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八章:守住前行的方向
人生的黄金时期进入到了第三年,但此时还不是收获的季节。前两章我们分别讨论了处于人生黄金年龄段的人应该怎样把握属于自己的时代,比起前两年,此时的人已经走在路上,此时人们所面对的状况是调整自己的状态,守住前行的方向。就如同开车,即便是笔直前行也需要不时调整方向盘,更不要说还有岔路、转弯。开车不专心就很容易误入歧途。同样,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的前进方向,也会迷路,也会走入岔道,甚至走向与自己的预期完全相反的道路。
当然,道路问题对于人的一生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没有一个时期比这个时段更加需要人们关注自己前行的方向。在前面的第二十三章,我们见到过一个人生曲线,它标明了人的一生在出生点处在同一个地方,而随着人生的发展,人们会在生命的尽头走向三个不同的稳态。这三种稳态基于与道的距离进行划分,距离道最远的“失稳态”是人在背离道的路上越走越远的结果。为了避免走向“失稳态”,人需要在人生旅程的某个阶段向道的方向折返,这个阶段和我们现在所讨论的人生黄金年龄段是相吻合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拥有的经历不同、本身所具有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对于不同的人,其人生旅途的折返点也会有所不同。孔子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他的折返点在三十岁(显然这指的是虚岁),孔子将其称之为:“三十而立”,所谓“立”是确立人生方向的意思。而在这里,老子告诉我们,人生旅途向道回归的折返点还可能会更早一点。就在本章所代表的虚岁二十八岁(早于孔子两年),就会有人开始反转自己背离道的旅程而开始回归了。当然,每个人向道回归的折返点不同,总体来讲,人生旅途向道的方向回归的折返点从这一年就开始可以一直持续到接近50岁。但是也有一些人会沿着与道相反的方向继续走下去,一直走向“失稳态”。
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早地在人生旅程中抵达折返点,也就是如何能够更早地达到孔子所说的“而立”。但这还不是我们要面临的全部问题,即便有些人能够很早地开始向道的回归,但由于种种原因,他还可能偏离这样的方向。孔子在三十岁确立了回归道的方向后,又用了十年来确认,在四十岁时完全确信了前行方向的正确,他将其称之为“不惑”。但不是每个人在“而立”之后都会发展为“不惑”,如果有些人不注意把握自己前行的方向盘,在汽车没能进入到自动驾驶阶段时,就会偏离要走的道路,甚至走向相反的方向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走在人生黄金年龄段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如何把握道路的折返点,同时在向道折返后不再偏离方向。
要想早些抵达向道回归的折返点,就需要了解道的特性。只有依照道的特性前行,才有可能回归道的方向。道的特点我们应该很熟悉了,它具有流体的特性,是最善于汇聚的。不仅如此,道还会表现出许多它所擅长的特点。第八章中的“七善”就非常清晰地表达了这一点。在那一章我们看到了道像水一样,处于众人都不喜欢去的地方,但它却最会保有自身的渊深(心善渊),同时又最善于发挥自身的能力(事善能)和最善于借用外部力量(动善时)。具有这样特点的道,尽管身处众人都不愿意去的地方,它也能发挥出众人所不能发挥的能量。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拥有像道那样的能力,就需要像道一样身处众人都不喜欢的低位。因此,回归道的方向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了解道的能力之后,又能够身处下位,这样才能使得自己生命的活力像天下的溪水那样汇聚。蓄积生命的活力不是简单的蓄积,因为我们蓄积的是活力,我们知道这些活力有做事的能力,蓄积越多,可以做的事情就越多、就越大。因此,这样的汇聚叫“知其雄,守其雌”,是知其力、却处下,而不是简单的守雌、处下。自己的系统中的道像天下的溪水一样汇聚之后,蓄积道的德容器在会持续变大,而不会偏离方向。如果德容器蓄积变大的方向不再改变时,人生就走向了回归道的路上、就走向回归婴儿的路上了。
正如上一段所讲,道不仅仅有善于汇聚的特点,它还善于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借助外部力量。具备这样的特点,就会在战场上具有强大的进攻能力。我们可以用围棋来做比喻,在围棋的对阵概念中,先走的一方总是以进攻为主。老子时代,白方是先手的一方,因此,围棋的对阵,白棋总是率先发动进攻的一方,而黑棋要首先考虑防守。道具有强大的进攻能力,就如同围棋中的白方。但是,如果这个有着先手的一方一味地进攻,他也不一定会赢,围棋对战中黑白双方各有胜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真正的高手会怎么样呢?他们知道自己的进攻能力,但却首先考虑防守,这样的棋式就更加难以攻破。也就是说,知其白(攻),守其黑(守),这样的棋形是一个可以赢得天下的阵式。如果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做到这一点,他的德容器就不会损坏(忒)。从而使得人生道路可以走向道创生万物的那个点,就是无中生有的那个点。那个点是一个极点,是从无到有的转换的极点,这样的极点是“无极”。显然,如果我们人生旅途的方向指向了无极,就如同指向婴儿一样,这样的方向是向道回归的方向。由于我们从那个无极点而来,这次折返是再一次地走向无极。

图25:人生旅途的折返和道路的偏离
上图是二十三章中出现的人生曲线的一个局部,用来表现身处27岁的人是如何迎来折返点的。图里阴影中的一条线表明了人可以最早在27岁这一年抵达人生旅途的折返点,越过这个点,人开始“复归于”自己诞生时那个道充沛流动的状态。诚然,这条线仅仅是一个范例,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这样早就迎来自己的折返点,即便是孔子,也是在两年之后(29岁、虚岁三十)才开始“复归于无极”。但即便有人幸运地比他人更早地开始了自己向道的回归,但回归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折返点(或是而立点),回归道的方向得以确立,但这之后的道路还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是图中所示的“常德的离”和“常德的忒”。所谓“常德”是指常态的德,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我们遇到了德的几种形态,它们分别代表着道蓄积的程度。这几种形态依据道从小到大的蓄积程度分别是:“下德”、“上德”、“孔德”和“玄德”。在这几种德之中,只有“下德”属于常态的德,其它几种都属于反常态的德,因为从“上德”开始,德就不再体现德的特征,而体现道的特征了。如果用水的蓄积来做比喻,湖水是水的常态蓄积,而到了大海的程度就属于反常态的蓄积了。作为常态的德,它像湖一样有一定的容积,有具体的尺寸。由于德的这种蓄积特点,回归道的旅途就可以等效为德容器的扩大过程。正如前面所讲,我们的目标是“无极”。从前几章的讨论我们知道,创生万物的那个点具有“孔德”特征。也就是说,人生“复归于无极”的目标是那个“孔德”点。在“孔德”之前肯定先要抵达“上德”。这样我们就看到了,回归道的旅途实际上也是德容器从“下德”经由“上德”发展到“孔德”的过程。因此,复归于无极和德容器的扩大就等效了。如果在此期间德容器停止变大,甚至损坏,那么回归道的方向也就会偏离。这就是上面图中所演示的常德的变小(离)、常德的损坏(忒),就可以等效为人生旅途在越过折返点后发生再一次的折返,从而使得人生反而向远离道的方向行进。
上面所说的状况恰恰会发生在人生旅途的黄金年龄段。在这一年之前,由于折返点还没有到来,因此谈不上“在回归道的路上偏离”。人生旅途抵达折返点之前,人们需要尽快地找到回归之路。寻找这样的道路并不困难,本章之前的内容就是为了使得人们可以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需要面对越过人生折返点的那些人,他们在已经正确的道路上偏离后比没有抵达折返点的人更有可能走向“失稳态”。我们很难分辨的是,能够在已经找到了正确方向的路上把持住和寻找正确的方向哪一个更加重要一些。

图26:处在而立与不惑之间的道路偏离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生旅途越过折返点之后还会遇到一个点,那就是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中的“不惑”。人生旅途的折返点是人对回归道的旅途的方向的确立,这样的确立并非可以在一时间完成。就如同一个开车的人,在去往一个新地方时,他可能会怀疑自己走得是否正确。在继续寻找目标的路上,他可能会逐渐确认自己的方向,并在某一时刻完全确认,这个完全确认的点就是“不惑”点。可见,我们回归道的旅程只有越过“不惑”点才不会有偏离的风险。“不惑”会出现在人生的第五个阶段,也就是管理期。在目前我们面临的年龄段,需要更加关注的是处在“而立”和“不惑”之间的道路偏离。“不惑”还不仅仅表现为对方向的完全确认,它还是道纪宇宙观的人文表象,就如同信仰之于宗教、思辨之于哲学。在绝对光速宇宙观中,相信道、并能够依照道的指引前行的人一定会获得人生的不惑。
在解决了上述的道路偏离之后,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可以在回归道的路上走得更快一些。由于走向道和德容器的变大具有等效关系,因此,讨论如何在回归道的路上走得快些就等同于德容器变大的速度更快一些。于是,我们就可以讨论如何能够尽快将德容器填满。填充德容器和前面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的方法相类似,也是知其力、而处下。就如同水的汇聚,水知道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荣耀,但它却守在低处,处在受辱的位置,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的山谷。山谷是个可以汇集的场所,成为了天下的山谷,可以加快道的汇聚,从而使常德尽快填满。常德填满后还做些什么呢?不是使用存储在里面的道,而是把这个填满的德容器当作建造更大德容器的原料。这就有些像存钱和花钱,存钱是为了花,还是为了挣更多的钱?这个问题《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在没有获得财务自由之前应给首先考虑节省每一分钱用于投资,而不是消费。推迟自己那些没有必要的消费直至自己的财务系统可以不再依靠工资进行运转。这本书将财务自由定义为“非工资收入大于支出”,只有自己的财务系统达到了这样的水平,也就是自己的消费完全可以依靠投资回报来解决,这样的状态才是财务自由。在这里,关于道的蓄积和钱的蓄积有着同样的规律。人们应该在“下德”阶段尽量将自己存储的生命活力转变为建造更大德容器的材料,而不是将其零散地用掉。将一个可以建造更大容器的材料拆散了使用,制作小的器皿,就如同让一个有着将军之才的人去当伙头军。了解道的圣人绝对不会这样浪费,他们知道填充满了的常德就如同将军一样能派上大用场。面对大材料,我们应该尽量寻找适合它的场所,而不是分割它来配合我们的使用,这样的概念叫做大制不割。例如,我们有一个巨大的木材,就应该首先考虑是否有完整使用它的场所,以求物尽其用,而不是匆忙地分割它来做成家具。
走在人生旅途关键时期的人,在有幸抵达回归道的折返点之后需要以知强、守弱的方式把持自己前行的方向,使其不至于偏离。在这个把握方向的敏感时段不断强化自己,并谨慎前行,就一定能够获得人生的不惑。小心使用自己蓄积起来的生命活力是这个阶段的人主要面临的课题,直到人生的某个时期,这个人已经可以完全通过自身获取足够的道,而不再依赖社会时,他的德才蓄积到了“上德”水平,他的人文系统也就到达了类似于财务自由的人生自由的状态。在抵达人生自由之前,“大制不割”,或者叫“德不零用”是非常必要的准则和方法: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欢迎继续阅读:第二十九章 取天下者 情非得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