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钱学森之问“看北京师大附中的优质教育
(2011-04-18 10:36:28)
标签:
钱学森中国北京师大附中课程教师队伍教育 |
分类: 往事回忆 |
题记:本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退休后本不拟在博客上谈教育问题,因为我对中国教育颇感悲观。近日为迎接母校百十周年校庆,对钱老之问有所感悟,破例发表此文。
钱学森在临终前曾尖锐地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许多人都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当然首先应当由直接培养专业人才的大学来回答。但是从钱老的经历来看,其在中小学就接受了优质教育,包括在北京师大附中接受了优质基础教育,也是他成为杰出人才的重要原因。
在刘沪校长的领导下,母校已经着手总结钱老在附中学习时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开始回答“钱学森之问”,并于百十周年校庆时开始设立“钱学森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校友闻之,无不鼓舞。在此我也对“钱学森之问”从母校优质教育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总体来说,师大附中之所以长期在北京市的中学居教育教学质量之首,在全国乃至国外都有巨大威望,原因之一是因其独特的课程、一流的教师和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综合而成的。
独特的课程
对于有很大差异性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而言,需要在学好一定的统一课程之外,用较多时间分别学习适合其特性和发展的不同课程,这已经为大家逐步接受,但是现在的改革力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一谈学生负担,必认为课程太深、太难,于是必然减内容、降难度。其实负担重与不重,一是看学生的基础,现在过于看重对中差生的照顾和“达标”,而忽视了对超前,特别是超常学生的培养,使其“吃不饱”,二是要有好的老师教,如果学生听得懂、有兴趣,“难也不难”,何来负担?如果学生听不懂、没兴趣,“不难也难”,再容易的课程也是负担。因此,教师是教学的关键。
一流的教师
名师教学各有特点,但是共同的是,一深入浅出,多么难懂的知识必使学生能明白、理解、应用,二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这门课程。附中之所以有一只全科一流的教师队伍,原因很多,诸如聘任制、传帮带等,但附中独有的做法是北京师大优秀毕业生由附中优先挑选,而且在大学期间就已经经过严格的师范教育,且多已长期兼课锻炼。即使聘来,如果教学效果不好,马上辞退。这两条恰恰是现在做不到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一度被忽视,在所谓“师范大学要向综合大学看齐”、“不必专门培养教师,只要大学毕业都能当老师”等错误口号下,师范院校对于专门培养教师的课程和实践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有关方面应当很好地总结附中历史上的教师聘任和培养经验,把教师队伍建设真正放在优先地位。
学生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
在给校友会理事会的报告中,刘沪校长对于现在办学所面临的种种制约也表无奈。的确,虽然国家制定了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但要落实恐任重而道远。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能不能给予附中这样的名校以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殷切希望母校假国家要办好一批特色高中之机,继承和发扬优质教育传统,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