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一章:别样的供给侧图像
(2018-04-23 10:14:33)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一章:别样的供给侧图像
如果一个人成功地走出了上一章所讨论的岔路区域,成功地成为了“生之徒”,我们似乎应该在这里给予掌声,用来祝贺人生道路上的阶段性成绩。然而在祝贺之余,我们也会发现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进入社会并非是功成名就,而是新旅程的开始。开始这趟旅程的人们会面临以前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而与此同时,他们也将见识以前从未见识过的景象。而我们的讨论也将随着他们的转型而转向以供给者的角度观察社会,以供给者的身份面对社会中的种种状况、种种问题。
作为道的供给者,我们已经无法只关心自身的运行状况,就如同发电厂之于整个电网。社会中道的运行、各个事物的发生发展、以及每一个道的使用者所发生的问题,都因由我是道的提供者而成为了我的问题。因此,从接入大网的这一刻起,了解整个大网的运行状况、了解那些使用道的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进而掌握作为道的提供者所需要掌握的工作方式;再进一步处理突发状况、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掌握管理这个网络的方法、获得管理网络的能力。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在此时,我们需要尽快忘掉以前曾经和我们同行,又在不久以前分道扬镳的人们,因为我们肩负更加重要的责任,我们要从现在起为年轻人提供道,为天下的太平和发展而工作。需要在这里重复指出的是,为天下的太平和发展而工作并非出自所谓高尚的使命感,而是由于天下已经与我的系统紧密相连,天下的太平就是我自身系统的安全,天下的发展就是我自身系统的发展。
一个刚刚进入某个单位的人,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即便是一把手,他也不会在第一天就展开工作,一个人进入新的环境总是从了解这个环境开始的。现在,我们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进入了社会。作为新来者,我们势必需要首先了解与我的工作密切相关的东西。什么才是我的工作呢?很简单,就是向社会提供道。尽管在并网之前我们已经演习了向外提供道的原则:德善和德信,但是我们还需要用供给者的眼光,从社会大网的供给侧来了解这个网的特点,了解道的使用者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一般来讲,尽管社会中使用道的是人,但道是通过人做某件事,以及通过事件的发展体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所要观察的不仅仅是人,还包括不断出现的种种事件。我们可以用“事物”一词来统称所有使用道的人和事。
好了,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从供给侧看过去,事物是如何发展的。在没有成为道的提供者之前,人们看待事物发展的角度是不一样的。那时的人还处在道的洪流之中浮沉随浪,他们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全貌,他们感受的是事物发展潮流的涌动。但是,随着身份的改变,如今的人处在输出道的位置,他们所看到的是一个事物从产生到壮大的发展过程全貌。尽管他也会看见道的洪流,但他已经不在其中,已经无法重温浮沉随浪的快意,他是站在远处纵观那洪流的来龙去脉的。
跳出事物本身的人可以看清它的发展规律,而他们所看清的规律又是什么样的呢?总结起来,事物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出生、发生。无论用什么词汇,世间万物、万事都必须有一个开始,这个开始以道从无中创生出此事、此物为标志。作为道的提供者,我们必须要清楚,道是具备无中生有本领的。如果这个社会没有创生,也就没有新生事物,社会也就不会发展。因此,在我们经过前面几十章了解了道是宇宙时空、人文系统的创造者之后,千万不要忽略,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社会中的百态人生,都是道所创造的。因此,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这第一个环节都是由道创生,我们将其称之为:“道生”。尽管我们将道创生万物、万事定义为事物发展的第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我们通常是看不到的。我们是在事物发展到后面的阶段,反过来推知这个环节的。这就如同一个人,他起源于一颗受精卵的出生,而那颗卵子出现之时,人们并不知晓,甚至不知道那会成为受精卵。而这颗受精卵在何时出生,人们是在怀孕被检查出来之后推算出来的。
一个事物诞生之后它就成为了一个可以蓄积道的外壳,尽管绝大多数的事物并不像人文系统一样拥有“德容器”,但它们还是可以将流动的道留住。由于没有“德容器”,这些事物所留存的道不能以道的形式存储起来,它们将留存的道化作的其自身的成长。这就如同一个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无法将钱存起来,而他们留存的钱都会很快变成支撑自身存活和发展所需的东西了。由于一个可以蓄积道的事物被创生出来,它就开始通过类似于“德容器”的蓄积功能留下一些道,而这些道都很快转换为这事物本身的成长,事物因此而孕育成长,直到其成长到一定程度可以离开道的直接供给。就如同前文所说的那颗受精卵,从其出生,到发育成婴儿离开母体,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这段时间是孕育阶段,是道的蓄积阶段,我们将其称之为:德蓄。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德蓄并不需要德容器,事物在孕育期中的成长就是德蓄的体现。
当一个事物可以摆脱道的直接供给,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已经完成了事物发展之“道生”、“德蓄”两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以事物成形为标志,也就是说,在“道生”和“德蓄”之后,事物得以成形,就如同胎儿变成了婴儿。成形以后的事物以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中,社会中的道(对于使用道的一方来讲是“外部的道”)可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加以扶持和推动。我们还是借助人的孕育、出生过程来理解系统中的道、社会中的道、以及道的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在人出生前,那颗受精卵在子宫里孕育,此时的胎儿完全通过胎盘从母体里吸取所需营养,这样的状态,胎儿和母体是没有道理被看作两个个体的。也就是说,在孕育阶段,胎儿是被视为母体的一部分的。同样的道理,在事物发生、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即“道生”、“德蓄”阶段,这个事物直接与母体,也就是道相连,它就被视为道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两个阶段就谈不上“外部的道”。只有当事物发展到类似于胎儿变成婴儿的“物形”阶段,这个事物才从道之中脱离出来。也就是从这个脱离开始,道对于这个事物来讲就成为了“外部的道”。现在,我们从道的供给侧来看,只有当事物脱离了道、有了自己的形象之后,道的供给者所提供的道才有了供给的对象。
事物进入了成形阶段后,在自身努力和外力(外部的道)推动下,它就有可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有个特点,叫做势不可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阻力。但是当一个事物发展到势不可当的阶段时,以往阻碍事物发展的种种阻力都将成为挡在车轮前面的螳臂。可见,这样的发展阶段一定需要更多的道来扶持。这个阶段是“外部的道”向这个事物汇集的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发展,整个事物发展过程宣告完成,而这个势不可当的快速发展阶段叫做“势成”。这就如同一个风险投资人,他会在“物形”阶段介入这个项目,而在“势成”阶段之后退出项目,获取回报。道就是这样一个风险投资人,它依据风险投资的原则“德善”、“德信”进行投资,在推动事物进入到“势成”阶段后退出。由此,这个已经“势成”的事物就不再需要道的提供者之关注了。
纵观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无不历经“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个阶段。而在这四个阶段中,都有道的身影。而特别至关重要的前两个阶段,更是道以无为的方式,利用其可以蓄积的特点,才将世间万事、万物推到“物形”的状态。因此对于万物来讲,这个有着创生之功,孕育之力的道和德就是非常尊贵的。到底有多么尊贵呢?尽管道和德对万物、万事都有着创生之功和孕育之力,但道和德从来是不为主的。它们不会因为自己在万物面前有着上帝一样的作用,就像上帝对待亚当、夏娃,对待诺亚时代的民众那样,对自己创生、孕育的事物指手画脚,甚至强行干预发展进程。道和德总是默默地创生和孕育,而对自己创生、孕育的事物不加以任何干涉,而令他们自然地生长。这样的尊贵并非是一般的尊贵,而是至尊至贵。因此,我们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清楚了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后,对于目前已经成为道的提供者的人们,显然更加关心他们所提供的道是如何辅助这些事物发展壮大的。如果我们将一个人的成长做类比的话,形成这个人最初的那颗受精卵是“道生”之功,而孕育过程是“德蓄”之力。而当孕育成形的婴儿出生的时候,道就要借助婴儿父母之手来养育、辅助这个婴儿,直至其长大成人。对于一个人的抚养、抚育过程大致有20来年,从婴儿出生那一刻起,直至18岁成年,父母都要一直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成长所需的各种支持的。而这样的支持往往到了18岁并没有停止,大致来讲,直到22至25岁之间,很多年轻人才逐渐在物质基础上独立起来,而最后这段时期,父母的支持是逐渐减少,最终完全退出的。
人文系统的成长时段与人身体的成长时段并不吻合,通过本解说《道篇》的讨论我们得知,人文系统在9岁那年,用于直接与道相连的天门才关闭。也就是说,9岁以前的人文系统属于“道生”、“德蓄”两个阶段。而只有到了天门关闭的9岁,人文系统才犹如切断了胎儿脐带变成婴儿一般,进入了“物形”阶段。前面我们说了,所谓“物形”是事物以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中,而9岁时,不仅仅是天门关闭了,于此同时,人文系统中的“德容器”也出现了。可见,“德容器”才是人文系统自身的形象,有了“德容器”的人文系统才算是进入到了“物形”阶段。如同胎儿变成了婴儿,离开了母体的幼小生命需要父母照顾一样,刚刚脱离了道的直接供给(天门关闭)的人文系统也需要“父母”的照顾。而照顾人文系统的“父母”就是《道篇》里频繁提到的“外部的道”。《道篇》详尽描述了从天门关闭到“人生伟大收获”期间,道与人生的关系,而《德篇》开始的几章又详细描述了道的退潮以及人们应该如何主动切断与“外部的道”之联系。当然,也有些人没有主动切断道的输入,道还是在给这些人提供支持,直到上一章所代表的49岁的,道才完全撤出。因此可以推断,人文系统的“物形”、“势成”阶段是9岁至40多岁之间,在这个时段中,社会中的道以“父母”的角色供给人文系统对道的需求。以往,我们一直从使用者的角度看道与人文系统的关系,对于9至40岁多的人生历程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现在,我们观察人文系统成长的角度有了变化,变成了从供给道的一方来看。由众多道的提供者所提供的道汇集成社会的“德容器”、那是天下的“心”,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天下心”。“天下心”所提供的道就成为了支持社会中万事、万物、人文系统走过“物形”、“势成”阶段所谓的“外部的道”。
如果就事物本身而言,它的发展历经“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个阶段。但是,从道的供给侧来看却不是这样的。这就如同父母眼里的孩童和孩子眼里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一样,孩子看到的是自身的发展,而父母所看到的是孩童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对于前两个阶段“道生”和“德蓄”,无论我们从使用侧看,还是从供给侧看,它们是没有区别的。而进入道“物形”阶段后,从供给道的一方来看就会因由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呈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事物进入“物形”阶段的标志是事物有了自己的形象,刚刚进入这个阶段的事物首先需要的是成长。看看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最为急需的是让自己在母体里没有完全长到位的身体各个器官成长到可以支持自身的发展需求。再看看刚刚关闭了天门的人文系统,它最为急需的是让其还没有出现的单元迅速出现,让天门关闭前已经出现的单元尽快成熟。因此,从供给侧看到的刚刚离开母体的事物,其首先需求的是成长。面对这种需求,由道的提供者输出的道所构成的“天下心”就会自动应对这样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因此这个阶段,社会中的道,也就是“天下心”对于道的使用者而言所做的支持叫做“长之”。就人文系统而言,这个“长之”的阶段是从天门关闭后的10岁到这个人文系统第一次闭门会议的13岁。《道篇》第十四章中说的清楚,人文系统13岁的这次闭门会议是由于系统中所有单元全部出现后,系统本身为了协调各单元之间的工作所进行的会议。可见13岁时,人文系统从结构上讲就完全长好了,接下来,人文系统对外部的道之需求就会发生改变。
还是从人文系统的发展过程来看,13岁至20岁,正值实习期,《道篇》里说的明白,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远景规划期。这个时期的人文系统会从人生的方向、所走的道路、社会的特点、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等诸多封面认识人生、认识社会。总体来讲,这个时期的人文系统需要学习多有关人生、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个时期的人文系统需要的是教育。为了应对这样的需求,“天下心”就自然会提供,这就如同一个孩童需要上学,父母就会提供一样。因此,在前面的“长之”阶段之后,“天下心”对需要提供支持的事物所做的事情就是“育之”。
当人文系统走过实习期后,进入到了工作期。可是,在工作期的开始,还有几年的准备活动要做,这就是从21岁至24岁的试用期。人文系统在这个时期的需求与上一个实习期有着很大的不同。实习期中是学习,每天讨论的都是大方向、大环境、大历史、大社会。而试用期中是实践,每天不再夸夸其谈,而是要做很具体的事、很琐碎的事。试用期是人生黄金年龄段之前的准备,准备什么呢?就是独立。这个独立并不是前面几章我们谈到的使用自身能量源的独立,而是做事的独立。因为,即将到来的黄金年龄段是人生快速发展阶段,是所谓的“势成”阶段。而能够很好把握黄金年龄段的前提就是能够独立做事。因此,从道的供给侧看,向事物提供“育之”的支持后,事物所需要的是独立做事,独当一面。当然,使用者需要什么,社会中的道,或者说天下的心,就提供什么。帮助人文系统独立发展是“育之”之后供给方需要做的事情,而这样的工作叫“亭之”。正如“亭亭玉立”中的“亭”一样,是站立都意思。
当人文系统站立起来,可以自己独立做事的时候,它还需要社会中的道吗?不仅需要,而且需要的更多。在一个事物发展的“道生”、“德蓄”、“物形”、“势成”四个阶段中,最后由“物形”到“势成”的转换就是在“天下心”对事物“亭之”之后才有可能发生的。而当一个事物进入到势不可当的阶段时,一定是需要大量的道之推动才会“势成”。还是用人文系统来加以说明,从25岁开始的人生黄金年龄段,外部的道对这个系统的辅助是在快速增加的。一直到33岁时(《道篇》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周围的道已经泛如沧海。这个阶段人文系统对外部的道之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社会中的道也毫不吝惜,不仅可以满足这个时期人文系统的要求,甚至会提供超出需求的道。只有这样,处在黄金年龄段的人文系统周围才会有大道泛流,人文系统才会在这个时段浮沉随浪。社会中的道超过使用者需求,大量、集中地提供,就如同夏日中午火毒的太阳。因此,这个阶段,社会中的道对待其所需提供支持的事物的支持方式,是超量、集中地提供,因此叫“毒之”。也只有这样大量、集中地提供,事物的发展才有可能进入到势不可当的“势成”阶段。
当“天下心”超量、集中地向处在黄金年龄段的人文系统供给道之后,不可以马上撤出。显然,如果道的供给向电焊一样,在超强供给之后突然关闭,其供给的事物就会犹如被焊的钢铁一样坚硬。然而,坚硬的一定不是生命,不是活跃的事物。因此,如同电焊一样的供给方式不可取。既然不能骤然撤出道的注入,是否此时“天下心”应该逐渐减少道的支持呢?也不行。减少是肯定的,但不是现在。这就如同一个人对某些东西上了瘾,不马上减少,而是要在这个量级上维持一段时间。即便减少,也是非常缓慢地减少。也就是说,当“天下心”对某个人文系统、对某个事物集中、超量供给道后,应该以最大的供给量维持一段时间。对于人文系统来说从34岁至39岁,正是“外部的道”维持在高水平输入的一段时间。这样不增不减的维持叫做“养”,因此,从道的供给侧来看,这段时间“天下心”对人文系统的这种维持性操作叫“养之”。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维持之后,“天下心”就如同风险投资人一样要退出了。由于那时“天下心”对人文系统所提供的道还维持在很高水平,撤出对其道的支持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很明显的是,骤然退出是不可以的。退出的过程一定是渐退式的。从对一个事物、或是对人文系统在高水平供给上的维持,逐渐减少道的注入,到完全退出,显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前面几章的探讨我们得知,对于人文系统而言的“外部的道”是从40岁开始加速退潮,直至49岁时完全消失。道的退潮是“天下心”对人文系统逐渐减弱道的提供,是自黄金年龄段时道之增加趋势的翻转,这样的翻转叫做“覆之”。
综上所述,人文系统在天门关闭之前属于道的一部分,经历了“道生”、“德蓄”两个阶段。而在天门关闭之后一直到49岁,人文系统一直会有“外部的道”支持其发展。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些所谓“外部的道”是道的提供者提供的,他们提供的道组成了社会的“德容器”,组成了“天下心”。使用者的人文系统在获得“天下心”支持的时段里经历了“物形”、“势成”阶段。这两个阶段从供给侧来看,却是“天下心”根据人文系统的需求对其以“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的方式提供道的六个阶段。
在人生成长的这几十年中,人们是无法从使用者的角度一下看清全部的发展过程的。他们只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感受“外部的道”对自身系统的注入与推动。然而,在道的供给侧,提供道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却完全不同。由于道的提供者是将自己输出的道汇集进入了“天下心”,而“天下心”又对所有处于这个天下的人文系统提供道的注入。由于各个人文系统的发展水平不同,也就是处在哪个年龄段的人文系统都有,因此从道的供给侧来看,就可以同时看到上述所有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就好像是做了一个傅里叶变换,把从使用者一方需要通过不同时间搜集到的景象转换为空间展开图像呈现在道的供给侧。对于道的提供者而言,他们可以透过“天下心”一下子看到几十年的人生发展历程。正所谓“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当我们从道的供给侧看到了人文系统、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后,一定对维持整个社会运转的“天下心”有了初步的认识。“天下心”是全天下的“德容器”,那里面涌动的道是由所有道的提供者所输出的道汇聚而成。显然,这个“天下心”一定不是一个低水平的“德容器”。是的,能够汇集天下之道,不断创生新事物、创生新的人文系统,维持社会运转的“心”是一颗“玄德”水平的心。它对其覆盖范围内不断发生、发展的事物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符合“玄德”特征的。什么才是玄德所体现的特征呢?《道篇》的第十章说的清楚:
“玄德”是道蓄积到极致的结果,“玄”是“有”和“无”的总称,因此不是“有”。这种状态尽管由道的蓄积所致,但不能称之为“有”,因此是“生而不有”。再进一步讲,这样的状态是道所为,但所为的是一个不停的运动状态,这个状态是道蓄积到某种程度后自动形成的,而不是特意维持的,因此是“为而不恃”。最后,这种蓄积到极致的德完全显现道的特征,可以长久地存在,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完全自如的循环状态,道在这里是循环的动力,像是发动机里的燃料,而并不是控制这个发动机的操作者,也就是“长而不宰”。
现在,整个社会的图像似乎异常清晰了,我们处在一个“玄德”级别的“德容器”所覆盖的“天下”之中。刚刚成为道的提供者的人们有幸从道的供给侧一览人生在道的推动下的发展历程。在此番游览兴尽之时,我们在晚秋斜阳中提笔记下此次游历的所见所闻: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