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三章:应对“势成”阶段的系统空心化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三章:应对“势成”阶段的系统空心化
作为道的供给者,我们在并网之后熟悉了新的环境,也在上面一章接受了新的工作。从工作内容看,处在供给一方的人需要担负整个能量源的维护,并且利用自己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为使用者完成一些无法完成的工作。有关供给者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尽管上面一章已经说了不少,但还不完整。因为上一章给出的三项具体工作“守柔”、“复归其明”和“调用常子程序”所针对的是26岁之前的使用者。在五十章的讨论着我们得知,用“天下心”为自身系统提供道的使用者,其年龄范围要高至49岁。因此,一定有针对27岁至49岁使用者的相关工作需要圣人来完成。
27岁之后的人生都发生了什么,《道篇》的解说有详尽的说明。简而言之,27岁的人生正处在12年黄金年龄段的开始,黄金年龄段中,“外部的道”日益增加,黄金年龄段之后“外部的道”会在高水平维持,而后逐渐退潮。
如上图所示,人文系统在27岁之后,处在“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阶段中最后的“势成”阶段。而从供给侧看,27岁之后人文系统与“天下心”的关系要经历“毒”、“养”、“覆”三阶段。也就是说,自27岁之后的黄金年龄段,“天下心”对人文系统的供给以超过需求,大量供应为特征。黄金年龄段中助推人生走向伟大收获的泛流之道,就是道的供给者所维系的“天下心”提供的。银行面对一个前景无限的企业,会慷慨地提供大量的贷款。而这个阶段的使用者在天下之中也是这样一个有着光明前景的系统,“天下心”会毫不吝惜地提供给他源源不断的活力,无论他需要多少,供给的总会多于他的需求。于是,就在这个年龄的使用者周围形成了“大道泛兮”的景象。因此,面对黄金年龄段的使用者,对于道的供给方而言有着确切的工作内容,那就是不遗余力地提供道,提供至“大”的水平。也可以说是“行于大道”,行到“泛兮”的程度。
看来,面对黄金年龄段的使用者,供给方的工作似乎是非常简单的,但这并不是工作的全部内容。在提供超大量的道之同时,供给方应该随时保持警惕。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说过,道的供给者有些像风险投资人。风险投资会投给很多项目,但他们会倾向对进入到“势成”阶段的项目进行追加投资,而且他们要追加的数量总是超过项目的需求。然而,恰恰是这个阶段的项目有着巨大的风险。一些看上去发展很好的项目,在获得超额追加投资后大量烧钱,最终使投资人血本无归,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对于风险投资人来讲,项目越是接近成功,对项目发展的警惕性就应该越高。当然,他可以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对某个项目的投资规模越是大、追加投资频度越高,就越应该提高警惕。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投资人有可能会被乐观的前景所迷惑,从而放松警惕。同样的道理,对于道的供给者而言,完全可以确定的是,在向黄金年龄段的人文系统提供泛流之大道的时候,提供的规模越大,就越应该对那个系统的发展状况提高警惕。这叫做: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投资越大,就越要提高警惕;供给的道越多,就越要提高警惕。这样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要反复讲呢?因为这样的行为与常态相反,虽然看上去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容易。我们还是看那个风险投资人,为什么他要给那个项目追加投资呢?而且追加的投资还超过需求。显然,他相信那个项目就要成功了,就要进入到“势成”阶段了。既然他相信这个项目会成功,那么他对这个项目的警惕性就会降低。而我们现在要求这个刚刚追加了投资的投资人警惕他所投项目一举一动,这不是明摆着让他怀疑这个项目的前景吗?可见,让一个人怀疑他所信任的,这绝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在我们清楚了道的供给者应该如何面对“势成”阶段的事物后,我们自然要问,为什么“势成”阶段的事物需要供给方予以特别的关注呢?其原因也是这个阶段的特点导致的。由于在“势成”阶段,“天下心”为使用者提供道的方式是“毒之”,就是超过其需求,大量地提供。这样的泛流之道会给使用者铺平前行的道路。还记得《道篇》三十五章“放胆前行”吗?是的,在大道铺就的平坦大路上,行走在上面的人最喜欢做的就是快速地奔跑。在强行快跑的三十五章里,甚至还要行走的人们不要被某些假象所迷惑而停止前进。的确,对于这个阶段的使用者而言,借助泛流之大道的势头,迅速获取人生的伟大收获,是完全正确的选择。显然,这样的强行快跑肯定会带来问题,但所出的问题不需要由使用者承担责任,因为使用者看不到问题之所在。他们只是在大道铺就的路上快速的行走(而民好经)就可以了。而这个阶段的人文系统所会发生问题是道会造就一个表面的繁华。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虚假繁荣体,而这样的虚假繁荣是身处其中的使用者无法看到的。一个虚假繁荣的国家,其表面光鲜,干净整洁,可是它的仓廪空虚,田地荒芜。当今世界上就有这样的经济体,从表面看上去,城市整洁,人民礼貌有序,但是,维持国家运转的产业实体已经不见了,已经转移到别的国家去了。而为了维持国家以及人民的高水平生活,这个经济体会不停地借债。我们把这种缺乏实体产业的经济体,而依然呈现发达的现象叫做“产业空心化”。事物的发展到达“势成”阶段就会出现这样的“空心化”问题。作为道的供给者,就需要注意被“天下心”所注入道的事物有没有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如果一个风险投资人发现他所注资的项目进展迅猛、执行者信心满满、市场做的风生水起,但其中的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不够,这样的项目就出现了空心化,对这样的项目注资就需要慎重。
观察系统的空心化,除了观察其外表与核心是否一致以外,还可以观察身处系统之中的元素所呈现的状态。如果我们观察的系统是个团体、是个国家。那么组成这个系统的元素就是每一个人。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团体、这个国家中的人由于追求高品质,特别注重自己的外部形象;由于缺乏安全感,而需要带着刀、枪出门;由于过度追求山珍海味,而调高了胃口,吃什么都没味道;这样的现象实际上就是系统空心化的表象。在这样的社会中,虽然到处看到的都是财货,但那不是他们自己的,而是别的国家生产、提供的。自己不生产,又没有仓储,怎样才能将这些财货据为己有呢?通过举债!这种典型的空心化系统,其表面的繁华富裕不是真实的,就像是强盗偷来、抢来东西以后,展示出来夸耀一样。总之,有着空心化性质的系统,其表面繁荣景象不能表示其内部有充盈的道在流动。这样的系统尽管获得了“势成”阶段“天下心”所给予的超量输入,但它无法将道转变成系统的发展。因此,空心化的系统是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作为道的供给者,以维护“天下心”为己任,需要对处在“势成”阶段的事物、人文系统等等进行观察,将那些已经空心化了的系统挑拣出来,并逐渐减少对于这种系统的道之供应。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