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钱学森之问“看北京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

(2011-04-18 10:36:28)
标签:

钱学森

中国

北京师大附中

课程

教师队伍

教育

分类: 往事回忆

题记:本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退休后本不拟在博客上谈教育问题,因为我对中国教育颇感悲观。近日为迎接母校百十周年校庆,对钱老之问有所感悟,破例发表此文。

钱学森在临终前曾尖锐地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许多人都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当然首先应当由直接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来回答。但是从钱老的经历来看,其在中小学就接受了优质教育,包括在北京师大附中接受了优质基础教育,也是他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

在刘沪校长的领导下,母校已经着手总结钱老在附中学习时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开始回答“钱学森之问”,并于百十周年校庆时开始设立“钱学森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校友闻之,无不鼓舞。在此我也对“钱学森之问”从母校优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总体来说,师大附中之所以长期在北京市的中学居教育教学质量之首,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巨大威望,原因之一是因其独特的课程、一流的教师和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综合而成的。

独特的课程  如钱老提到他在附中高中时数学已经学到大学二年级的程度。这是因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附中成立了“算学丛刻社”,由教师自订课程标准,自编教材,其内容的程度远高于一般中学,“堪称我国教材楷模”(参见《100个附中人的故事》(第三辑))。其他学科的课程也是如此。再如“文革”前故校长刘超主持校政时,就开始进行打破统一课程的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大量选修课,实验室和图书馆全天向学生开放,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当时高中同学中已有人开始自学大学教材。杨天石老师(现为著名民国史专家)的语文课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各种观点交锋。蔡石谷老师的俄语课用新华社电讯为教材。其实近年才在全国推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并非全新事物,附中的同类改革要早得多。可惜此实验因为“文革而中断。

对于有很大差异性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而言,需要在学好一定的统一课程之外,用较多时间分别学习适合其特性和发展的不同课程,这已经为大家逐步接受,但是现在的改革力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一谈学生负担,必认为课程太深、太难,于是必然减内容、降难度。其实负担重与不重,一是看学生的基础,现在过于看重对中差生的照顾和“达标”,而忽视了对超前,特别是超常学生的培养,使其“吃不饱”,二是要有好的老师教,如果学生听得懂、有兴趣,“难也不难”,何来负担?如果学生听不懂、没兴趣,“不难也难”,再容易的课程也是负担。因此,教师是教学的关键。

一流的教师  校友会理事改选大会时,在校同学问我,哪些老师教得好?我不假思索答曰:都好。这真不是客气话或怕得罪人,确实如此。母校的教师队伍超一流,科科都是好教师,包括体、音、美。冯炳麟先生、邓海帆先生都是大学毕业后终生在附中任教的所谓“小三门”名师。现在人们都为钱老能在高中就学到大二的数学而惊奇,孰不知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兼数学教育家傅种孙先生教的他。有此名师,能无高徒?至于至于钱老提到的董鲁安、李士博、于君石、王鹤清等先生都是一流名师。许多人至今还知道附中数学组的“韩代数(满庐先生)、曹几何(振山先生)、申三角(介人先生)”的威望。

名师教学各有特点,但是共同的是,一深入浅出,多么难懂的知识必使学生能明白、理解、应用,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这门课程。附中之所以有一只全科一流的教师队伍,原因很多,诸如聘任制、传帮带等,但附中独有的做法是北京师大优秀毕业生由附中优先挑选,而且在大学期间就已经经过严格的师范教育,且多已长期兼课锻炼。即使聘来,如果教学效果不好,马上辞退。这两条恰恰是现在做不到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度被忽视,在所谓“师范大学要向综合大学看齐”、“不必专门培养教师,只要大学毕业都能当老师”等错误口号下,师范院校对于专门培养教师的课程和实践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有关方面应当很好地总结附中历史上的教师聘任和培养经验,把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放在优先地位。

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母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多方面、多类型的。不仅有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还有文物专家、戏剧家、歌唱家。这些人在中学阶段就都得到了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发展,并非压制他们都得门门功课高分,毕业须上清华。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先生(被称为“鉴定国宝的国宝”)在附中上学期间,一下课就夹着字画奔了琉璃厂。著名戏剧家赵荣琛、于是之,在附中上学时就课余唱戏、演戏。著名歌唱家叶佩英也是在附中就有志于声乐。附中对于学生的培养特别重视“课外”,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在学好功课之余,接受各方面文化修养的熏陶,因此大都文化底蕴深厚,不存在偏科问题。须知,历史上附中招生都是单招和附小保送,使得生源质量高而多元。而现在是统招统考,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历史上附中是不追升学率的高升学率),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双重担心下,都不愿意让学生离开那几门课程一步,离开课本一步,何谈个性发展?

在给校友会理事会的报告中,刘沪校长对于现在办学所面临的种种制约也表无奈。的确,虽然国家制定了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但要落实恐任重而道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不能给予附中这样的名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殷切希望母校假国家要办好一批特色高中之机,继承和发扬优质教育传统,再创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