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二章:奇妙的“明”、“常”连接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杂谈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二章:奇妙的“明”、“常”连接
上一章我们作为一个刚刚成为道的供给者的人,对自己所处的位置进行了一个总体的观察。显然,观察不是目的,新官上任后对环境的观察是为了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
从道的供给侧观察到的情形看,道的供给者所面对的,是一个由众多供给者输出的道汇聚而成的、为“天下”提供能量的“德容器”,我们将其称之为“天下心”。在这样的“德容器”覆盖的“天下”中有着众多的使用者,他们的人文系统需要从“天下心”中获取发展动力,也就是获取道。前面我们讲过,道的使用者叫“百姓”。之所以称为百姓,就是说什么人都有,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人都有。在上一章的最后,我们从供给侧可以同时看到人文系统所经历的八个阶段。其中的前两个阶段(道生、德蓄)中,人文系统属于道的一部分。在那之后,人文系统有了自己的形象,“天下心”中的道对于使用者而言就成为了所谓“外部的道”,而“天下心”与使用者人文系统之间的关系就经历了“长”、“育”、“亭”、“毒”、“养”、“覆”六个阶段。如果从事物成长的角度看,其发展会分为“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个阶段。
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首先遇到的都是“道生”。上一章我们讲过,尽管我们都知道有个道创生万事万物的阶段,但我们无从在其发生之时就知晓。人们总是在那个事物出现雏形后推知“道生”的确切发生时间的。这就如同,人们总是在怀孕两、三个月后,才推知那颗受精卵的诞生时间的。然而,这并不是“道生”所带给我们的全部信息,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信息或许被我们忽略了。当我们在道的供给侧“一时尽览”人生发展历程时,是否意识到了任何一个人文系统、任何一个事物在“道生”阶段之前什么都没有。也就是说,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道从“无”中创生的。这就如同那个著名的鸡、蛋问题,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以绝对时间宇宙观来看此问题,没有人能说得清。但是,如果从道的角度去看,一切事物都是道从“无”中创生出来的。用这样的视角来看鸡和蛋,它们哪一个是从无中创生出来的呢?很显然,是蛋。因此,先有的蛋,鸡从蛋中来。于是,在绝对时间宇宙观中无法解决的循环问题就有了清晰的答案。而这种以道为基础的视角就对世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提出了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有一个起始点的。在这个起始点上,事物由道从“无”中将其创生。这样的基本原则就叫做:天下有始。
如果我们认可了这样的基本原则,也就认可了谁是母体的问题。既然万事万物都是道从“无”中创生的,那么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母体。这样说也许没人会反对,但遇到具体事例我们不一定能想对。还是上面那个鸡和蛋的问题,如果有人问谁是蛋的母体?一定会有人脱口而出:当然是鸡。看看,这就想错了,因为这样想违背了道是万事万物母体的原则。因此,无论什么事物,无论它有没有我们通常认为的母体,道才是它的母体。对于鸡和蛋,母鸡不是蛋的母体,道才是。母鸡是道创生蛋的一个载体,是道创生万物的一种方式。而世间的万事万物又是在一个平台上运行的,我们可以将这个平台叫社会,也可以叫“天下”。如果我们将其称为“天下”的话,那么创生万事万物的道就源于由众多道的供给者输出的道所汇集而成的“天下心”。因此上,我们以“天下心”为天下母。
搞清楚谁是母体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从道入手来观察事物的发展过程。由上面一章的讨论就可以看出,从道的供给侧透过“天下心”来观察事物的发展,可以在同一时刻尽览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我们说:即得其母,以知其子。如果我们不按照这样的原则来观察事物发展,就一定会掉入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而无法自拔。在无限循环的基础上,我们又如何去讨论其发展过程呢?因此,用绝对时间宇宙观的认知方法就会是:不得其母,不知其子。
好了,现在事物的发展过程已经历历在目,该是研究作为道的供给者能做什么的时候了。实际上,答案很简单。既然“天下心”是万事万物的母体,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守护这个“天下心”。也就是说,在关注以“天下心”为能量源的众多使用者的发展状况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关注“天下心”本身的运转是否良好。这就叫做: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如果这一点我们做到了,这个以“天下心”为能量源的天下才是太平的,才是和平发展的,才不会停止运行。作为道的供给者,在两年前并入大网之后,我们接受到了第一个任务。与其说这是第一个任务,不如说是一个永久性的任务。就如同少先队要宣誓:时刻准备着。“维护天下心的正常运转”就是道的供给者自此之后一个需要“时刻准备着”的任务。
在确立了首要任务之后,我们就可以把目光转向由“天下心”供给能量的使用者了。在上一章我们看到了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首先需要道的供给方注意的是其中的前两个阶段,即“道生”、“德蓄”阶段。在上一章的讨论中我们得知,处在这两个阶段的事物是与道直接相连的,它们没有自己的形象,它们不独立,它们属于道的一部分。与它们相连的道实际上就是天下之能量源,就是“天下心”。因此,处于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事物,它们是“天下心”的一部分。如此一来,问题出现了。作为已经并网的供给者,“天下心”就是我们的心,天下的“德容器”就是我们的“德容器”。于是,还处于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事物对于道的供给者而言就失去了它的屏蔽。这就如同胎儿原本是在子宫之内,子宫为其在“物形”阶段之前提供了与外界封闭的环境。可是,作为道的供给者,他的“德容器”已经与社会大网相连,已经成为“天下心”的一部分。于是,道的供给者的“德容器”就等同于已经进入到保护“德蓄”阶段的事物所构成的屏蔽之内了。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接触到子宫里的婴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显然,我们必须非常的小心,不能破坏这个封闭环境,不能让胎儿与外界有任何联系。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塞其兑、闭其门。只有做到了维持这个环境的封闭,让依然处在孕育阶段的事物自然成长,这个事物在之后的发展中才是健康的,才不用我们去担忧,才“终身不勤”。反之,如果道的供给者打破了还处在孕育阶段的事物之封闭的外壳,也就是开其兑、济其事。那么这个事物日后的发展会非常不顺利。这就如同我们干涉了子宫里胎儿的成长,让他在离开母体前就与外界有多种的接触,那么这个胎儿在离开母体变成婴儿后就会屡屡生病,甚至会提早夭亡。
如果我们再从供给侧所看到的事物发展过程来看,在“道生”、“德蓄”、“长”、“育”、“亭”、“毒”、“养”、“覆”的八个阶段中,处在前两个阶段的事物绝对不可以打开保护它的外壳,也就是不适于开其兑、济其事。而之后于的两个阶段“长”和“育”正是事物发展的幼儿期,就如同一个的孩童,成长和教育是这两个阶段的主题。在这两个阶段中,如果完全打开他们与外界的沟通之门,完全按照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做事,其效果一定是不好的。不仅不好,还会留下很多后遗症,以至于终生都受其困扰。因此,对于“长”、“育”两个阶段,尽管可以打开其沟通之门(开其兑),尽管可以让他们做些事情(济其事),但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标准去做。打开他们的沟通之门要有限制,就如同电影、电视等内容对儿童的限制;让他们做事也是试着做一些,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标准来执行,就如同吸烟、喝酒对儿童的限制。因此,“开其兑、济其事”在“长”、“育”两阶段是与“塞其兑、闭其门”共存的。打开事物的保护,使其与外界交流,使其成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事物,其过程是渐进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个事物在日后可以健康发展(终身不勤),否则就会不断产生问题,甚至消亡(终身不救)。
于是,在“维护天下心的正常运转”的基本工作内容后,道的供给者得到一项具体工作内容,那就是以“塞其兑,闭其门”的方法应对处在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事物。显然,我们是用事物一词来统称所有道的使用方,而其中一定包含人文系统。从前面的讨论得知,处在前两个发展阶段的人文系统是天门关闭之前的系统。因此,作为道的提供方,应该尽量注意9岁之前的孩童与成人社会的隔离。这种工作叫“守柔”,就是保护还处在发展早期的事物不受外界干扰,做到了这一点,就会使得那些被保护的事物可以顺利度过软弱的早期成长阶段,发展壮大起来,进而使得整个天下由于新事物的壮大而强壮。这就如同一个家,父母守护好了柔弱的儿童,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使得家庭发展壮大,越来越强。因此是:守柔曰强。
道的供给者由于其地位的特殊,他就具有旁人不具备的功能。由于身处供给侧,自己的“德容器”又与“天下心”合为一体,这就使得供给者有可能在事物发展初期,事物还没有以自身的形态呈现在天下之中时就看到它的存在与发展。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地位,道的供给者才获得了“守柔”的工作。不仅如此,道的供给者还可以在一个事物发展的初期就发现它,这样的能力叫做“见小”。这个“见小”有什么用呢?想想看,在事物发展初期我们能看到什么?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到事物诞生的原因,也就是这个事物为什么而出现。看到这里,或许有些眼熟,对了,在事物发展之初,可以被道的供给者看到的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初心”。然而,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带有我们为何而来信息的“初心”却会被人生旅途上行进的人们给忘掉。这也并不奇怪,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记着一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况且这件需要记住的事情又是暂时用不到的。因为在人生发展的前面二十几年,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是主要任务,他们还无暇顾及考虑当初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但是,这个“初心”不是一直没用,它需要在人成长到成熟期后为人生指明方向,它是一盏在人成年之后需要的明灯。没有这盏明灯的指引,人生后面的道路就会迷失。于是我们看到,当人们可以在社会中立足,参与并完成了一些社会给予的任务后,就有了“不忘初心”的呼吁与反思。但是,人们是无法将自己在生命之初随行而来的“初心”一直带着,带到二十年后他需要的时候。一直想着一件事不忘记本身就是“有为”,一直带着一个没用的东西行走绝对不是道所推崇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叫做“余食赘行”。老子怎么说的来着?他说:“故有道者不处”。因此,人们一定会在开始人生旅途后很快就把为什么到这个世界上来的那个所谓的“初心”忘掉的。忘掉一个用不上的东西,可以在人生旅途中轻装前进。但问题是,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怎么将其找回来呢?现在,来了一位道的供给者,他能看到每一个人文系统发展之初的那个初心。好了,我们就把任务交给这位供给者,让他记住我们的初心,让他拿走我们生命中的明灯,并在二十几年后交还给我们。这样一来,我们人生发展中的困惑就解决了,人生旅途的道路就明亮了。还记得道的供给者叫什么吗?我们在四十九章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做圣人。就是说圣人可以看到事物发展之初的能力叫做“见小”,这样的能力可以照亮人生旅途,因此是“见小曰明”。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圣人将人生之初的生命之光接过来,等到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再将其交还给人生旅途上的行路人。这样的作为可以帮助道的使用者在人生旅途上不至于迷失。正所谓: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安排,只有一点还不慎清楚,那就是,从某个人文系统的初期拿到了生命之光的圣人,要在什么时间段交还给那些行路人呢?从直觉上讲,应该是二十几岁。或许是人生旅途的那次向道回归的折返就是由于拿回了明灯、找回了初心的结果。怎样才能知道圣人送还明灯、送还初心的准确时间呢?老子提供了一个线索!在本章最后,老子将“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指向一个词,叫做“袭常”。所谓“袭”,是侵袭,是一种连接,“袭常”就是连接“常”。是不是《道篇》里的某一章可以简称为“常”,这样一来,只要找到那个简称为“常”的章节,那一章所代表的年龄就是需要圣人将明灯、将初心交还的年龄。
上图较为形象地表示了圣人取得初心,并将其交还的行为与道的使用者之人文系统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人文系统大致发展到“物形”、“势成”阶段之间,就需要寻找人生前进的方向,就需要寻找“初心”了。于是,我们回头看看,《道篇》里的哪一章标明了人文系统需要方向的指引,哪一章是我们需要连接的那个“常”。有了范围,找起来并不难,《老子》第二十七章中间的一段符合我们的要求: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一段说的是圣人的行为,恰好我们正在讨论并网之后,道的供给者,也就是圣人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先将本解说二十七章关于这段的文字抄录如下:
了解道的人,也就是圣人……最善于发现人才。在他们眼里没有无用之人,他们最懂得如何人尽其才。同样,他们也最善于发现万物的妙用,在他们眼里没有无用的东西,他们最善长如何让物尽其用。能够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有这样能力的人对人和物都有着清晰的了解。……
这里面所说的“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就是我们正在寻找的“常”。很明显的是,这段话说的是圣人的作为,而这样的正好遵循了道的供给者向使用者提供道所遵守的准则:德善和德信。显然,本章正在讨论的“袭常”,可以说是连接“常”,连接的就是这句话。这就如同写程序时需要调用子程序。如今,我们以圣人的身份,身处道的供给侧,在接受了“维护天下心的正常运转”的基本任务、第一项“守柔”和第二项“用其光、复归其明”的具体工作之后,又接受了第三项具体工作,它要我们调用一个名叫“常”的子程序。这个子程序处在《道篇》的第二十七章。这个子程序的内容恰恰说的是圣人依据“德善”、“德信”的原则向社会提供道。这种提供道的方法说的是以“天下心”为供给源的“天下”中的人和物,没有无用之人,也没用无用之物。调用“常子程序”除了给出了上述具体任务外,还表面了圣人需要交还“初心”的准确时间,因为这条指令直接指向了第二十七章,这也就说明圣人取得初心,并将其交还给使用者的时间是二十七章所代表的26岁。这样一来,我们就获得这样一个图像,圣人从供给侧获取了人文系统诞生之初的明灯、初心,而后在人文系统26岁时交还给他。26岁,正值人文系统的这样一个时刻,所有的单元已经都已经长好、试运转完毕、完全可以独立运行,并且已经具备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能力,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就在眼前。此时的人就是一个准备好了的斗士,不怕翻山越岭,就怕走错了方向,此时他需要知道当初为何而来,此时他需要那盏生命之初的明灯指引他走入正确的方向。如果我们看看《道篇》二十八章的目录“守住前行的方向”和其中的内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就会得知,一定是在这之前二十七章,人文系统找回了生命之初的明灯,找回了“初心”。才有了之后的“复归于……”。怎么找回那盏明灯的呢?通过二十七章中的“袭明”!
和“袭常”一样,“袭明”是要调用一个叫做“明”的子程序。调用这个子程序的目的就是要在26岁时找回生命之初的明灯。而巧的是,这个叫做“明”的子程序恰恰就在我们正在讨论的五十二章中:“用其光,复归其明”。也就是说,26岁的人需要从替他们保管明灯(初心)的圣人手里接过它们,指引自己走上“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的正确道路。于是,我们就看到在二十七章和五十二章之间存在着一个奇妙的“明”、“常”连接:
上图较为明了地展示了两章之间的联系。“常子程序”是圣人要做的事,是供给方要为26岁年龄的人所做的事,它被五十二章通过“袭常”调用。“明子程序”是使用方的需求,是使用方需要从圣人手里要回明灯,它被二十七章通过“袭明”调用。
讨论至此,我们在这一章获得了圣人的三项具体工作:“守柔”,“用其光,复归其明”和调用“常子程序”中的“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在本章结束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说明。前面我们讲了,人在生命之初的那盏明灯他自己是不可能一直带着的,他的“初心”也不可能一直记着。人们会在生命的早期将其交给道的供给者,也就是圣人,并在26岁的时候从圣人手里将其找回。为什么人不能一直拿着、一直记着呢,因为那是“有为”,“有为”就会消耗道。这样的“有为”是“余食赘行”,这样的行为会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正常行走,因此“处无为之事”的道不会支持这样做的。现在就有个问题了,人们将一个二十几年后需要的东西交给圣人保管,难道圣人会把它们一直拿在手里,一直等到26年后交还给使用者吗?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圣人是有道者,他绝对不会被多余的东西所累。既然圣人也不会一直拿着那盏使用者的明灯,他怎样才能“用其光,复归其明”呢?不要忘记,圣人的角度不一样,他身处道的供给侧。上一章我们见识了供给侧的别样图像,那就像经历了傅里叶变换一样,将一个时间范围的图像转换成了空间范围的图像。经过这样的转换,圣人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所有发展阶段的事物。由于“天下心”要对所有的使用者提供道,圣人因此可以同时看到刚刚出生的人文系统和26岁的人文系统。圣人肯定是这样操作的,他从刚刚出生的人文系统手里接过明灯,接过“初心”,他自己根本不需要保存,转手就塞给了一个26岁的人文系统。也就是“用A光,复归B明”。圣人以其特殊的位置,不仅可以“为天下浑其心”,还可以非常简单的为道的使用者完成一个需要间隔26年的接力。
随着并网之后的学习和演练,道的供给者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事情。在这一章里,他们获得了一项基础任务和三项具体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任务可以让他们在之后的日子里可以更好地向社会提供道,更好地维护“天下心”的正常工作,更好地维系天下太平。这几项工作重要而有趣,但并不困难。凭借身处供给侧的特殊位置,圣人可以轻易完成百姓无法完成的任务。以道为基础的“天下”就是这样,将适合的任务交给适合的人。在道的基础上,“天下”就是一个运转有序的整体。
在结束本章的时候,让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段包含一项基础任务(复守其母)和三项具体工作(守柔,复归其明,调用“常子程序”),并包含“明子程序”的全部内容: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五遗身殃。是为袭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