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航
李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34
  • 关注人气:6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四章:人文系统的长生 (上)

(2018-05-11 14:43:09)
标签:

成长

道德经

老子

人生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四章:人文系统的长生(上)

 

通过前面两章,我们了解了作为道的供给者所要做的日常工作。这些工作不仅仅只局限于前面两章所代表的5152岁两年,而是需要长期进行的日常工作。这就如同一个人刚刚进入到某个新公司,开始的几天会有人向他介绍他的工作内容,这些内容是自此之后每一天的日常工作。当一个新员工用了一段时间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后,他会做什么?显然,由于已经熟悉了工作的内容,完成工作的时间会逐渐缩短,从而有了一些空出来的时间。此时,如果他不把空出来的时间用在聊八卦、玩游戏上面,他一定会通过种种途径来完善自己。作为道的供给者也是一样,当他们熟悉了自己的角色,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各种状况的时候,那些空闲出来的精力一定会用在自身系统的完善上面。

已经成为了道的供给者,还需要对自身进行建设吗?答案是肯定的。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起始于四十二章的,用于人生转型的修炼是以将“德容器”发展至“上德”水平为目的的。这样的目的,在我们自身的系统作为道的供给方成功并网时就已经达成了。也就是说,现在这个已经在大网之上以供给者身份工作的系统,其“德容器”已经是“上德”水平的了。本书第二十一章对德的各个阶段有一个系统的论述,我们现在将那一章的插图引用如下

 

 

 《老子》全文解说 <wbr>第五十四章:人文系统的长生 <wbr>(上)


 37,不同的蓄积阶段

 

如上图所示,“上德”并非“德容器”的发展终点,在“上德”之后,“德容器”要进一步走向“孔德”,乃至“玄德”。这就是为什么已经成功并入大网的供给者依然需要进行自身建设。

我们一直用发电厂来比喻道的提供者,发电厂并网发电之后就万事大吉了吗?显然不是。如果这个发电厂不进行定期维护,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等到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足以影响大电网的事故。当这样的事故发生时,我们会怎么办呢?很显然,我们要切断这个发生事故的发电厂与大电网的联系。如此一来,在不久前成功并网的,可以向社会输出道的人文系统,就会由于维护不善而被大网剔除。因此,成为道的提供者后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在建设自身“德容器”的道路上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保有目前的位置,不要因为自身出事故而被大网驱离。这就如同那个在不久前进入公司的员工,刚刚进入公司时积极、热情、谨慎,但是在熟悉了工作之后就有可能掉以轻心。因此,对于新员工而言,熟悉了工作内容之后的这段时间最为危险,最有可能由于把事情搞砸而被公司开除。一个善于自身建设的人肯定是在这个最容易出错的时段小心谨慎,在并网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提高警惕,一直保有积极、谨慎的心态,确保自己不被大网剔除。只有不被剔除,以目前“上德”为基础的“德容器”之发展之路才能继续走下去。

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善于建设的人?他应该首先关注的是他所搭建的东西不被拔除;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善于抱住东西的人呢?他应该首先关注他所抱住的东西不会脱手。这叫做: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在一个事件开始的起步阶段,人们总会是谨慎小心的,而起步之后会有一段较为顺利的发展期,而恰恰是艰难起步后的顺利阶段是最为危险的,因为人们会因由顺利而掉以轻心,使得还不那么熟练的人失手,还不那么坚实的基础坍塌。我们总说一些人好高骛远,还没学会走就要跑,大概说的就是在这个阶段失手的人,他们过于关注远期发展,反而忽略了眼前的危险。因此,一个善于把事情做成的人,一定是在事情起步之后顺利发展的那段时间里不停念叨“危险”的那些人。如今在“天下”的大网上提供道的输出已经有了几年的供给者,就如同一个刚刚学会游泳的人。他们不是刚刚下水,因此失去新人的惊喜和谨慎;他们又不是一个非常老练的泳者,还没有随时避开危险的能力。他们处在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如果道的供给者能够在这个半生不熟的初期时时保持警惕,时时关注自身系统与大网的良性互动,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造就其人文系统的长生。在五十章里我们讨论了“人文系统之死”,其讨论的结果是,即便有些人还活着,但是它的人文系统没有修炼出提供道的能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的道也不会在给他输入道。即没有道的输出能力,又没有了道输入的可能,这样一个系统就只能脱离于社会大网之外,我们将这样与社会道的网络不相连的人文系统称为“死”了的系统,尽管承载这个人文系统的人还活着。于是我们就定义了什么叫做“人文系统”已“死”。现在我们将这个定义反过来用,一个人已经死了,但他的影响还在。他的思想、学说还在不停地被后世翻新、再造,他的思想源泉还在不停地创造着新的世界,虽然承载这个人文系统的人早已过世,但他的人文系统依然在为现今的“天下”提供着道的输出。显然,根据我们对人文系统之死的定义,这样的系统由于一直与社会大网相连,因此是“活”着的。这样的系统有可能历经千年而常新,一直在为社会提供思想的源泉。后世子孙为了感激这样的人文系统所给予的滋润,会长久祭祀这个人文系统所属的那个人,即便千年、万年也不会中断,这样的人文系统是“长生”的系统。

每一个经历了4050岁之间那几年的修炼而最终成功并网的供给者都有可能使得自己的人文系统“长生”,其前提条件就是在他熟悉了新的工作之后还一直保有警惕,还像刚刚接触这个工作时那样谨慎。当一个成为了道的提供者的人得以顺利通过这样一段危险的倾覆期后,他的人文系统就会在他百年之后得以延续。可见,人文系统不会随着人的死去而消失,很多人文系统会越过人的死亡而留存在“天下”里。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显然可以追问:这种对社会有影响的人文系统会在人死去后留存多久。

要探讨人文系统会在人死后留存多久,这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个人文系统在时间范围的影响力。除了时间范围的影响力,一个可以为“天下”提供道的人文系统一定也有空间范围的影响力。我们可以将时空同一考虑,来看看人文系统在时空中留下的痕迹。显然,谈到人文系统的影响力,我们一定会联想到人文系统的核心单元“德容器”。是的,“德容器”的大小直接导致了这个人文系统会以怎样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体现它的存在。

通过一直以来关于“德容器”的讨论,我们已经很熟悉它在人文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了。它是人文系统的能量源,就如同汽车的发动机。在《德篇》开始后不久,为了在系统内部建设一个可以替代“外部的道”的能量源,我们进行了六层修炼。这六层修炼以最终可以为自身系统运转提供能量为目标,其作用就是将自身的“德容器”扩大。随着“德容器”的扩大,这个能量源有可能不仅仅只为自身系统提供道,还可以向他人、向社会输出道。现在我们就跟随“德容器”扩大的脚步,看一看它扩大自己覆盖范围的同时,其自身的表象又是什么。

《老子》全文解说 <wbr>第五十四章:人文系统的长生 <wbr>(上)

 

38:“德容器”的覆盖范围

 

如上图所示,我们将“德容器”覆盖的范围分为自身、自家、本乡和本国几个层次。值得指出的是“天下”这个概念在四十五章我们给出过一个定义,即:“同一能量源覆盖的区域叫天下”。从这样的定义可以看出,上述几个层次中,除了自身以外都可以称为“天下”。不仅如此,还会有这种情况,最终“德容器”所覆盖的范围超过了国家的范围,这样的覆盖范围就没有一个确切的词来表达。比如,文化可以成为人文系统的能量源,同一文化覆盖的区域就形成了天下,这个“天下”就有可能会超越国家的范围。可见,“天下”这个概念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代表全世界、全人类,而是表达了由同一个“天下心”提供道的所有人文系统的总和。因此,天下可能代表家,可能代表乡,有可能代表国,但还有可能代表一个文化,那么,这样的天下就会比国家大,但又不一定完全覆盖一个国家。非常明显的例子是宗教,宗教就属于一种文化,宗教的影响力超过了国家范围,许多不同国家里的人信同一宗教。但是宗教又不能完全覆盖一个国家,在某个国家里,不是所有的人都信同一宗教。因此,“天下”不是全世界、全人类的带名词,它表现为同一能量源所覆盖的范围。而当这种覆盖范围超过国家范围时,我们就没有一个特殊的词来定义它了,因为我们刚刚说了,全世界,全人类并非是一个天下。因此,我们就还用天下这个词(加上下划线)来表达一个超越了国家范围的能量网络。这样一来,我们还会发现,天下既然不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代名词,它就有可能不止一个。

作为一个人文系统,如果通过修炼可以使得其“德容器”所提供的道供给自身的系统使用,使得自身的人文系统不再依赖于“外部的道”。这样的“德容器”才会真实地体现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文系统中的“德容器”无法提供足够的道给自身的系统,为了维持系统运行,依然有“外部的道”在输入,那么,我们就无法确定“德容器”的作用,这样的“德容器”就没有真实反映出它的存在。因此,可以供给自身系统是“德容器”的真实显现,也就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拥有这个级别的“德容器”的人文系统,由于其只能供给自己而无法在人死后长存于世间,它会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

当“德容器”扩大到不仅可以只提供自身,还可以提供给他人使用时,这样的人文系统就已经成为了道的供给者。多余出来的道首先会提供给最接近的人文系统使用,显然,最为接近的人是家人。因此,自己的“德容器”所输出的道在提供自身使用之外还可以提供给最接近的家人使用,这样的“德容器”是有余的。这叫做:“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由于将自己的道提供给了家人(子女),那么这个级别的人文系统就有可能在人离世之后依然存活于家人(子女)的人文系统之中。孔子说:“三年无改父之道”,讲的就是在父辈去世后三年,子女依然可以延用父辈所提供的经验、依循父辈所指引的道路。孔子所说的“三年”也指出了这个“有余”级别的人文系统尽管可以在人离世后依然存在,但存在的时间并不太久。

什么级别的人文系统可以在人去世后较为长久地存在呢?那就需要他的“德容器”所提供的道不仅可以覆盖家人,还可以覆盖更多的人。我们可以用“乡”来表示比家更大的人群,但是在今天,“乡”这个概念不足以体现以互联网等现代通信手段连接的人群。因此,“乡”可以代表“单位”、“公司”、“行业”等等。实际上,如果我们将“乡”定义为“单位”、“公司”、“行业”,那么对于今天而言,“乡”有可能不完全包含在“国”之中,比如跨国公司。因此,“乡”所代表的群体是有着共同事业的群体,如果一个人的“德容器”可以为这样的群体提供道,那么他的人文系统就会较为长久地存在于社会之中。比如蔡伦,他的造纸术影响了一个行业,从而也使得他的名字至今还被提及。这就叫做:“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如果一个人的“德容器”可以提供相当多道的输出,那么,他的影响力就不会局限于某一个公司或行业,而是要扩大到一个国家。由于国家是以地域为基础的概念,一个国家之中会存在非常多的行业,也就是存在着非常多的事业。因此,这样的多群体组合需要大量的道。于是,可以为一个国家提供道之输出的人文系统,其特点就是可以提供丰沛的道。从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得知,国家和天下有着不同的覆盖范围,同一国家中会存在几个不同的天下。因此,可以为国家提供道的“德容器”一定要很丰沛才行。我们将这个级别的人文系统称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同上面影响一个行业的人文系统不同,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人文系统并不能体现出长远的时间跨越性,而是体现为宽广的空间跨越性。这样的人文系统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范围内输出丰沛的道,但它对后世的影响不一定就很大。

如果我们一定要找一个可以长生的人文系统,那么它一定是个足以影响超过国家范围的天下的人文系统。这样的人文系统一定是在文化上有影响力的系统,这样的人文系统所拥有的“德容器”可以提供源源不绝的道给这个天下。与上面那个“修之于国”的“德容器”不同,可以影响天下的“德容器”并不再一个短时间内提供丰沛的道,但却可以在很长历史阶段长久地提供道。这样的历史阶段可以是很久,甚至可以逾越千年,就如同现今还在为我们提供思想源泉的老子、孔子。这样的人文系统所提供的道并不集中丰沛,但广泛持久,我们可以称之为“普”。也就是“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如果一个人文系统的“德容器”可以产生足以影响一个天下的道,那么这样的人文系统就会长存于世间,就会长生。

继续阅读本章请点击:人文系统的长生(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