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章:人文系统之死

(2018-04-16 16:14:39)
标签:

成长

道德经

老子

人生

杂谈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五十章:人文系统之死

 

对于这个题目我们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因为前面的许多章节都提到了“人文系统之死”,现在就让我们详细地讨论这个话题。

既然是人文系统的死,就应该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人之死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有这种可能,一个人活着,但他的人文系统已死;而有的人已经死了,可他的人文系统依然活着。就如同诗人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什么是人之死呢,百度百科里是这样描述死亡的:“死亡指丧失生命,生命终止,停止生存,是生存的反面。哲学上说,死亡是生命(或者事物件)系统所有的本来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且不可逆转的永久性的终止。”通过这样的描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到死亡的两个特征。首先,死是生的反面,死意味着生的丧失,意味着所有标注生的指标全都丧失。其次,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一旦走向生的反面,则再无复生的可能。回头再看百度百科中关于死亡的定义,发现它并不只是针对人的,它的定义覆盖了所有事物,就是说,人文系统如果存在死亡,也会具备这两个特征。

以上两段实际上是我们在讨论人文系统之死前必须认可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就是人文系统之死与人之死不是一回事。这一点很容易获得认同,在我们的生活中提及老子、孔子、李白、杜甫这些已经死去的人恐怕比提及那些曾经认识、现在又不再联系的、依然活在世上的人要多很多。因此,对于某一个个体来讲,老子、孔子、李白、杜甫等人的人文系统依然活在他的生活里;而那些依然活着的已经不再联系的人之人文系统并没有活在他的生活里。可见,人文系统之死有它的独立性,它并不是与人之死紧密相连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是,人文系统之死与人之死、与所有事物的死一样具备“走向生的反面”和“不可逆转”的特征。人文系统并不因为它不是一个物质实体而在生死的概念上有任何独特的性质。

在我们认可了以上两个前提后,需要有针对性地定义什么才是人文系统之死。人之死有很多指标,但总体来讲就是百科里说的:“维持其存在(存活)属性的丧失。”对于人文系统来说,也有一个简单的判别标准:如果这个系统有道的输出,那么这个系统就是活着的;而如果这个系统没有道的输出了,对于道它只进不出了,那么这样的人文系统就是死的。这个判别原则可以简单归纳为:出生入死。

 

《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章:人文系统之死


31:人文系统与社会(一)

 

上面这两幅图我们在四十八章见过,它们分别展示了1040岁的人文系统和一部分人48岁之后的人文系统与社会的关系。10岁之前由于天门还没有关闭,人文系统并不独立,我们可以从目前的讨论中将其忽略。从上面的图中看到,社会与1040岁所有的人之人文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只有一部分人在48岁之后以输出的方式与社会相连。由此推论,另外一部分48岁以上的人,由于不能向社会提供道而无法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与社会相连。于是,这一部分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方式就在40岁后一直没有改变,也就是从社会上输入道。现在问题来了,社会上的道不是永久地提供给所有人的。道总是寻找身处黄金年龄段的人们,对他们的发展注入道,这是道的无为,是自动发生的,人们无法改变它。于是,就有这种情况,如果一个走到了48岁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他的人文系统没有通过修炼使得自己可以向社会输出道,而与此同时,他也无法再从社会中输入道了,尽管他的人文系统还有输入的功能,但社会不再支持他了。这种状况的人文系统与社会之间既无输出的连接,也无输入的连接,他们就游离于社会大网之外。于是,他们的人文系统与社会的关系就是这样:

 

  《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章:人文系统之死


32:人文系统与社会(二)

 

由上图可见,那些没有输出功能的人文系统在某一时间点后,社会大网不再对其提供道,这些系统也就因此而游离于社会大网之外。由于这些系统与大网并不相连,从大网中看去,他们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对于大网而言,这些游离于外的人文系统就已经“死”了!讨论至此,或许我们会问,这些被迫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文系统,他们之间是否可以相连,是否可以组成一个社会呢?答案很明了:不可以!因为这些系统都只有道的输入功能,没有输出功能,他们之间没有相互连接的可能性。这些游离的人文系统中只有内部仅存的、不多的道在进行自我循环,与社会无关,与他人无关。因此这样的人文系统符合死亡的定义,他们是死亡了的人文系统。人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只有通过修炼、独立循环、试运转,才能将自己的人文系统锻炼成具备“输出道”之功能的系统,才能与社会大网相连,才是依然活跃在社会之中的,才是“活的”,因此是“出生”。而那些没能修炼成输出功能、甚至根本没有修炼,尽管输入功能依然存在的人文系统,由于已经无法从外部获取道而游离于社会之外,从而在社会大网上消失,他们是“死的”,因此是“入死”。

现在问题变得简单起来,我们只需要了解社会中的道究竟会对人生发展提供到哪一刻。只要我们知道了那个时间,我们就知道了那些所谓“入死”的系统就在这样的时刻开始游离于社会之外。实际上,这个时间很明了,因为我们在这一章讨论人文系统之死,而这一章所代表的是49岁,也就是说,人生走到这个时刻,社会中所谓“外部的道”就彻底离开了。从此时往后,人文系统的发展将不再有从社会中获取道的可能。如果在此时,人们还没有修炼成输出道的功能,那么,这部分人将从此游离于社会之外。与此同时,从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分人从社会大网上消失了,这部分人的人文系统就“死”了。

 

  《老子》全文解说第五十章:人文系统之死


33: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覆盖范围

 

上图反映了社会中道的供应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道对人文系统的推动在黄金年龄段的末端(36岁前后)达到顶峰,并在那之后逐渐减弱,一直到本章所代表的49岁这一年完全消失。

清楚了社会中的道与人生发展有着这样的时段性关系后,我们自然会关心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返回社会的人有哪些?而由此开始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又有哪些?首先,我们一直在说有一部分人在过去几年里经过修炼和试运行,成功的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重返社会,这部分人从社会大网的角度看是依然活跃的,他们是“生之徒”。正像上一章所提到的,这部分可以向社会提供道的人有个名字,叫做“圣人”,他们占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

同样,有一部分人在40岁道开始退潮时没有及时进行思考,他们还是延续着从社会获取道的方式。显然,这样的延续走到这里就无法再继续了,而这些人也没有再度回到40岁的那个思想沙滩的可能,他们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社会脱节。为什么说他们并不知情呢?因为他们在该转变的时候没有转变,应该思考的时候没有思考,他们凭借惯性行走在人生路上,他们认为这样的惯性行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们在社会断掉道的供应时并没有意识到。然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了,从社会大网的角度看,他们消失了,他们是“死之徒”。这部分人的数量也是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

对于以上两部分人,我们没什么好说的,因为他们都维持了自己所走的路,在40岁时的人生岔路口上分道扬镳了,而需要讨论的是剩下的那部分人。除去上述两组“十分之三”,有一部分人在40岁的人生岔路口之前,社会中的道开始退潮之际,他们意识到了人生转型的必要性,他们也发现了泛流之道退潮后留在思想沙滩上的贝壳,他们如同那组“生之徒”一样,在人生的岔路口走对了方向,走进了“生之地”。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思考没有带来预期的结果,他们经由岔路口之后的单向通道从“生之地”转入了“死之地”。最终,他们与那十分之三的“死之徒”一样,没有修炼成输出道的功能,从而在社会大网上消失了,也成为了“死之徒”。而这样的“人之生,动之于死地”的人数同样是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里出了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这部分人在走入“生之地”后做了些什么。走入“生之地”的人是由于看到了道的退潮,注意到了留在思想沙滩上的贝壳。与那些直接步入死地的“死之徒”相比,他们开始了有关人生方向、人生意义的思考。可见,是思考中出现的偏差导致了已经进入到“生之地”的人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的确,当“人为何而生?将走向何处?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摆在面前的时候,由此而引发的思考对于每个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这样的思考千差万别,但我们还是可以进行大致的归纳。总体看来,在面对以上问题时,人们的思考方向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将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放到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进而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万物的关系。这样的思考指向的恰恰是前面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可见,这样的思考方向会引导人们进入到致力于扩大自身“德容器”的修炼。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沿着这个方向思考,另一部分人则是将上述问题放到自身个体的生命之中去思考。他们在思考“我”存在的意义,“我”将走向何处。这种思考方向导致人们过于关注自身的生命,从而忽略了“人是道的影像,是道展示其美妙能力所造就的外壳”的含义。显然,这种向内的思考方式绝对不会将其生命的意义与创生万物的道联系在一起。于是,沿着这种思考方向的人就无从走进前面几年我们所经历的修炼,也就无从将自己的人文系统锻炼成一个可以提供道的系统。于是,这一部分在40岁的人生岔路口走入“生之地”的人,由于思考方向的问题而“动之于死地”。这种思考的方向以向内追寻“自我”为标志、以追问“小我”生存的意义为特征,这种过于在意“小我”的思考方式叫做“生生之厚”。

以上列举了三类人,他们各占抵达这个年龄总人数的十分之三。现在我们看出问题了,还有十分之一的人跑到哪里去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存在,因为人生之路并非向数学算式那样分毫不差。走过三种不同道路的人不可能是准确的十分之三,一定会存在误差。因此,剩下的十分之一是误差。也就是说,这十分之一的人中并不能确定有多少人分别成为了“生之徒”和“死之徒”,又有多少人“动之于死地”。显然,时代的发展状况,所处的人文环境都会影响这个误差部分的人群以什么样的比例分化。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清楚了什么是“人文系统之死”,清楚了有多大比例的人由此开始游离在社会大网之外。既然人群已经分化、已经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那么他们在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也会大不相同。如果我们是在讲评书,就会在这里拍一下醒木,说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然而,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是论述人生成长与道之间的关系,在这样的题目下,那些失去与社会大网连接的系统,由于没有进一步的自身发展、没有与社会的交流,从而被认为是“死”了的人文系统。这样的系统所要走的道路、所要遇到的问题将不会出现在自此之后的讨论之中。关于这部分人的相关讨论只有到了本书的最后一章才会再度出现,因为无论人们走的是哪一条路,最终都是以回归道的方式谢幕的。

现在我们将讨论集中到走在“生之地”路上的人们。我们或许听过许多人生故事,而那些在后半生依然非常活跃的人总是笑对人生。听他们的故事我们会觉得他们怎么那样幸运,甚至幸运得不真实。怎么叫不真实呢?就是他们永远也不会遇到凶险。就拿走路来说,在古代他们就不会遇到凶猛的犀牛、饥饿的老虎,在现代就不会遇到疯狂的汽车。就算他们走进了战场也不会被武器所伤。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他们会避开这些伤害,使得犀牛无法用它的角,老虎无法用它的爪,兵刃失去了使用的目标。看了解释,我们还是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并非是这些“善摄生者”不会遇到凶险,而是他们处在一个可以足够回旋的时空之中,可以在凶险到来之时从容地避开。可见,能够不遇凶险的原因并非运气好,而是所处的时空好,是总处于可以回旋腾挪之地,这种状况就是“无死地”。为什么这部分“生之徒”会身处广阔之地呢?就是因为他们以道的提供者的身份连接到社会大网上,社会中流淌的道有他们的贡献,同时也为他们的人文系统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那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之地”。于此相反,那些没有输出功能,而又无法再从社会大网中获取道的系统,是一个游离、飘零的孤立系统。当这样的系统遇到问题、遇到凶险之时,他们没有回旋、转身之地,他们无法避开到来的凶险。他们由于走入“死之地”而成为了“死之徒”。

好了,在即将结束本章讨论之际,让我们再度回顾一下有关人文系统生死的定义,以及人群分化的细节与原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