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全文解说 第四十五章:修炼第四层--掌控循环的状态

标签:
成长道德经老子人生 |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四十五章:修炼第四层--掌控循环的状态
经历了前三层的修炼,我们自身的人文系统已经可以独立循环了。系统一旦循环起来,“德容器”就会在往复的循环中不断壮大。它就像是一个离开了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人,成长会从独立的那一刻起大幅加快。如今,我们的系统、特别是“德容器”来到了快速成长阶段。在系统自主循环,“德容器”快速成长之际,我们面临新的问题,因而需要进行更为高阶的修炼,以保证“德容器”能够顺利发展为“上德”;从而为系统提供足够的能量;并进一步,可以输出给社会。
人文系统循环起来之后,我们将不再为如何循环而操心。二十年前,我还在做通信系统的工程师。每当系统安装通电之后,我们需要对系统进行调测,按照调测手册一步步地完成所有步骤,如果一切正常,系统就不再关闭,而是让它一直通电,持续工作了。在此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关心如何让它工作起来,而是关注这个通信系统是否会出现异常。一旦有报警,就需要及时解决。现在,我们所面临的人文系统也是一样,它已经加电,进入到了工作循环。前面几层为了使得系统循环起来所做的修炼现在都不需要做了。但现在需要做一些新的事情,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事情。
首先,当人文系统自主循环起来之后,我们需要清楚地知道,这样的循环并非是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单元都保持不变的稳定循环。因为“德容器”会在循环中逐渐变大,并在某个时刻由“下德”发展为“上德”。正因为如此,我们就需要观察系统中“德容器”的成长状况,看看它是否已经从 “下德”发展为 “上德”。
除此之外,还没有成长为“上德”的“德容器”可能会对系统的稳定循环带来问题。我们知道,“德容器”是人文系统中能量的存储单元和提供者,它处在“下德”状态时是有为变大的。也就是说,它的变大并非是一个自动过程。这就像开车,如果汽车没有自动驾驶功能,那么,车的快慢是一定要靠开车人来进行调控的。
如何观察系统是否到了“上德”状态呢?尽管我们在之前的四十一章里曾经看到过几个“上德”所具备的特点。但修炼至此,我们还是要看看这个即将达到“上德”水平的“德容器”,从现在这个角度看具备哪些最为明显的特征。从几章以前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上德”对比于“下德”有如用大海来比湖泊。而流体的蓄积达到大海的水平时,其特点与湖泊那种小规模的蓄积有着很大的不同。而它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看上去不满,但使用它却不见减少。也就是说,如果“德容器”已经发展成为了“上德”,那么它一定不会是我们直觉中那样完满的,因为“不满”才是“上德”的特征。因此,“上德”给我们展示的形象一定是“不满”、是“缺”。这样一来就麻烦了,因为“下德”也有可能体现为“缺”,这就如同湖水也会“不满”一样。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指标用来甄别同样表现为“不满”的“上德”和“下德”。这个指标就是看使用其中的道,看看会不会减少。因为,像大海一样的“上德”,尽管“不满”,但在一般状况下使用它,其中的道是不会变少。这叫做: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我们还可以从运动的角度来做类似的甄别,因为,只有“不满”才能导致运动。这就像一个盛水的杯子,只有在不满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晃动它,让杯子里的水运动起来。从第四章开始我们就将道的这种流体运动特性称为“冲”,而没有充满道的“德容器”也一定会体现的“冲”的特征。同样,不仅仅是“上德”会表现为“冲”,没有填满的“下德”也会体现出“冲”的特征。我们还是需要另外一个指标来甄别同样可以体现出“冲”的“上德”和“下德”,那就是,“上德”不会由于使用而变少。这叫做: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除了从同样可以表现出“缺”和“冲”的“上德”和“下德”中甄别出“上德”的同时,我们可能会忽略一个确定的事实,那就是“不缺”、“完美”、“圆满”一定不是“上德”。人文系统中的两个容器有着相同的发展形式,先是被填满,而后容器中填充物的一部分变成了新的容器,从而使得容器变大(详见《玄德》第二部分)。这两个容器除了共同点,也有区别。其区别是,“欲望容器”无为变大,也就是自动变大的。而还处于“下德”阶段的“德容器”是有为变大的,它的变大需要我们的意识主动去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有为”。而这几章所讨论的修炼正是为了使“德容器”变大而进行的“有为”。由于“德容器”的发展特性,在其变大的过程中一定会多次遇到被填满的状况,而此时的“德容器”又不是自动变大的。也就是说,被填满的“德容器”并不会自动拿出一部分去变成新的容器。如此一来,人们可能会在此时止步,感到功德圆满。但这恰恰是“德容器”没有发展到“上德”阶段的明显信号。在系统循环促进“德容器”成长的过程中,所有圆满的、静好的感觉都不是“大成”,不是“大盈”。
发展为“上德”的“德容器”不仅可以从“缺”和“冲”的角度去观察,它还有一些反常现象可以供我们参考。当“德容器”成就了它的“大”,许多反常效应就会显现。四十一章我们遇到的“大方无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类似的反常现象。比如,我们在地上划一条直线,如果划得足够长,从高空往下看去,这条所谓的直线原来是条曲线,因为地球表面是个球面,球面上的直线在三维太空中看就是曲线。如果你说我不在地面上划,而是在太空里划直线,对不起,它还是弯曲的,因为爱因斯坦的理论被证明了,空间本身就是弯曲的。因此,一条划得足够长的直线,实际上是一条曲线。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一定有一条看上去是弯曲的线,它原本是直线(如下图中由B到C的那条线)。这就是:大直若屈。
图20:大直若屈
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有关流体容器在其发生质的变化后的种种反常表现,无论是四十一章的“大方无隅”,还是刚刚讨论的“大直若曲”,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直观的印象。再举个例子,比如“巧”和“拙”,它们互为反义词。一般来讲,巧总是和小结合在一起的,小巧就是一个很常用的概念。正是因为小,才会巧。小的事物可以灵活地转身,从容传越狭窄的空间。以灵巧为卖点的跑车绝对不会做的像卡车那么大。与小巧相反的组合是“粗笨”、“笨重”,“粗”和“重”都是由“大”演化而来。难倒大就不可以巧吗?当然不是,但大所体现出的巧绝非灵巧之巧。如果有机会看到老司机驾驶超长的拖挂卡车,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庞然大物是在缓慢地转身,精准的空间挪移中体现它的“巧”。换句话说就是,庞然大物是在用缓慢的“拙”来体现它的“巧”。因此,“大巧”绝非灵巧之“巧”,而是“拙巧”之“巧”。回到我们正在讨论的话题,当“德容器”发展为“上德”,它也成为了一个以“大”标称的事物,那么,它的巧也绝非灵巧之“巧”。因此,拥有这个水平“德容器”的人在生活、处事方面也绝对不会显得那样灵动,但他们所做的事就如同大型拖挂卡车的转弯那样,尽管缓慢,但一定是精准的。而这种超大物体在狭小空间中所体现出的精准之“巧”往往又是小巧、灵巧做不到的。因此,“大巧”之美在于从容、有力,它一定是以拙的方式体现出来的。
既然“德容器”是人文系统中的能量供给单元,那么当它发展为反常的“大”时,就不仅仅只体现出像“大方无隅”、“大直若曲”、“大巧若拙”这样有着与物质世界相类似的反常性质,也一定会体现出一些人文环境中所特有的反常现象。对于人文系统而言,处在表层的是人的观念、逻辑。如果这个人文系统中的“德容器”发展成了“大”,发展成为“上德”,那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可以从中涌出。直觉会告诉我们,拥有这种“德容器”的人一定会在他的言论、逻辑、辩论之中有所显现。或者说,这样的人一定会是一个高超的、凌厉的、压倒一切的辩手。但是,正如我们一直所看到的那样,拥有这种“德容器”的人就像“大巧”一样,他所做的辩论也是显得缓慢和木讷。尽管如此,他的辩论一定是准确的。上个世纪初期,围绕着量子力学的基础原理:不确定性,曾经在两派物理学家之间发生过多次辩论。一派是以爱因斯坦为首的经典物理的捍卫派;而另一派则是以波尔为首的大名鼎鼎的哥本哈根学派。辩论的结果我们都知晓,哥本哈根学派完胜。而哥本哈根学派的领军人物波尔就是一个反应迟钝、看上去有些木讷之人。《尼耳斯·玻尔集》中有这样一段:
在哥本哈根,玻尔以反应慢著称。有一次,某人讲了一个新东西,在场所有人都很快就明白了,只有玻尔一直不明白。第二天,玻尔对大家说,他明白了,于是他给大家讲他是怎么明白的。结果大家发现,只有玻尔真的明白了,别人都明白错了。
这个故事能够代表玻尔的性格。他不是一个有急才的人,但是有深度。孤独、缓慢地行走,可以走得更远。
波尔的特点是不是很像刚刚我们谈到的那个转弯的大型拖车,缓慢但精准。这种性格在众人眼里是木讷,而波尔的木讷恰恰反映了一个拥有 “上德”水平“德容器”的人,其人文系统所表现出的状态。我们将这样的状态称为:大辩若讷。
在关注“德容器”是否发生质变的同时,系统的运行状态也是这个阶段需要关注的。由于人文系统中的某些单元会在系统循环中逐渐增大,这样的系统就不是一个稳定运行的系统。在循环中增大的单元会对系统运行产生影响,使其不会长期稳定工作在一个固定的状态下。这就如同开车,车的行驶会对前轮产生影响,如果驾驶者不扶方向盘,那么汽车一定会偏离应该行驶的道路。对于自主循环的人文系统也是一样,在循环中受到影响而变化的单元会反过来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人文系统中有哪些单元会是这样被系统影响又反作用于系统的呢?很显然,是两个容器,既“德容器”和“欲望容器”。
图21,两个会变化的容器
中两个容器一直存在于系统之中,一直在随着系统的发展而变大,但它们的变大方式不同。“欲望容器”是无为变大的,也就是说,它的变大是自动进行的。但“德容器”在发展到“上德”水平之前不是自动变大的,它需要我们刻意地做些什么才能逐渐增大。现在我们将这些需要刻意做的事情叫做修炼,而前面几章所介绍的修炼正在使“德容器”变大。经历了前面几层修炼,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成绩,系统已经自主循环起来。但是我们还是无法完全放手让其自动发展,其原因是“德容器”还不能像“欲望容器”那样可以自动地将填充物转换成新的容器。目前的“德容器”还很稚嫩,对于需要同时担负维持系统运转和将自己变大两项工作还不那么熟练。它就像个孩子一样,做起这样的事来还有些没谱,不是做过头就是做不到位。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像驾驶一辆汽车,需要不时地调控方向盘,使其按照预定的线路前进。
在“外部的道”主导人生发展的前半生里,“德容器”一直处于一个备用的状态,它在系统中道过多的情形下存储一些道,在系统里道缺乏的情形下又输出一些。但是在那段时间,它的发展、壮大是被我们忽视的。或者说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关注它。一个在大潮中弄潮的人毕竟无暇顾及自己身体之中那些并不紧要的信息。然而现在不同了。在我们刻意切断了“外部的道”的支持,努力使得系统循环起来的时候,有着存储道、输出道、维持系统运转功能的“德容器”不得不开始自己的发展之路。要知道,“倾向无为”单元从一出生就在我们的系统之中,它并不喜欢我们做的这些事情,在它眼里“德容器”就如同一个孩子一样跌跌撞撞,它才不屑与其合作呢。因此,“德容器”的发展会遇到“倾向无为”单元的掣肘和干扰。
“德容器”有两个主要工作方向,一是为系统的运行提供能量、提供活力;与此同时,它还要逐渐使自己变大。然而,有如孩子般踉跄行走的“德容器”还不能很好地协调这两方面的工作,它可能会顾了一边就忘了另一边。如果它只关注自身的增大,那么它就会忽略系统的能量供给。这种状况下,系统中道的供给量不足,系统会由于道的流量减少而变得出奇的寒冷。但是,如果“德容器”只关注系统的运行,而忽略了自身的建设,那么多出来的能量进入系统又会导致系统过热。现在看来,通过观察系统的冷热程度可以了解“德容器”的工作状态,以便于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如果我们把系统的活跃程度分为寒、凉、温、热四档,那么系统处于寒和热两端显然都是不合适的,它说明“德容器”在两项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兼顾。如果发现这两种状况怎么办呢?我们需要向驾驶车辆那样不时调整方向盘使得车辆不会偏离道路。
表现为“寒”,也就是缺乏能量的系统很容易判别,就是对什么都不敢兴趣。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必须要干预了,如果任其发展,系统运行会越来越缓慢,“德容器”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如果系统表现为“寒”,就需要人为地为自己加热。克制寒的方法是让自身躁动起来,比如看一些刺激的电影、做一些刺激性强的运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因此,还可以去游游江河、观观湖海。总之,越是躁动的事就越在这个时候使用。躁动的人或事可以调动自身系统中的能量,使其从“寒”的状态中走出来。
反过来也是一样,表现为“热”,也就是能量过剩的系统也是很容易判别的。一个总不能安静下来,无事要生事,小事要整成大事的人说明他的人文系统中“德容器”的建设没有被重视,能量都流到系统中,再通过不停地生事将能量外泄了。尽管这样的能量外泄有一部分输出给了社会,但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为“上德”的“德容器”所推动的系统一定会向社会输出道,但准则是输出之后自身的道并不减少(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可是当“德容器”还在建设之中,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自动变大的“上德”水平时就不停地向外输出,其结果一定是弊和穷,也就是坐吃山空。因此,在“德容器”还需要我们有为、刻意扶植的情况下,系统出现过热的现象,就需要调整。对付“热”的方法是“静”,选择清静的环境、读一些安静的书、远离嘈杂的人群,还可以按照孔子的话去逛逛山。总之,安静的、清静的事情可以给过热的系统降温。
我们就是通过“燥胜寒,静胜热”的方式不停地调整系统,就像开车的人不停地调整方向盘,使得人文系统总是工作在即能维持系统运转,又能很好地建设“德容器”的最佳状态下。如果我们用寒、凉、温、热四档来标注系统状态的话,那么使得系统工作在偏冷一方的清凉、清静状态是最佳选择:
图22:系统循环中的调节
上图很明了地展示了我们在这一层的修炼中所要做的事情,为了使得修炼得以顺利实施,我们还是需要将上述的修炼内容总结成口诀,以便于我们时刻牢记: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