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第四十六章:修炼第五层--防止道链的断裂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四十六章:修炼第五层 -- 防止道链的断裂
走到这里的人,其人文系统已经经历了许多有益于系统的修炼。我们在一开始断绝了“外部的道”的输入;通过无为的方法走通了尚有许多阻塞和泄漏的系统,强行启动了系统的独立循环;进一步发现了那些阻塞点和泄漏点,进行了阻塞的清除和漏点的修补;并在系统循环起来之后像驾驶汽车那样时时调整系统的状态,使得它一直工作在有益于系统运行和“德容器”成长的状态下。系统在这样的状况下不停地循环起来,情况会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似乎照这样运转下去就可以了。的确,如果只有自身的这个系统,完成了以上四层修炼,系统的自主循环就已经建立,随着系统日夜不停地运转,“德容器”成长为“上德”就只是时间问题了。但情况并不是那样简单,因为有社会的存在。
从《道篇》开始的讨论到达这里,我们也逐渐熟悉了老子对于道和人文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道篇》所代表的人生前半程,人文系统一直在“外部的道”的推动下运行。而所谓“外部的道”,指的就是社会中所流动的可以推动人文系统运行的能量与活力。到了40岁,“外部的道”逐渐退潮,我们不应该等到它完全退掉,而是在还有很多“外部的道”的情形下就主动关闭系统的输入,转由自身的“德容器”来接替成为能量源,从而维持系统运行。但是能量像电网里的电,一旦发出来就无法送回去,如果电发多了,要么找到新的耗电项目,要么减少发电。人文系统中的能量也是,一旦循环有效,这个循环就会不停地产生能量,也就是道。显然,产生的量不一定正好是自己系统需要的那个数量。如果不够还好说,那就减少日常所做的事就可以减少能量(也就是道)的消耗。但是,很可能会多出来。一旦多出来怎么办,像发电一样,减少发电量吗?这个主意不好。我们原本就希望“德容器”可以成长为“上德”,从而在不减少自己系统用量的情况下,可以向社会输出道。而减少自身系统道的产出量,无疑是要降低系统的流速,这样一来,“德容器”成长为“上德”就再无可能。因此,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将多出来的道输出给社会。
因此,修炼到这一层,我们自身的人文系统已经可以向社会输出道了。由于有着同一个能量供给源,因此需要将自身系统和外部社会那些由我的“德容器”来提供道的部分合并起来考虑。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给这样的组合起一个名字,叫“天下”。这就像由同一个热力厂供热的居民区,我们可以将他们统一考虑一样。一旦那个热力厂覆盖的居民中有一家或几家出现热力供应问题,我们就会知道可能是热力厂本身出了问题。因此,在我的“天下”已经覆盖到我自己以外的社会时,观察整个“天下”(由我的“德容器”供给道的范围总和)道的供给状况就可以得知我们一直在关注的“德容器”的状况。
“天下”这个词我们已经见过很多次,到了这里,我们应该可以给它下一个定义了。天下与国家不同,它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全中国”是哪,但我们却难以说清楚“普天下”是哪。比如美国算不算我们“普天下”的一部分?如果算,那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显然美国没在我们的“王”之覆盖之处;如果不算,好像美国又是“天”之下的一部分。有一个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定义:凡是被我所使用的文化覆盖的地方就是我的天下,原来那个“莫非王土”的“王”是文化的意思。这个定义算是比较接近的了,而由这个定义,我们看到了“天下”所划定的范围和“国家”所划定的范围完全不同。一个中国人移民到了国外,换了国籍,他还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就是“天下观”,因为他所使用的文化没有变。显然,“天下观”与“国家观”是有冲突的,但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感兴趣的朋友请参阅拙著《复礼》。而在这里我们需要搞清楚“天下”的确切含义,进而给“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绝对光速宇宙观以道为基础,讨论任何问题都是基于道的。“天下”这个概念也不例外,它指的是处于同一能量源(道供给源)的所有区域的总和。这就如同使用同一河流水源的区域叫“流域”一样,使用同一“道源”的区域叫“天下”。用这样的定义来看前面的文化说就完全能够理解。可以说,一个文化就是一个道的源泉,使用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交流就牵扯文化融合。显然,融合就是两股流体汇聚时相互的渗透和包容。可见,将“天下”定义为“同一道源的覆盖之下”是恰当和准确的。在这样的定义下,人生前半程由于是外部(社会)的道主导人生发展,因此,那时的“天下”指的就是社会,同在那一年龄段的人拥有同一个“天下”(显然,不同国家的年轻人由于使用的文化不同而不在同一个“天下”之中)。但是随着人生的发展,一部分人在四十几岁时主动断绝了“外部的道”的输入,他们也就退出了以前的那个“天下”,他们开始建设以自己的“德容器”为能量源的“天下”。这样的建设走到今天,他们的“天下”开始扩张了,开始扩展到自己的人文系统之外了。他们所建设的“天下”就像一个新建的发电厂,正在试图并入社会这个大电网之中。而在并网之前,这个“天下”必需要使自己可以的稳定运转,这就如同并网发电需要获得许可证一样。
搞清楚了“天下”的定义,我们还是需要回到正在讨论的话题。既然系统已经循环起来,并且不停地产生道了,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关注道的供给情况呢?难道还会有道短缺,也就是“无道”的状况吗?会的。这就像一个人的财务系统,当他有一个固定工作时,财务系统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他可能会觉得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太少,于是辞职(这就像主动断绝外部道的输入),开始创业(这就像是启动自身系统的独立循环)。众所周知的是,创业会带来高回报,远高于工资。有可能在一开始,他的创业顺利,盈利丰厚,一个月所得到的收入会高于以前工作一年的收入。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并不是高枕无忧的理由,因为再往前走可能会由于投资过度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人文系统就是这样,有可能面临道链(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财务系统中的过度投资会导致资金链断裂,那么人文系统中道链的断裂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还是看一看财务系统,既然收入丰厚,远远好于以前的工作,人们为什么还要冒风险去投资。答案很明了,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说到这里我们似乎明白了,原来是欲望使然。如果我们站在此处回望一下走过的人生路就会发现,欲望的快速增长总是和道的泛流相伴而来的。《道篇》第三十七章,“伟大的收获时节”里说的清楚,由于道的泛流,人们在黄金年龄段的末端会遇到自己以往不敢想象的收获,但与此同时,那些收获会转化为欲望(化而作欲)。和那一次相类似,这一次又是欲望在干扰系统的运行。
尽管我们面临的道链断裂又一次地将矛头指向了“欲望容器”,我们还是想为欲望喊一喊冤。因为经历了前几层修炼,“德容器”得以快速壮大,“欲望容器”因此会受到相应的制约。人文系统图很清楚地显示了,“德容器”中所输出的道恰恰是制约欲望的“无名之朴”。
图23,两个容器的相互制约
为了避免以我的“德容器”为道源的“天下”不至于因由冒进而导致道链断裂,观察“这个天下”道多还是道少,有道还是无道就可以得知系统的能量消耗状况。怎样才叫有呢?拥有财富的人会有体会,他们会拥有很多东西,但他们不一定用。就如同一个富豪拥有十几辆车,这些车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放在车库里。有道的天下也是这样的,能量、活力丰盈、充满,拥有的总是多于使用的。就如同古代,一个国家拥有足够多的战马,但这些马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上战场,它们整日无所事事,只是吃喝拉撒而已。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什么才是无道的天下呢?那一定是使用的多,拥有的少。就如同一个穷人,钱总是不够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如果还用战马来做比喻,那么这个国家的战马一定是不够用的。不够用怎么办,老弱病残孕的战马都要上战场。于是,就会有怀孕的战马在战场上生产。用这样的方法来观察以我的“德容器”为道源所覆盖的天下,很容易分辨出这个天下到底是有道还是无道。如果天下有道,我们大可以放心;一旦我们这个“天下”无道,我们就需要采取措施了。而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这一层修炼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会有道的缺乏呢?前面说了,是“欲望容器”的消耗过大所导致的。当系统循环起来以后,道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系统产生的道在维持自身运转和建设“德容器”之外还有富余,它就会向外输出给社会。向外输出的结果自然是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如同项目会去追随资金一样,人们会追逐道的输出者。这样的感觉是自此以前从来也没有过的,这种被他人需要,被社会需要的感受是“欲望容器”最好的填充物,欲望因此而迅速地膨胀起来。可是,“欲望容器”的快速膨胀并没有被系统所察觉,因为它还很幼稚。由于被社会追逐和需要这样的感觉以前从未有过,幼稚的系统和“德容器”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听任欲望发展、扩大。从图23可以看到,两个容器是通过相互制约而达到平衡的。可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欲望容器”会加速扩大,它的扩大会加大系统中道的消耗。只要“欲望容器”的增大不停止,这种消耗就会不停地增大,直到有一天耗完系统中所有的道,道的供应链也就在那时断裂了。好在我们还有哨兵可以观察这个事件的发展进程,观察我这个“天下”有没有发生“戎马生于郊”的道的紧缺状况,就可以了解我这个“天下”是否正处在道链断裂的风险之中。为了使得我这个人文系统可以顺利通过这一层高阶的修炼而不至于走火入魔,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问责有可能导致走火入魔的根源:
首先需要明确指出的是:那个有可能毁灭“天下”,导致这几年的修炼功亏一篑的罪魁是欲望遇到了它所需要的环境。在人文系统中没有哪一个单元向欲望这样可以无节制地消耗人生的活力了。这都是源于它可以自行将填充物转换为新容器的特性。欲望越是被满足,新增的欲望就越大。而转换成新的欲望后,填充物就不再是填充物,而是容器了。于是满足欲望的结果是要面临一个更大的欲望和更少的填充物。欲望的这个特性使得一些人会远离它可能会被满足的环境,出家就是一个例子。反过来说,一旦欲望恰好遇到了可以获得填充物的环境,它就会不管不顾地扩大自己,它才不管人文系统是否可以承受呢。36岁时,欲望获得了一次机会,现在,又是一次机会。这样的、可以满足欲望的环境就叫做“可欲”,而导致修炼走火入魔最大的罪就是这个“可欲”,可以说,“可欲”是罪魁。
显然,仅仅有了一个环境,并不足以使得系统不顾一切地满足欲望,而消耗掉所有的道。至少还有人文系统存在,而系统中还有欲望的制约机制。可恰恰就是在这个时候,不仅仅存在外部的罪魁,人文系统中还存在祸首。这个祸首就是刚刚开始循环还并不熟练的系统和幼稚的“德容器”。正是由于系统中那个用于制约欲望的“德容器”还不成熟,它还不太会像“欲望容器”那样自动加大自己,更不熟悉如何识别欲望的要求,不熟悉如何甄别欲望扩大的告警信号,以及不了解欲望的特点。更有甚者,这个还不成熟的系统可能会把欲望的填充物误以为是道,因为这次所遇到的欲望填充物不是物质,而是荣誉。恰恰是“德容器”对欲望的不了解,对满足欲望的不了解(不知足),使得欲望在人文系统内部有了不受限制增长的内在条件。罪魁“可欲”与祸首“不知足”的同时存在,人文系统面临道链断裂的风险就不足为怪了。
一个可以使欲望增加的环境横亘在“德容器”修炼的途中,我们无法回避。而“德容器”的不成熟也不是我们之前做错了什么,“德容器”只有经历了这次劫难才会对自己对手“欲望容器”有充分的认识。看来我们无法绕过这罪魁和祸首了,好在我们还有自己主观的思维,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闯过这一关。而恰恰是这个主观意识是目前我们唯一可以把握的。如果连这个可以把握的因素我们都不去把握,那么最终系统的走火入魔所归咎的就只能是我们自己。现在我们所做的事中最为错误的莫过于助长欲望,也就是说,自己也想去获得那些欲望填充物,自己也想随心所欲。这样一来,罪魁加上祸首,在通过自己在此时完全走错方向,人文系统中道链的断裂就一定会发生。
归纳以上三点。首先,罪魁“可欲”是外部环境,我们无法消除,也不应该回避。回避“可欲”是人文系统的早期(两、三岁),“德容器”还没有出现,但“欲望容器”已经出现时应该做的事。其次,祸首“不知足”是“德容器”还不成熟的必然反映,我们也无法改变。于是,我们可以做的是第三点,控制自己的主观意识不要做错事。前面讲了我们可能做出的最错误的事情,现在将其反过来,就是我们所能作的最为正确的事。用自己的思维告诫自身的系统:我们自身的人文系统遇到了重大的危机,因为目前欲望遇到了可以满足它的环境。为了对应这样的危机,我们需要让自己的系统和“德容器”尽快学会如何应对“欲望容器”的快速增大。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让自己的人文系统了解的欲望特点,了解满足的“足”到底是什么意思,到底是什么感觉。因为,面临一个能够将填充物转换成新容器的家伙,我们所期待的那个100%的填满可能永远都不会出现。
欲望是个多么神奇的东西呢?为什么是个填不满的容器?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在《玄德》的第二部分通过六章的篇幅解释清楚了。但是为了本章论述的连贯性,我们还是需要将那部分内容简述一下,看过《玄德》的朋友可以略过下面的论述而直接完成本章。
老子和孔子分别描述了欲望的一个重要特性,将这两点综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欲望的全貌。《老子》第三十七章中说:
“……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
所谓“万物自化”就是世间的万物万事都自动跟随,人们心甘情愿地听从指挥。这种万民归顺的场景不能不说是满足欲望最为高阶的填充物了。然而,当一个人有了这种填充物后他满足了吗?没有,而是“化而欲作”,新的欲望出现了。老子说明了欲望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容器,它可以将满足它的填充物转换成自己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看孔子描述的欲望的另外一个特征: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明了刚强的人并不存在,当有人说:“申伥就是刚强的人”,孔子回答:“申伥有欲望,怎么会刚强呢?”孔子的话给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是没有刚强的人,因为他们都有欲望。也就是说欲望是人人都有的。第二个重要信息就是“无欲则刚”。如果我们将欲望理解为一个软容器,那么对这个容器的填充会使这个容器硬起来、刚强起来,对欲望这个容器的填充程度就直接反映为人的刚强程度。如果按照这样的推理,我们只要将这个欲望填满人就刚强了。但是孔子说了,只要有欲望,人就不会刚强。如果我们说“刚”就表示100%的刚强度,那么,达到100%刚强的唯一的状态是:无欲,也就是那个欲望容器的尺寸为零。孔子的观点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欲望不可能被填满的特性。通过前面老子的“化而欲作”,我们得知原来是填充物转换成了新的欲望,才使得这个容器永远不会被填满,它也就永远不会达到100%的刚强。
尽管通过老子和孔子的话我们获悉了欲望的面貌和特性,但是我们还是有些不了解填充物转换成欲望的程度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是应该尽量不满足它,还是应该尽量满足它?为了解决这个困惑,我们希望可以在自然物质世界中找到一个可以进行类比的现象。自然界的现象有物理学公式加以规范,如果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类比,就有希望将人文思想中模棱两可的概念梳理清楚并加以量化。幸运的是,自然界里恰恰存在一个与上述欲望的特点相似的东西,那就是物体的质量。首先,所有物体都有质量,这一点就像是所有的人都有欲望。其次,物体的质量各不相同,有的大、有的小,这一点也像人的欲望一样有大有小。而更为重要的是,对物体进行加速就需要付出能量,而无论给物体多大能量,物体的速度永远无法达到100%的光速,而能够达到100%光速的只有光,光速是恒定的,光没有质量。也就是说能够达到光速的前提条件是没有质量。巧的是,人的欲望具有同样的特性,无论给欲望这个容器填充多少,永远不会填满,永远不会达到刚强,能够达到刚强的前提条件是没有欲望。如果我们认定物体的质量可以用来类比人的欲望,那么恒定的光速就相当于刚强。的确,恒定就是不能被改变,这不是刚强是什么。按照这样的规则,在自然界现象和人文概念之间就存在如下的对应关系:
有了这样的对应,又由于物体不可以被加速到光速,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可能,可以通过物体在加速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来理解为什么人的欲望无法被填满。
在《时间简史》第二章里描述了由于能量转换成了质量而使得物体无法被加速到光速:
不管观察者运动多快,他们应测量到一样的光速。这简单的观念有一些非凡的结论。可能最著名者莫过于质量和能量的等价,这可用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来表达(这儿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以及没有任何东西能运动得比光还快的定律。由于能量和质量的等价,物体由于它的运动所具的能量应该加到它的质量上面去。换言之,要加速它将变得更为困难。这个效应只有当物体以接近于光速的速度运动时才有实际的意义。例如,以10%光速运动的物体的质量只比原先增加了0.5%,而以90%光速运动的物体,其质量变得比正常质量的两倍还多。当一个物体接近光速时,它的质量上升得越来越快,它需要越来越多的能量才能进一步加速上去。实际上它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因为那时质量会变成无限大,而由质量能量等价原理,这就需要无限大的能量才能做到。由于这个原因,相对论限制任何正常的物体永远以低于光速的速度运动。只有光或其他没有内禀质量的波才能以光速运动。
通过上面这段的介绍可以看到,当物体被加速到90%的光速时,物体的质量会变成原来质量的两倍。如果我们将这样的数据通过质量和欲望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欲望的时候就得到这样的结果:当欲望被填充到90%的时候,人的欲望会是原来欲望的两倍!原来,欲望是以这样的形式而无法被填满的。当物体被加速到接近光速的时候,加速物体所用的能量会转变为质量。按照这个规则,当人的欲望被填充到接近刚强时,填充欲望所用的填充物会转变为人的欲望。如果说人的欲望是一个软容器的话,当它接近填满是,这个容器就会变大,填充度由于容器的变大而下降,这样的容器当然无法被填满。将欲望与填充度带入《时间简史》第二章的那段话中,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果:
不管观察者的刚强度如何,他们应对刚强有统一的认识。这简单的观念会得出一些结论。可能最有趣的莫过于欲望和填充物的等价,以及没有任何人的欲望能够100%的被满足。由于欲望和填充物的等价,人的欲望由于它被满足时所具的填充物而应该加到它的欲望上面去。换言之,要填充它将变得更为困难。这个效应只有当人的欲望接近被满足时才有实际的意义。例如,10%的填充度使人的欲望只比原先增加了0.5%,而90%的填充度会使人的欲望变得比原来的欲望的两倍还多。当一个人的欲望接近被满足时,它的欲望上升得越来越快,它需要越来越多的填充物才能进一步的使其满足。实际上它永远不可能达到100%的满足,因为那时欲望会变成无限大,而由欲望和填充物原理,这就需要无限多的填充物才能做到。由于这个原因,欲望规则限制任何正常人的欲望永远不会被100%的满足,这样的人永远也不会达到100%的刚强。只有没有欲望的“X”才能达到刚强。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对欲望为什么会变化、以及如何变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物质被能量加速过程中转化为质量是有规律可循的,根据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多少,我们就可以算出有多少能量转化成了质量,质量又被增加到了多大。于是,我们就可以将这样的规律运用到填充欲望上,就可以推导出填充欲望之后有多少填充物转化为了欲望,而欲望又被增加到了多少。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用转化之后的所剩余的填充物去比较增大之后的欲望,从而获得填充之后的满足的。很明显的是,这个满足度不可能是100%。这样的推导过程详尽地写在《玄德》第二部分的第二至第七章中,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只是将结论展示如下:
图24:填充71%可以获得最高的满足度
经过计算,最后的结果是,不填充欲望和给欲望填充太满都会导致填充后的满足度极低。不填充很好理解,就是饿着。而填充太满则导致填充物转换成欲望的效应增大,填充物基本上都转换成新的欲望了,这样一来,填充后的满足度反而大减。只有在71%的填充度时,曲线达到峰值,也就是可以获得最高的填充后满足度。而就是这个最高的满足度也只有50%!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可以告诫自己的人文系统和“德容器”了,如果我们有一个半饱的感觉,那其实是最佳的状态,那其实是“足”的状态。尽管这个“足”距离100%还相距甚远,但我们知道不可能有比这更好的“足”了。因此,填充后50%的满足度就是“足”,就是平常状态下所能获得的最好的“足”,是“常足”。不仅如此,这样的“足”是我们了解了欲望特点之后的“足”,是“知足而足”。
于是,当我们在第五层修炼时遇到有可能导致走火入魔的“罪魁”与“祸首”的时候,让自己的系统了解欲望的特点,了解什么是“常足”至关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可以平顺度过这一层充满凶险的修炼,为最终完成整个修炼走好这关键的一步: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