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四章: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在过去的两年里,处于试用期的人文系统面临的是道路问题。首先是人文系统的需求最终会体现在自我实现上,而后我们又讨论了人生旅程的三个目的地。显然,避免走向“失稳态”,避免自己的系统“失道”是我们必须要做的。第二十二章我们讨论了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也就是说,满足了那几个条件,人文系统就可以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充分条件指出的是一条可以通向自我实现的路,但那个条件是不排除还有其它道路存在的可能。现在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那个通向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自以为有见识,不自以为是,不自夸,不自大”就可以走向自我实现。联系上一章中的三种稳态,做到这几点的人所走的人生道路既然通向自我实现,那就不会走向“失稳态”。
关于道路的讨论已经做得很详细了,我们至少找到一条可行的道路,尽管我们不知道还有没有其它的路可走。同时,我们也了解了人生道路的三个可能的目的地。为了使得我们对道路的认识更为准确和清晰,在讨论了什么样的路可以走之后,有必要看看什么样的路不可以走。知道了什么样的路不可以走,那么这样的道路的反面就是必须要走的路。我们将这样的道路称为必要条件。还是用数学的语言来描绘一下,假设B是我们的目标(即自我实现),而A和C是道路,如果A可以通向B,那么A就是B的充分条件。如果C肯定无法通向B,也就是C会导致“非B”,那么它的逆反逻辑依然成立。C导致“非B”的逆反是:到达目标B必须要经过道路“非C”。必要条件说的是要想抵达目标,必由此路经过,但它不一定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不走此路不可以,经由此路也不一定能抵达目标。比如说踮起脚尖的人反而不能站立长久,跨大步走反而不能远行。在这里“踮起脚尖”和“跨大步”就是C,而“站立”和“远行”是B。由于C导致了“非B”,于是,“非C”就成了B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想站立长久,就不能踮起脚尖;想远行,就不能跨大步。这种必要条件不一定充分,也就是不踮起脚尖就能站长久吗?不一定,没准儿还需要其它条件。如果有那么一个条件,即是必需的,也是充分的,那么这个条件就是结果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将充分必要条件比做一条路,那么它就是通向我们要抵达的目标的唯一道路。
通向自我实现有没有什么必要条件、也就是必须要经过的道路呢?为了寻找这样的条件,按照C导致“非B”的原则,我们先要看看什么是“非B”。在两章之前,我们用四个指标来代表自我实现,那就是:“明”、“彰”、“有功”和“长”。用白话一些的解释就是:了解现实、有影响力、做出了成绩和有广阔视野及恒久耐力。这样一来,“非B”就是“不明”、“不彰”、“无功”和“不长”。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不明”。这个很显然,当一个人自以为自己有见识的时候,他就无法吸取更多的信息,也就无法了解客观现实了。因此,“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就“不明”。
我们再来看什么样的人“不彰”。一个人想要获得社会影响力,首先要有包容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太过自以为是,谁的想法都不愿意听,从来不站在他人的立场想问题,这样的人会有魅力吗?会有人愿意听从他的召唤吗?可见,这样的人不会有什么社会影响力。也就是说,“自以为是”的人就会“不彰”。
同样,那些总是夸耀自己的人,不是因为自己总是取得不了成绩,就是偶尔取得过一两次成绩,总是念念不忘。然而,正是这种自夸,导致了他总是以为自己有辉煌的历史,从而阻碍了他获得成功。可见,“自夸”的人会“无功”。
最后,我们来看看是什么东西阻碍了人的广阔视野和恒久耐力。使得人看不到更广阔疆域的原因是自以为自己很大,是自大阻碍了人视野的开拓。自大不仅仅表现在空间尺度上,时间尺度上的自大也是很常见的。只了解他所生活的这个时期,从不愿意去学习历史,认为世界末日会在他这辈子发生,这些都是时间尺度上自大的表现。这种自大妨碍着人拥有恒久耐力。因此,是“自大”导致了“不长”。
通过以上四段的讨论,我们了解了什么样的路是无法走向“明”、“彰”、“有功”和“长”,也就是无法走向自我实现。由于自我实现是我们的目标B,而上面几段的推理实际上是看什么样的条件C会导致“非B”。总结一下就是“自以为有见识”、“自以为是”、“自夸”、“自大”是无法走向自我实现的。在得知了C会导致“非B”后,根据逻辑的规则,我们知道“非C”就是B的必要条件。什么是“非C”呢?显然是:“不自以为有见识”、“不自以为是”、“不自夸”、“不自大”。看上去很眼熟,对了,这原本就是二十二章中我们遇到的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A。现在,这个原本是自我实现的充分条件又成了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于是,A就成了B的充分必要条件。如果将条件比做道路,充分条件是一条可以通向目标的道路,但它不排除还有其它通向同一目标的道路。而必要条件是通向目标必须要经由的道路,但它不能保证最终能抵达目标。综合前面两点,充分必要条件则是可以抵达目标的唯一道路。因此,我们所获得的结论就是“不自以为有见识”、“不自以为是”、“不自夸”、“不自大”是避免“失稳态”、通向自我实现的唯一道路。
也许有人认为保有一点点“自见”、“自是”、“自夸”、“自大”对维持一定程度的自信有益,甚至认为这可以当作人生旅程中自我鼓励的食粮。但如果从人生旅途的角度考虑,这四种自我认识就像是我们行程中所携带的多余的粮食,它不但不是旅行所需的食粮,反而会成为累赘,反而会拖累行进的速度和质量。不仅如此,这样的多余食粮,时间久了就会变质,一旦不慎吃了,旅行也就泡汤了。因此,对于道有深刻了解的人不会认为“自见”、“自是”、“自夸”、“自大”有利于、哪怕是有一点点有利于自己的人生旅程,因此他们会将其从自己的性格之中剔除掉。
人生进入到工作期开始的这几年,人们要面对的是人生道路走向的问题。幸运的是,通过这几章的讨论,我们了解了人生工作期要抵达的目标,以及通向目标的唯一道路。在此,让我们记下这几点可以比作有碍人生旅程之多余行装的特点,以便可以将它们一一去除掉: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欢迎继续阅读:
第二十五章 自洽的人生和宇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