以表达。
在蒙古族婚礼仪式中,男方祝词家将盘中的“羊肋”献给女方家的首席客,绝不是一种普通的行为,而是“羊肋”本身就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
肋骨是保护肺、心脏、肝脏等器官的骨骼,是整个胸腔的构架,其形状,如两片微微合拢的扇架。于是,蒙古族婚礼宴席间的“肋骨”,便拥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相互包容、互借其肋、彼此团结、真诚合作。
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八珍”
元代著名诗人白珽在宴会上品尝过蒙古八珍之后,赋诗称赞:
八珍肴龙风,
此出龙凤外,
荔枝配江姚,
徒夸有风味。
蒙古八珍即:醍醐、麈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元玉浆、紫玉浆。
①醍醐: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之物,为旧时供佛佳品。②麈沆:为麋,指獐的幼羔而言。③野驼蹄:即野骆驼的蹄子,与熊掌齐名。④鹿唇:即犴达犴唇,曾是元代蒙古可汗赐给臣下的赏品。⑤驼乳:性温味甘,补中益气,壮筋骨,实为一珍。⑥麇:是獐的别称,其幼羔肉质极其鲜美。⑺天鹅炙:即烤天鹅肉。⑧元玉浆:指马奶。紫玉浆:指葡萄酒。
《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四十二首《报宴歌》,也有“蒙古八珍”的记载:
女方祝词家:
南湖的鱼儿,
北湖畔的雁,
东湖的莲子,
西湖的水蒜。
南山的黄花,
北山的白蘑,
从东山深处采来的紫葡萄,
从西山里采来的欧李儿果,
这些就是呀,
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八珍。
……
这些珍品,都是东蒙盛产的土特产,享有盛誉的野味。
《蒙古族婚礼歌》在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些许的变异和替代,属于正常现象。一部剧情庞杂的蒙古诗剧,不是一日所成,而是要经过种子落地、萌芽、开花、结果的全部过程。而这个过程,必将历经世代的传承,并在民间艺人的不断传承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杂交”现象,即本土民俗风情的渗透及移植。
全羊宴——蒙古族饮食经验积累的结晶
在《蒙古族婚礼歌》中,有女方家的“九个嫂子坐在九张全羊宴上”的记载。
“全羊宴”在蒙古宫廷筵中,独树一帜,又称“全羊大筵”。
《青史演义》记载:成吉思汗庚申年(三十九岁)新年就设九桌整羊宴席。清康熙年间,圣祖玄烨曾为外藩王公举行过“全羊宴”。清·乾隆袁枚撰写的《隋园食单》中,也有“全羊法七十二种”的记载。
《蒙古族婚礼歌》套曲第四十二首《报宴歌》,是女方祝词家献给宾客的歌。
女方祝词家:
这三岁小马驹,
酿造的马奶酒,
把涨潮般的酒宴赐给我们。
这三岁小肥羊,
组成的全羊宴,
组成一道丰肴美馔的盛宴。
九个贤慧的嫂子,
坐在九张宴席上,
每一桌都有尊贵的掌酒人,
这就是佳肴的山,
这就是美酒的河,
亲朋们,
再坐一坐吧,别散呀别散!
……
马头琴,悠扬悦耳。
四弦琴,弓声短促。
婚宴上的欢乐琴声,把支撑蒙古包的十二根哈那震颤。女方家,九个嫂子,九张席宴。贤慧的九个嫂子,就是这场婚礼的主宴官。
蒙古族的“全羊宴”,经历几百年的技艺演进,是蒙古族饮食经验积累的一个结晶。“全羊席”以一体之物,煎、炒,烹,炸;爆、煮、蒸、炖,烹制出七十余种菜肴,形色不同,口味各异,令人叹服。
“全羊宴”莱名非常考究,全羊七十六菜,每菜都不露“羊”字。
以羊眼做的菜名,为“玉珠顶”。
以羊脑做的菜名,为“烩白云”。
以羊髓做的菜名,为“烩凤髓”。
以百叶做的菜名,为“素菊花”。
以蹄筋、骨髓合烧的菜名为“密汁髓筋”。
每首菜,都有不同的名称,如“樱桃红腐”、“清炖百合”、“酥烧枇杷”,“锅烧腐竹”、“五香兰肘”、“吉祥如意”、“满堂五福”等。
全羊宴,莱名高雅,菜品丰盛,烹制技艺精湛,配料讲究。上菜程序非常讲究,以羊头菜为首菜。菜品入宴时,按四四编组,再加上诸色点心、各种主食,显得丰盛致极。蒙古族传统的“全羊宴”兼容了各大菜系的烹饪特点,又形成了自己的烹调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茶——生命中的盐巴
饮其水,随其俗。
在宽广的草原上,最尊贵的人,是那些饱经过风霜的长者。
长者富有生活的经验,他们的指教胜过千金。老人站立时,年轻人不能坐着说话。宴席间,老人饮下第一口酒之后,年轻人才能动用自己的碗筷。老人讲话时,不能随意在老人的眼前走动,这就是草原上的规矩。
蒙古语“德吉”,具有圣洁之意。在蒙古族礼俗中,进餐时把头一杯酒,头一道菜,头一碗奶茶,敬给尊贵的长者,这种习俗,被称之为“献德吉”。
在《蒙古族婚礼歌》中,与奶茶有关的套曲多达二十首,例如:套曲第三十一首《献德吉》——唱给长者的歌:
女方祝词家:
初春时节的寒气,多逼人,
那是因为北风袭来的缘故,
年迈的长者们,
得到众人尊敬,
那是因为父辈奠基的德禄。
盛夏时节的天气,多炎热,
那是因为阳光照射的缘故,
向德高厚禄的长者们敬献,
最美的佳果,甜美的甘露。
……
黑酒,蒙眼。
红茶,染肺。
奶茶,洁心。
套曲第三十九首《劝戒歌》,是献给宾客的歌:
男方祝词家:
这烈性的白酒哟,就是黑酒,,
喝多了糊涂,
这甘醇的红茶哟,就是黑茶,
喝多了飘乎。
碗里的奶茶,
像哈达又似白云,
洁白无痕哟,闪动玉的波纹,
像母亲的乳汁流进我们的心。
端起这杯盏吧,
稳住游动的心,
畅饮上一口吧,
悲喜交集的人。
等我哟,唱完这一首报宴歌,
再唱歌呀把欢快的琴弦拽响。
……
在蒙古族婚礼仪式中,女方家的第一道宴结束之后,要举行一场《献茶》仪式。《蒙古族婚礼歌》第四幕《献茶》中的套曲《盘古歌》、《长生天赞》、《劝戒歌》、《比翼的侣伴》、《酒歌》,就在人们在饮茶期间,婚礼祝词家献给全体宾客的歌。
錾花的铜壶,奶茶翻卷着滚滚的浪花。
欢宴的人们,团聚一堂。羊牛好哟,牧场好哟,祝福的声音,连成一片。这是欢畅的酒宴,同辈的朋友坐在一起,显得是多么投情。
奶茶,是蒙古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宋辽时期,茶叶传入北方。宋朝为用茶换取北方游牧民的家畜及畜产品,在边关实行茶马互市,专门建立了提举茶马司管理事宜。明朝时,统治者常以“禁市茶叶”威胁蒙古统治者,或“以茶饵之”,迫使蒙古统治者屈服于明朝。在这种斗争中,茶叶竟然成为统治者之间施加压力软化对方的筹码。
蒙古奶茶的熬制办法很简单:把砖茶砸碎,放入锅中,烧开后加入鲜奶。奶茶煮好后,除去残茶,装入壶中饮用。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调配奶茶,可甜,可咸。
饮食习惯与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奶茶多用于早点,佐以炒米、奶皮子等食物。
居住在郭尔罗斯草原上的蒙古人,因从事农业生产较早,驻地稳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饮用红茶已成为农业区蒙古族的习惯。
草原,是生动的。
当奶桶盛满洁白的乳汁,炊烟已经袅袅升起,空气中弥漫着奶茶的芳香。
亲切的唤犊声,牧人喝完奶茶后心满意足的赞叹声,涌出棚圈的羊群所发出的“咩咩”叫声,骏马的嘶叫声,牧人“嚯嚯嚯”的吆喝声,构成了草原的晨曲。这一切,就如同一首完美的歌子……
小小的沙恩,连着骨头连着筋连着男女两家亲
《蒙古族婚礼歌》中的《报宴歌》、《赴宴歌》、《祝酒歌》、《论酒歌》、《赞沙恩》、《哺乳歌》、《喜鹊的翅膀》等,都与蒙古族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
阳光下的万物,多么美好。亲族们坐在一起兴欢作乐,是几辈子修来的运气。
《蒙古族婚礼歌》第五幕《沙恩吐宴》,是女方家的二道宴,由16首套曲组成,最重要的一首祝词,就是《赞沙恩》。
男方祝词家:
玲珑的小沙恩哟,
连着骨头连着筋,
只要是沙恩在呀,大腿小腿不能分。
珍贵的小沙恩哟,
连着血肉连着心,
沙恩若比双人哟,连着男女两家亲。
美丽的小沙思哟
连着脑袋连着身,
只要是沙恩在呀,好比秋天连着春。
连亲的小沙思哟,
牵着亲家百家亲,
沙恩好比人心哟,凸面凹面定婚姻。
……
直喻明快。
暗喻含蓄。
借喻深沉。
沙恩,指的是羊的膝盖骨,是蒙古族婚礼中的吉祥物,寓意着牢固的夫妻关系。这些语言涵含着深刻的哲理,深入人心。婚宴祝词中的古老文化,正是通过这种群聚的方式,以得广泛传播。在新人的婚礼中呈现“沙恩”,其寓意为:自新婚的酒宴开始,新郎和新娘的关系,就像“沙恩”一样,紧密地连在一起,从此再也不能分离。
沙恩,也称嘎拉哈,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郭尔罗斯西部查干花草原上的孩子们、未婚姑娘,在漫长的冬日里,仍然围坐在一起,把“欻嘎拉哈”当成一种快乐的民间游戏。因为长期磨擦,沙恩的凸面磨得光洁如镜,凹面磨得圆润如珠。
沙恩吐宴,即是女方家的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
晚间举行的“沙恩吐宴”则更别有情趣。这是女方设的第二道宴。也是新娘出嫁的宴,离别的宴。席间,新娘、新郎、嫂子和姑娘们坐在一桌。姑娘们和新郎争夺“沙恩”(俗‘称“嗄拉哈”)④,本来应该归新郎的那块象征着儿女联姻的“沙恩”,在女方司仪的有意偏袒下,总是为新娘的姐妹夺得。于是那位善歌的祝词家,唱起《赞沙恩》、《亲家歌》、《姑娘的歌》、《额莫的歌》等宴歌,向对方索取“沙思”,一直唱到《报时歌》,因为启程的时辰到了,女方的姐妹们才无可奈何地把“沙恩”交给新郎。新娘与父母,女友哭诉惜别之情。
清晨,送亲时辰一到,新娘被新娘的叔父或兄长用毡子抬上彩车。出发前,新郎要骑马绕新娘的车跑三圈。送亲人有的骑马,有的乘车,一起启程。也有的牧区,清晨启程时,新娘乘马绕蒙古包跑三周,随后随丈夫及娶亲人乘马离去。
唱完《报时歌》,送亲的队伍才启程。
蒙古族风俗,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民族心理的产物,同时,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命脉。郭尔罗斯草原由于历史环境不同、地理不同、民族间的影响不同,其风俗习惯在某些方面不仅有别于卫拉特蒙古、喀尔喀蒙古、布里亚特蒙古,也有别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