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五章:道的供给者之自我维护
(2018-05-21 10:21:05)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五章:道的供给者之自我维护
在上一章我们看到了不同覆盖能力的“德容器”拥有不同的特征。可以供给自身的,他的“德容器”真实可见;可以供给家庭的,其德则表现为有余;可以供给一个乡里、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的,其德表现为长久;可以供给国家的,其德表现是丰沛;可以供给天下的,其德表现为日光一样的普及。如果我们都用光来比喻这几个不同级别的“德容器”,那么供自己使用的就是手电光(真实),供家人使用的是灯光(有余),供行业使用的是月光(长久),供国家使用的是强光(丰沛),供天下使用的是阳光(普照)。通过这样的比喻,我们就会发现在这几个级别的“德容器”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可以提供给国家使用的、体现为丰沛的德。无论我们用哪一样流体来比喻这个级别的“德容器”你都会觉得不踏实。用水来比喻,丰沛之水就是洪水,用钱来比喻,丰沛之钱就是热钱。因此,如果一个道的供给者正好拥有一个可以输出丰沛之道的“德容器”,那么他的人文系统也就处在一个最容易出问题阶段。况且,他现在是“天下心”中的一员,他的人文系统出现了问题一定会波及社会的大网,影响给百姓提供道的“天下心”的和谐运转。
为什么可以提供丰沛之道的“德容器”会引发我们的焦虑呢?就是因为它在短时间内的输出量相当大。熟悉物理朋友都知道,讨论一定时间之内的某个输出量叫做“率”,比如速率、功率,效率等等。当然,无论输出多少,只要“德容器”能够承受就没有问题,怕就怕它的输出量在某段时间内超过其能力。在讨论物理问题时,我们将这种情况叫做过载。如今,已经成长为“上德”的“德容器”是社会大网上提供道的人。尽管“上德”水平的“德容器”已经进入到了自动蓄积、变大的程度,但是,面对社会大网上众多的使用者,它依然存在过载的风险。在“升级”至“孔德”之前,我们应该防止这样的过载发生,防止“德容器”因由过载而失去升级的可能。
发展到现在的“德容器”已经是“上德”水平了,它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形象呢?我们曾经多次提及“上德”,并使用大海来类比它。使用大海来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上德”是一个没有固定尺寸,一直拥有蓄积能力的一个容器。也就是说,从蓄积角度来讲,我们不用关心它是否会由于蓄积的道超过容量而溢出来。我们可以认为“上德”拥有无限蓄积能力,这并非是由于“上德”无限大,而是它可以将蓄积进来的道自动转换成新的容器容积,从而它可以无止境地蓄积道。这样一来我们就得知,对于道的蓄积,“上德”是安全的。但是请注意,蓄积安全,并不能说明使用安全。这就像一个超大容量的水库,我们可以说容量很大,随便蓄水,但这并不代表说水库里的水可以无节制地使用。我们面临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假设有这种状况发生,就是“上德”水平的“德容器”由于输出了过多的道而空虚,那会怎么样?如果“德容器”依然处在“下德”水平,则问题不大。空就空了,等以后有机会再蓄积就是了。可问题是,此时的容器处在“上德”水平,它总是不停地将道转换成新的容积。但此时容器中的道已然用尽,而自动的转换并不会停止,它会在系统中寻找道来延续其转换。哪里还有道呢?就是平衡系统中各个单元、各个元素之间的道,我们将其称之为“气”。将平衡之气调出是“德容器”的自动转换导致的,而“德容器”是人文系统的“心”,因此,我们将这样的、调出系统中的平衡之气用于“德容器”的容积增大的转换叫做“心使气”。显然,这不是一个好的转换。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恶性的“心使气”发生呢?很明显,我们不能让“德容器”中的道用尽,我们需要让这个已经成长为“上德”水平的“德容器”中拥有一定量的道。这就如同要让容器中有一定量的水一样,我们需要维持容器中的流体拥有一定的高度,或者说是厚度。为什么要观察流体的厚度呢?这与“德容器”的尺寸有关。如果还是处在“下徳”水平,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它的边界,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容器的大小和所蓄积的流体的厚度来判断蓄积的流体有多少。而处于“孔德”水平的“德容器”就像黑洞一样,没有尺寸,这个级别的容器中所蓄积的流体只能用“渊”来形容。现在,我们所处的是“上德”阶段的“德容器”,它没有边界,我们观察这个级别容器中的流体只能观察其蓄积的厚度。如果这个处在“上德”水平的“德容器”有了一定的蓄积厚度,那么它就是相对安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流体蓄积到一定厚度的“上德”容器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描述这个没有尺寸的容器有些抽象,但我们可以将上面这个问题等价为了解拥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都具备什么特征。自从《道篇》第二十八章开始的折返至今,已经将自己的“德容器”修炼至“上德”水平的人应该已经在“复归于婴儿”的路上走了很远,或者说,他应该已经“复归于婴儿了”。因此,拥有这个级别“德容器”的人,其特征和婴儿类似。我们知道,人的诞生是“孔德”的作用,而诞生之后,人生发展走上了背离道的路径。走到婴儿期,“孔德”正好降级为“上德”。说婴儿处在“上德”水平是类比,因为婴儿的人文系统还是“天地”的一部分,还没有他自己的“德容器”。但是,还处于“原动期”(0~2岁)的婴儿,其人文系统沉浸在广漠的道海之中,这就如同他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没有尺寸的“德容器”一样。因此,可以这样考虑,如果一个道的提供者有着与婴儿相似的特征,那就说明他那个“上德”水平的“德容器”中所蓄积的道就有足够的厚度,他的人文系统就是安全的。
婴儿(赤子)都有什么特点呢?由于被广漠的道海所包围,他们就如同拥有一层能量保护衣,使得他们可以免受到人们通常所面临的危险和伤害。比如一些蜂、蚊、毒虫、毒蛇,这些可以伤人的小动物就不会去袭扰婴儿;更大一些的凶猛野兽、凶猛的飞禽也不会像攻击成人那样攻击小婴儿。这种“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的现象说明了婴儿周围存在一个保护层,而这个保护层人们是看不见的,它像是科幻片里用特效展示的能量保护层一样。除此之外,婴儿手握东西的力气很大,尽管他的筋骨还很柔弱。如果是男婴,他的生殖器还可以勃起,尽管他对男女之事还一无所知。这些奇特的现象实际上是由于婴儿的生理、心里系统还处在距离“孔德”点相当近的位置,他的力量还可以像“孔德”那样聚合,也就是“精之至”。在四十二章里,我们了解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相互对立的阴阳、相互湮灭的正负电之所以能够存在,并相互配合组成常态的物质,就是因为在对立的它们之间冲进去了维持阴阳、正负可以相安无事的道,这样由道维持的平衡叫做“和”。婴儿终日嚎哭而嗓子可以不哑,只是因为婴儿的各个系统单元中有着充盈的道。可见,处在广漠的道海之中的婴儿,其内部系统由于道的充足而表现为超级的“和”,我们将这种状态叫做“和之至”。
以上,我们总结了婴儿所体现出的状态:有能量保护层、精之至、和之至。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婴儿的状态吗?是的,那是因为“德容器”已经发展到“上德”水平的道的供给者,此时遇到了一个可能发生的风险。尽管容器已经发展到了“上德”水平,但其中存储的道却有可能由于供给过度而减少,甚至空虚。如果这个容器空了,但“上德”水平的“德容器”,其转换填充物为新容积的效用却是自动的,这样的效应不会因为容器里没有了道而停止。于是,这个人文系统的“心”就会将平衡系统内部各个单元的“气”调出来,继续进行它转换新容积的工作。这样一来,人文系统的“心使气”就对系统本身造成了风险。而究其原因,这样的风险是由于“德容器”存储量下降所致。如果“德容器”中存储着足够的道,那么“心”也就不会舍近求远去调用系统中的平衡之“气”。因此,观察“德容器”的存储状态就成了我们需要完成的工作。而拥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由于他拥有足够厚度的道,因此与婴儿有着类似的特征:有能量保护层、精之至、和之至。这样一来,我们就掌握了一个测试系统中道的存储量是否足够厚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观察这个拥有“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他本应该体现婴儿的三个特征,一旦我们发现他没有体现出“有能量保护层、精之至、和之至”的特点,那么就说明,此时“德容器”里道的存储量已经不够厚了。此时,系统就有被“心”强行调出那些不可以被调出的平衡之气的风险。
观察系统“和”的状态,类似于对系统进行的在线测试。如果系统中各单元相对稳定,那就说明系统平和,就说明平衡系统各单元之间的“气”没有被调出。这就如同常态中的原子,正是由于“冲”在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能量的存在,原子就可以以常态的形式稳定的存在。因此,“和”是系统维持常态、维持稳定的先决条件。由于“冲”在系统中的“气”维持了各个单元之间的平衡,系统就能体现出它稳定的常态。这叫做“知和曰常”。
在我们讨论一个系统、一个人、一件事的发展时,对事物发展方向的讨论一定是基于常态的、稳定的系统之上的。而为人生发展指明方向的我们将其称之为“明”,在了解稳定系统的状态,也就是“知常”的基础上,我们就能了解怎样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叫做“知常曰明”。
如果我们测试了系统“和”的程度,了解了常态系统各单元的运行状态后,基于测试结果我们就能够知道该对系统做些什么。这就如同一个维护电网的工程师,他总是在不停地测试电网的各种参数,面对测量结果,他了解到什么了呢?显然,他了解了电网的工作状态。如果测试结果正常,他什么都不会做。一旦测试结果显现电网出现问题,他会做什么呢?显然,维持电网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关闭某个发电厂有利于电网的安全,他就会关闭这个发电厂;如果切断对某一部分用户的供电有利于电网的安全,他就应该切断对这些用户的供电。测量人文系统的“和”指标也是一样的,如果测量结果没有问题,则不用做什么;如果测量结果出现了问题,比如系统中“和”的指标不够,也就是说,“德容器”中存储的道不够厚,则需要依据维持系统安全的原则来处理。如果切断输出有利于恢复系统的“和”,则需要切断输出。总之,一切以系统的安全、或者说以“益生”为目标,什么方式属于“益生”就采用什么方式。只有这样,出了问题的系统才会恢复,才会重现祥和。这就叫做“益生曰祥”。尽管这样的道理很好理解,但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就如同那个电网的管理员,如果他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切断对一部分用户的供电,他会果断地切断吗?他是否会顾及用户有可能抗议,是否会顾及公司对外的形象。很明显的是,当一个对外输出电力的公司遇到问题时,以电网安全为准则,选择切断某些地区的供电,这对于公司形象的影响并不是正面的。同样的效果,一个道的供给者,如果其系统出现问题,比如“德容器”里的厚度不够,系统有失和的风险,此时以“益生”为准则所做的一切都会是防守形的,都是以示弱(比如关闭输出)为表象的。在需要通过示弱来解决系统问题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的。这就是为什么通过“益生”来恢复系统的祥和,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做起来会难一些。会有很多人,他们在遇到系统出现失和风险时,没有关闭输出,没有选择示弱的“益生”,而是继续维持系统的输出。此时,缺少道储量的“德容器”就会将平衡系统各单元之间的“气”调出,以继续它转换新容积的工作。这种“心使气”的结果维持了系统强壮的外表,即“心使气则强”。但这样做是有代价的,系统内部各单元会由于缺乏平衡之“气”而变得运转不利,即“物壮则老”,这样就会导致系统的过早消亡。这就如同我们将原子核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调出来,电子就一定会停止转动,从而扑向原子核,与原子核相互湮灭一样。
在道的供给者逐渐适应了供给侧的工作后,会遇到一个由于输出过多而导致自身系统失道的风险。对于那些“修之与国,其德乃丰”的系统则更是如此。在遇到这样的风险时,无须紧张,只要以“益生”为准则,不要在乎对外所表示出的示弱,系统就会恢复祥和。毕竟,维持系统正常、平稳工作才是我们的目的。而当我们跨越了这个过载的风险后,系统就会顺利地走上升级“孔德”之路。
在升级“孔德”之前,我们还是再次审视一下系统面临的风险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