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航
李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434
  • 关注人气:6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九章:取天下者,情非得已

(2014-07-06 11:02:30)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成长

道纪

人生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九章:取天下者,情非得已

 

    28岁是一个激情澎湃的时段,是人生黄金年龄段中的黄金年龄,这个年龄的人有着征服天下的气魄和冲动。然而,这仅仅是此年龄段的人在身体、心理系统成熟后的自然欲动。此刻,时代正走在他们的脉搏上,自己又正值血气方刚,旺盛的生命与时代的脉搏共鸣出巨大的回响,这种回响使得他们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办成的。然而,事实却没那么辉煌,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此之后真的征服了天下,而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忘却了当年的激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身处这一年的人在时代和自身的共鸣所产生的巨大回响中起身行动了,他们出发去征服世界了。这种行为是观念在先、行动在后,是有为的。然而,恰恰是这种刻意为之,反而使得有可能征服天下的他们失去了机会和可能。从第七章开始,那个“要想得到A,就需要首先忘掉A”的规律一直如影随形,直到此时,这个规律还依然有效。要想征服天下,不是没有可能、不是没有道路。但道路只有一条,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事先没有想过要征服天下的人,在某些情况下被赋予了这样的职责,他们走出来征服天下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人反而能够征服天下。《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邓布利多对哈利说过的一段话很能表现这样的现象:

 

    “我可没有这么肯定。我年轻气盛时候的表现就证明了权力是我的弱点、我的诱惑。说来奇怪,哈利,也许最适合掌握权力的是那些从不钻营权术的人,就像你一样,被迫担任领袖的角色,在情势所逼之下穿上战袍,结果自己很惊讶地发现居然穿得很好。”

 

    你看,这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书中的哈利从一开始知道自己是个巫师到最后走上与伏地魔对决的战场,始终没有想过自己是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是巫师世界的拯救者。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哈利,最后终结了伏地魔,拯救了巫师界。“被迫担任领袖的角色,在情势所逼之下穿上战袍”很形象地说出了什么叫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我们知道了,那些在后来叱咤风云、征服天下的人在28岁这个黄金年龄并没有刻意地让自己做什么。他们最终征服天下是源于他们像哈利一样一直没有领导的感觉,总是在情势所逼之下穿上战袍,最终他们却走上了领导一个团队、领导一个行业、甚至领导世界的道路。
    什么是“天下”呢?这是一个总称,它包括由人组成的社会、由物组成的自然、以及人与物之间的关联。这样的一个叫“天下”的东西是一个神奇的玩意儿,神就神在你无法有意地去掌握它。凡是有意要掌握天下的人,也就是邓布利多所说的“喜欢权利、钻营权术之人”,他们面对想要控制的“天下”,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失败;其效果只有一个,就是失去天下。尽管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一条确保成功的道路,但确实唯一可能的道路。不得已而为之是争取天下的必要条件。
    如果我们观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会发现有如二十一章介绍的费恩曼历史求和的因果规律,即单一原因并不导致单一、确定的结果。如果一个人努力为了一个目的去推进、去做一件事情,他会发现,其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事物的发展就如同走在队伍中的人,有可能走在最前列,也可能走在跟随的位置。如果用吹出的气息来比喻事物的发展,那么对于完全相同的努力,有些结果像嘘出的气,很温和;而有些结果却像吹出的气,较为强壮。同时同地种的树,它们都获得了相同的照料,但其长势却不尽相同,有的会强壮一些,有的会弱(羸)一些。做事有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失败,对于失败的程度也是不确定的,有些事件遭受的是一些挫折,但有些却是完全的毁坏(隳)。为什么我们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但结果却完全不同呢?那是由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是遵循二十一章介绍的费恩曼历史求和,这种反常的因果关系告诉我们现在所做的某件事不会有完全确定的后果,而是可以有许多种可能性,每一种可能性以几率的方式与日后的事件相联系。正是因为这样的因果关系,才使得我们在做事过程中,尽管付出了同样的努力,却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到底什么结果又是无法预知的。
    以上的讨论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不得已而为之才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一是对自己做的事所付出的努力无法预知后果。了解道的规律的人,也就是圣人完全了解这两点,他们会依照这样的状况制定自己的做事方略。由于付出的努力并不能获得完全肯定的后果,因此做事没有必要做到极致。尽管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知道自己能将事情做到最好,但了解一个能力和使用一个能力还是有区别的。目前的状况是不需要我们这样做,但用不了多久,在几年之后,在人生强行快跑的冲刺阶段,这种可以将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的能力就会派上用场。尽管此时还不需要我们将事情做到极致,但努力是需要的,不努力根本就没有成功的可能。但是由于努力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成功,因此只要尽力就好。不必为了将事情做到极致而付出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努力,这样的方略叫做“去甚”。
    前面讲了做事的两方面内容,除了事件无法预知后果外,还有一个规律,那就是不得已而为之才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但是,当某个大任务历史性地落到某个人的头上时,这个人可能会面对两种状况,而这两种状况都会使得他不愿意去做落到眼前的事,从而浪费了可以“取天下”、同时完成自我实现的绝佳机遇。这两种情况分别来自外部和自身。来自外部的状况是那些落在眼前,需要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并不具备所需的条件。我们见过很多人、甚至自己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知道某件事情很重要,但由于客观条件不足,自己的准备也不充分,于是放弃了那件原本很重要的事情。有些人甚至会要求所有条件都齐全才会做那件事情。但是,原本就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如何让它条件齐备呢?因此,如果我们知道落在自己眼前的、需要自己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与自身的成功有关,与实现自我价值有关,那么我们就不会强求所有条件都齐备了。做事要求所有条件都齐备是一种奢侈的思维方式,去除这种思维方式的策略叫做“去奢”。
    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落到眼前时还会遇到另外一种状况,这种状况源于人的自身,那就是人的惰性。尽管事件的到来有些突然、有些令人措手不及,但如果我们知道这样的事情可以使得我们的人生成长,就不应该回避。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安于现状、回避责任。殊不知,历史机遇可能转瞬即逝,并且永不再来。因此,不得已而为之要求人们不仅能够不去刻意地追寻权力,还有求人们能够在权力、责任落到自己身上时不逃避,而是积极地承担和参与。这就需要克服自身的懒惰,克服“倾向无为”的本性,这样的方针叫做“去泰”。
    这一章我们研究了人在最佳年龄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出针对出现的问题所制订的方针。针对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的“去甚”和针对不得已而为之的“去奢”和“去泰”。有了这样的方针,可以使得我们把握住人的黄金年龄段中最可能获得历史机遇的年龄,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在几年之后,也就是人生的第四个阶段结束之时收获超乎预期的成果。这个方略的总结是如此之重要,我们需要用简要的语言写下来,不时地观看,以确保我们做事的方向不会偏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欢迎继续阅读:第三十章 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