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第六十二章:自我认识的升级演练
(2018-07-10 06:56:47)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修炼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第六十二章:自我认识的升级演练
五年的治国任务圆满完成了。《论语》中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经历了成功治国体验的人属于“仕而忧”,因此,新的任务一定是关乎自身提升的修炼。而即将开始的是人生最高价的修炼,其目的是为了“德容器”的进一步升级做好准备。
然而,有很多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特别是要和习惯、和惯性唱反调。如今,一个已经将自己的“德容器”升级为“孔德”的人,一个经历了五年成功治国体验的人,属于“仕而优”,应该“学”。但是,这样的任务要面临来自两方面的阻碍。首先的阻碍是行为惯性。如果过去五年的治国经历得心应手,国家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此时让他退下来进行自我学习是有难度的。而另一方面的阻碍来自于自满认知。应该说,“孔德”级别的“德容器”已经是很少见的了,拥有这个级别“德容器”的人可以做很多事情,他一定是社会追捧的人。有了这样的成就,他还会有动力开始进一步的学习吗?还有动力将自己的“德容器”进行再一次的升级吗?有了这两方面的阻碍,人文系统的“德容器”有可能停滞在“孔德”水平上,而不会再进一步了。
或许我们认为停留在“孔德”级别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这是一个可以创生事物级别的“德容器”。但问题是“德容器”的状态有可能不会稳定在这里,即便已经到了“孔德”级别,还依然存在储蓄耗尽,使得“德容器”完全清空的风险。似乎我们还记得当时为什么要升级至“孔德”,那是因为“上德”不稳定。“上德”会自动使用容器中的道来扩大自己,而并不管里面是否有足够的道。如果没有,它就会调出平衡系统之气(心使气则强),但结果是“不道早已”(详见五十五章)。为了避免“上德”的这种不稳定,我们升级了“德容器”至“孔德”。然而,“孔德”也不是彻底安全的。为了了解“孔德”的不安全是个什么形式,我们看看类比于“孔德”的黑洞是否是稳定的。目前对于黑洞的研究有如下的结论:
对于黑洞,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它就像一个大胃王,不停地吞噬物质,直到吃到一些使它“消化不良”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厉害”的东西让黑洞“消化不良”呢?这一“厉害”的东西就是带负能的粒子,这样的粒子被黑洞吸入其中心内,因为黑洞的中心有着巨大热量、高时空曲率、大密度的特点,当带负能的粒子进入其中,黑洞则将自身带正能的粒子排斥出来,从而导致黑洞中心失衡,需要能量补充。因此,黑洞不得不消耗自身能量来填充其中心的不足,随着能量的消耗,黑洞逐渐缩水,能量的消耗导致温度升高。黑洞的能量不断被消耗,黑洞也从吞噬周围的所有物质的状态转变为吐出所吸收在其内的物质的状态,直至能量耗尽了,它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然后爆炸或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
可以看出,黑洞害怕带负能的粒子。同理,“孔德”也害怕负能量,吞食过多的负能量后,即便是“孔德”也会由于消耗过大而消失。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拥有“孔德”级别“德容器”的人又恰恰处在大量负能量的环境中。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这样的人是道的供给者,是治国者,而国家是一个由复杂群体组成的“天下”,这样的“天下”里会有许许多多负能量的人和事,而这些负能量都需要由治国者进行消化。如果这样的负能量太多,“孔德”级别的“德容器”就会像吞噬了负能粒子的黑洞那样缩水、耗尽能量、最终消失。因此,我们不能停留“孔德”级别而无所作为,准备再次升级才是我们需要现在马上着手的工作。
自从四十九章并网之后,作为道的提供者已经有了多年的经历,不知道这么多年为“天下”提供道的人,是否发现了道对于人生、万物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个“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道,不像宗教里的上帝那样高高在上,那样的醒目。道创生了万物后,就藏于其中,并推动其发展。这样一个对于万物而言不可或缺的动力源却是非常低调的。对比于宗教中的上帝那种高高在上,同样创生万物的道对于万物而言却是一种奇妙的存在。我们将这种供给万物发展,但并不主宰万物的奇妙存在称为“奥”,也就是说:“道者万物之奥”。
如果我们看一看道对于人生的作用,就更能理解道的奥妙之处。作为能量源,道只是简单的提供,而并不标明使用的规则。这就如同在商店里的打印纸,有人买了打印文件,有人用它做草稿,有人买了做折纸,有人用它来做艺术品。而这些用法,由买方自己决定,商店绝不会阻拦,也不会规定用途。道就是这样,对于道的提供者而言,他们只是提供了道,至于怎样使用,完全是使用者自己的事。于是,对于那些善于做事的人,道在他们手里就是得心应手的工具,是帮助他成功的宝贝。因此我们说:道者,善人之宝。
然而,道不仅仅提供给了那些有着熟练技能的人,还会提供给那些各方面都不怎么突出、不太善于做事,甚至很笨、很不会做事的人。道在这些不善于做事的人手中就不再是帮助人们成功的工具,而变成了保障他们生存的盾牌。那些不善于做事的人、那些生活并不如意的人,没有能力发挥道的攻击作用,于是,道就变成了坚实的防御工事。因此我们说:道者,不善人之所保。
无论是有能力的善者,还是没有能力的不善者,在道的提供者眼里,他们是否会不一样呢?如果是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显而易见的是,他肯定会喜欢有能力的人,而忽略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更加极端的是,他可能会裁掉那些没有能力的人。但这是权力的作为,不是道的作为。对于那些没有能力的人而言,成为他们人生保护伞的道是不会轻易放弃他们的。况且,对于一个人善意的鼓励,可以激发人们的做事能力。生活中的货币就是一张纸,如果仅仅将其看作一张纸,那么它几乎没什么价值。但是,人们给货币定义了价值功能,使得这个没什么价值的纸张可以换来实实在在的物品。而善意的鼓励,也就是“美言”,就如同货币一样,如果仅仅将其看作是一句话,则没什么价值。但美言却被赋予了类似于货币的功能,它可以在人文系统的活动中换来人的做事能力,它是有市值的。这叫做“美言可以市”。
不仅仅是鼓励的言语,对于一个人而言,对其恰当的帮助所产生的作用更大。一个不太善于做事的人,可能就是因为这件事中有一两个难点无法攻克。此时,如果有人能帮一下,那么对这个做事的人来讲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他的能力会因此而提升。对一个不善于做事的人进行帮助,由于没有追求利益的目的而被视为是令人尊敬的行为,简称“遵行”。遵行可以提升被帮助的人之做事能力,也就是可以提升他的价值。这叫做“遵行可以加人”。
既然“美言”、“遵行”有这样的作用,可以激发出一个人的做事能力,可以增加一个人的做事能力。那么对于那些不善于做事的人,也就是人们眼中的笨人,又怎么可以放弃呢?他们明明就是尚未被开发出来的资源。作为一个道的供给者,应该了解他面临的诸多道的使用者所具备的特点,应该了解那些尚在使用道作为自身保护伞的“不善者”是非常重要的潜在资源,不要像前面说的那个公司管理者,草率地将做事能力不佳的员工裁掉。这样的道理说起来可能还好理解,但不一定能够做到。为什么呢?因为刚刚有过五年成功管理国家经历的人,此时正是荣耀时刻,他可能正在接受由于近年来成功治国所带来的各种回报。所谓的回报应该是官职的升迁,在古代,就会是加官进爵。有可能要常立天子之侧,封王封公。随着官职的升迁,相应的待遇会随之而来,会有金玉配饰,会有大型马车。如果是在现代,一个成功的治国者,或是公司的管理者,也会因为其成功的工作而获得地位的提升。尽管在现代,那些王公头衔、宝马雕车早以不再,但还是有总统主席、国家仪仗等来表明一个人的地位。这些头衔、待遇看似是成功治国的回报,但也成为了进一步发展自我的障碍。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获得荣誉环节,应该可以转换为自身的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子夏会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在成功入仕之后,应该能够尽快地转入提升自我的学习;而学习有所成绩后,应该尽快找到可以实践所学的位置。通过“仕”和“学”的适当转换,固化所学内容,不断提升自己。于是,在五年成功治国经历之后,与其忙着接受名誉、物质的回报,不如暂停下来,消化一下几年来实践所获得的经验;审视一些由自己提供电力的电网以及众多使用者的状况。
如果你觉得上述的说法还不足以说服你放弃获取“立天子、置三公,有拱璧以先驷马”的奖赏、转而追求人生的成长的话,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自古以来那些获得人生自由的人们,他们是在日日寻求自己成功治国的回报吗?这样的反例也有,追寻自以为应该获得的相应回报的人,无论是秦始皇的长生药,还是汉武帝的不老丹,都成为了后世借鉴的失败例证。更何况,那些由于成功而获得的官职和地位,能确保自此之后的人生无虞吗?能够免除自己不犯错误,不犯罪吗?如果不能,那么这些在世人眼里的荣耀就不值得追逐,就不值得为此有所作为。既然这些不值得我们去作为,什么才是值得的呢?显然,我们应该追寻“天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对于一个手机,最为宝贵的是电力,没有了电力,这个手机还不如一块砖。对于汽车,最为宝贵的是燃料,没有了燃料,汽车还不如一间草房。对于人生,最为宝贵的是活力,没有了活力,人生还不如一场梦幻。因此,道(能量)才是“天下”中最为宝贵的东西。在“孔德”级别的“德容器”依然不是处在一个安全状态的情况下,我们去经营一下自己的能量源,经营一下存储“天下”间最为宝贵的东西(道)之“德容器”才是此时应有的选择。只有当“德容器”升级至完全安全的级别,我们才可以放任自己,随心所欲。
现在我们知道了,此时面临“德容器”的再一次升级。为此,我们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和演练。演练分自我、空间、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这一年,我们进行的是自我认识的演练,演练的内容简述如下: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