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五章:自洽的人生和宇宙
就如同试用期的员工转正一样,人文系统的试用期在这一年结束,转为正常工作。从这一年开始,一直到三十七章所代表的36岁,人文系统要通过自身的运转,蓄积尽量多的道。在此期间,这个系统需要以独立工作的姿态,在社会中逐渐实现自身的价值。蓄积了足够多的生命活力、完成了自我实现的系统会在人生的第五阶段的起点,也就是37岁时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并从那时起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和信任,从而获得管理团队、管理社会的实践机会。工作期之后的那个阶段可以被称为人文系统的管理期。
现在我们关心的是这个已经转正的人文系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显然,首先遇到的是这个系统的闭门会议。当这个系统结束了一个阶段性任务,即将开始新旅程的时候,需要开会调整系统各单元的认识。比起13岁和20岁那两次会议,这一次不是人生几个主要阶段的起点。再者,此时的人文系统也比以往更加完善。因此,这个年龄的人不会面临上两次那样的心理问题。不仅如此,人们可能也不会发觉这个系统正在进行闭门会议,因为这个系统已经完善到足以同时应付闭门会议和正常工作了。尽管如此,这个年龄的人文系统还是处于与道交流,而不与外界交流的时段。于是我们就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描述一下道纪宇宙观,也就是绝对光速宇宙观。令人欣喜的是,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将看到以道为基础的宇宙观的全貌。
通过第一、第四、第十四和第二十一章,我们已经了解了道纪宇宙观的许多规则和特点。在这一章,我们要重点讲述道创生宇宙万物、以及推动万物发展的全过程。先回顾一个第四章就谈过的问题:由于在宇宙诞生之初,时间还没有出现,我们没有依据来讨论天地诞生之前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霍金引入了一个虚时间。这个时间是一个假的时间,并不存在,只是为了方便讨论道创生宇宙而设计的。老子也说,道在这样的虚时间背景下是在天地出现之前的,也就是“象帝之先”。到了这一章,我们需要讨论道创生宇宙的过程,在最开始的部分,还是要遇到时间没有出现的状况。因此,我们还是要借助假设存在的虚时间,以此为基础说有一个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引号引出来为了说明这样的前和后是以虚时间为基础的)就诞生了。那“时节”,什么都没有,就连空间和时间都没有。这个“后来”创生了天地的东西真正是寂寞而寥落。尽管如此,它却是独立于寂寥之中,从不改变自己的特性;往复运动,从不曾有片刻停歇。这样的东西才有资格成为孕育天地的母体。如果你一定要问这样的创造了天地、也就是创造了宇宙的东西叫什么名字的话,这样的问题有些难以回答。其原因是,这个创造了天地的东西,不仅仅只是创生,还在创造了宇宙万物后身处其中,推动它所创造的万物发展变化。还不只这些,我们在第十四章所讨论的两个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它的化身。如果仅仅是创生,我们可以给它取名为“上帝”;如果仅仅是推动事物发展,我们可以给它取名为“活力”;如果仅仅是万物运行所依循的定律,我们可以给它取名为“规则”。但是包含了以上所有内容的它,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妥帖的名字。只好将这些有着完全不同含义的内容强行组合在一起,并将这个组合称为“道”。有了这个道之后,由于它既创生万物,又存于其创生的万物之中。于是,我们可以将道纳入到它所创生的那个事物之中,并将包含了道和这个事物的模型取名为“大”。这个“大”在创生之后就开始膨胀,不仅仅是简单的膨胀,而且是加速膨胀,越膨胀越远。但这种膨胀不是没有限制的,它一定有个极致,当膨胀到极致的时候就会停止,而后会返回。我们将这样的特点总结为:“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就如同以往讨论道的特性的几章一样,在这里我们还是看看物理学是怎样描述宇宙从生到死的发展历程。霍金在《时间简史》的第八章中是这样描述宇宙的命运的: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并会在大挤压奇点处(如果整个宇宙坍缩的话)或在黑洞中的一个奇点处(如果一个局部区域,譬如恒星要坍缩的话)结束。
这种在奇点开始,并最终压缩为奇点的宇宙模型是《时间简史》第三章中介绍的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
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的奇异特点是,宇宙在空间上不是无限的,并且是没有边界的。引力是如此之强,以至于空间被折弯而又绕回到自身,使之相当像地球的表面。如果一个人在地球的表面上沿着一定的方向不停地旅行,他将永远不会遇到一个不可超越的障碍或从边缘掉下去,而是最终走到他出发的那一点。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中的空间正与此非常相像,只不过地球表面是二维的,而它是三维的罢了。第四维时间的范围也是有限的,然而它像一根有两个端点或边界即开端和终端的线。以后我们会看到,当人们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结合在一起时,就可能使空间和时间都成为有限的、但却没有任何边缘或边界。
……
在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中,宇宙膨胀后又坍缩,空间如同地球表面那样,弯曲后又折回到自己。

图24: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
这样的宇宙模型表明在宇宙诞生后就一直在膨胀,今天的我们正处在这样的膨胀之中,以至于从我们这里向外看去所有的星球都在离我们远去;越远的星球远离的速度越快。然而这样的膨胀不会永远地继续下去,“空间和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没有边界的闭曲面”(《时间简史》第八章),于是,膨胀到极点的宇宙会开始压缩。也就是说这个可以被称之为“大”的宇宙诞生之后就开始膨胀(逝);膨胀(逝)到极点(远);到了极点(远)就会反向(返)开始压缩;最终像霍金所说的,在大挤压的奇点处终结。如果我们要简要地概述一下第一类弗利德曼模型的话,就会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然而这样的模型有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存在奇点。所谓奇点就是物理定律完全失效的点。如果我们对这样的奇点置之不理,那正是宗教所需要的。在1981年霍金参加梵蒂冈的宇宙会议时,教皇就告诫与会的物理学家:“在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是可以研究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去过问大爆炸本身,因为那是创生的时刻,因而是上帝的事务。”宗教的特点就是将一些不可以用科学解释的事情归结为上帝的行为,并告诫世人没有必要过问上帝是怎么做的。但这只是宗教组织的一厢情愿而已,对宇宙演变充满兴趣的物理学者显然不会止步于此,放弃奇点留给上帝,自己去研究其余的部分。霍金在《时间简史》里描述了他当时的心境:“那时候我心中暗喜,他(指的是教皇)并不知道,我刚在会议上作过的演讲的主题——时空是有限而无界的可能性,就表明着没有开端、没有创生的时刻。”如何做到没有创生呢,那就需要消除奇点,让物理学定律可以穿越宇宙从无到有的那个点。为了这个目的,我们需要先看看为什么物理定律会在所谓宇宙的诞生点上失效。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在这样的点上时间是停滞的。而物理定律要以时间为基础,才能推演出物质的运动规律。霍金在遇到这样的问题时采用了“虚时间”:
如果欧几里德时空延伸到无限的虚时间,或者在一个虚时间奇点处开始,我们就有了和在经典理论中指定宇宙初态的同样问题,即上帝可以知道宇宙如何开始,但是我们提不出任何特别原因,认为它应以这种而不是那种方式开始。另一方面,量子引力论开辟了另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儿时空没有边界,所以没有必要指定边界上的行为。这儿就没有使科学定律失效的奇点,也就是不存在在该处必须祈求上帝或某些新的定律给空间一时间设定边界条件的时空边缘。人们可以说:“宇宙的边界条件是它没有边界。”宇宙是完全自足的,而不被任何外在于它的东西所影响。它既不被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霍金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假装儿有个时间穿越了宇宙诞生点,那么基于这个假设有的时间(虚时间)就可以计算宇宙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诞生的。由于这个虚时间,使得有一个东西跨越了宇宙的诞生。于是,宇宙的诞生就如同往复运动中的一次突变,而不是像创生那样一切都从那里开始。这样一来,关于宇宙的故事就可以说成“既不被创生,也不被消灭”,而是一次往复运动。这样的宇宙故事由于没有创生和终结的奇点,从而不需要上帝,它是“自洽”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创造宇宙的黑洞中的能量和基本粒子纳入到宇宙周而复始的运转模型中的话,那么对于这个模型来说就没有创生,也不被消灭,它就是存在。
对比以上霍金对于宇宙周而复始的模型的设计和《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我们会发现他们说的完全是一回事。在讨论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也面临没有时间的情况,我们也需要假设一个虚时间。在这个可以跨越有无转换的虚时间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说有一个东西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形成了。正是这个“寂兮寥兮”的东西成为了天地之母,从而创生了天地,并在之后进入到了“逝”、“远”、“返”的发展过程。如果我们将这个创生天地的、可以成为天地之母的东西与天地分开来考虑的话,创生就存在。但如果我们的模型不仅包括天地,也同时包括那个天地之母,并强行将这个模型称之为“大”的话,那么创生就没有了。天地的诞生只不过是那个“大”在自身往复运动的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突变而已。这有些像凤凰的涅盘,新生的小凤凰在上一个凤凰燃烧的灰烬中诞生。如果我们将新生的小凤凰和上一个凤凰分开了考虑,就存在创生。但如果我们将两个凤凰视为一体,那么,涅盘的这个点不过是凤凰往复运动之中的一次突变。在这种思考模型之上,我们将创生某个事物的那个东西与被创生的事物合并起来,强行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大”。这个“大”就会呈现膨胀(逝)、到极点(远)、而后返回(返)的往复运动。这样的运动是独立而不会改变、往复而不会停歇的。
有了这样的模型,我们就可以从理论中消除奇点,同时也消除了造物主的位置。将跨越突变的两次或多次周期运行和在一起考虑,并给它起一个统一的名字是消除奇点的方法。而这个能被命名为“大”的东西一定是一个可以跨越突变点儿传递自己的东西。在我们的认识范畴中,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这样的特点。首先,道有这个特点,它可以跨越所有事物的生死,并一直是缔造无中生有的原动力。其次,天也有这样的特点,以霍金为代表的物理学家对宇宙的研究成果说明了这一点。还有,地也具备这个特点。所谓地,指的并非是地球。地球还是属于天的,是若干天体中的一个而已。地球的特点和宇宙中的星球是一致的,它提供的是时空。这里我们要将之命名为“大”的地是承载的意思,它是一个平台,供万物在其基础上繁衍生息。这有些像是电脑里硬件和桌面的关系,硬件对应的是天,地球也属于硬件这一类。而电脑使用者每天面对的由操作系统提供的桌面所对应的就是地。这种有着“厚德载物”含义的地也有着传递道的功能,它也可以按照我们前面所做的模型,将其诞生和死亡的奇点抹去,从而看到地实际上也是往复运动,且永不停歇的。于是,地也可以被称为“大”。最后,还有一个可以位列于“大”的,那就是人。所谓人指的是包含这个人所有信息的全部,而并非只是狭义的、那个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体。这里要被称为“大”的人更多地包含了他的人文系统、知识储备、社会影响力、以及他所做出的成绩等等。总体来说,前几章我们提到的自我实现的几个指标“明”、“彰”、“有功”和“长”都包含在人这个概念之中。在第六章我们就介绍了,人由于具备传道功能而有别于与自己很像的动物。现在我们看到了,由于人可以将自身的道穿越自己的生死传递下去,因此也可以构成消除奇点的那个模型,因此,也可以位列“大”的行列。于是,在我们的认识范畴内,总共有四个可以组成消除生死奇点、往复循环运动的模型。它们分别是:“道”、“天”、“地”和“人”。人是这四“大”中的一个,这四“大”没有等级区别,都由于可以对道进行传递而称为“大”。
前面讲了,我们强行命名为“大”的模型是一个在跨越生死的虚时间的基础上往复运动,永不停歇的模型。这个名为“大”的模型的运行方式是膨胀(逝)、到极点(远)、而后压缩(返)。对于这样的运行方式,前面我们总结的这四“大”,其膨胀和压缩的特性却是不一样的。道是推动万物发展的能量,它膨胀的是自己,当其膨胀时就创造了万物。而天所膨胀的是空间和时间,宇宙的膨胀是大爆炸理论的核心内容。地的膨胀则表现在万物的繁衍生息,风云变换。人的膨胀所表现的是自我的人文空间对社会的影响。所有这些膨胀都会在抵达极点后返回。在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人的膨胀、到极点、乃至压缩的往复过程。我们或许会以为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个从生到死、从膨胀到压缩的过程,但这样的认为还是以人的具象的肉体为基础的。实际上,作为四“大”之一的人的膨胀更多表达的是人文系统的膨胀,是影响力的膨胀。而人的影响力有时并不会随着那个具象的人的死亡而消失。比如老子、孔子,他们的影响力历经2500余年,至今依然处于膨胀之中,而远远没有抵达极点。他们的人生模型就具备“长”的特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如此长久,有些人,虽然他还没有死,但他的影响力、他的人文系统早就已经失去活力,早就进入到压缩过程了。
就如同霍金对宇宙模型所做的研究那样,我们也可以将创生人的道和人生一起纳入到一个“逝——远——返”的往复运行的模型之中,生死奇点就会因此而消除。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个不需要外力创生的、一个自洽的人生,在这样的人生往复运动的模型中没有上帝的位置。尽管这样的模型有些像凤凰涅磐,但人生归于道,再到诞生的过程并非是一一对应的。这里的往复运动和佛教所说的轮回不一样,轮回就是凤凰涅磐式的一一对应的往复运动。但人回归于道时,首先通过“挫其锐”将以往的人生信息搓掉了,而后被道分解成可以与道相融合的能量和粒子。也就是说,人归于道之后就与道原有的内容和为一体,无法在从中区分哪些是那个人的部分,那些是原有的部分。这之后,如果道再度创生,新生的事物中就含有回归道的那个人的组成部分,但新创生的事物又不完全由那个人的组成部分所组成。这就是非一一对应关系,宇宙人生的往复运动采用的是这种能量的回归、共享方式;是在这种方式基础上的、含有生死突变的往复运动。
由于这四“大”具备共同的运行模式,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其中的某一个来了解其它几个。这四“大”之中,道是最难认识的,由于它的反常特性。但道又是最为关键的,了解了道就能了解它所创造的万物本来的面貌,我们将所谓万物本来的面貌称为“自然”。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道,使用了解道的方法就能够知道万物本来的面貌是个什么样子,这就叫“道法自然”。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道。由于道的反常特性,道并非直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好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与道并列的其它三“大”,从其中之一入手,了解道就成为了可能。如果我们从人入手,通过人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道的可传递性,发现了一个包含道的,具有“逝——远——返”的往复运行特征的模型。有了这样的模型,我们就用来观察有着承载功能的地,因为它和人一样位列四“大”之一。有了关于人和地的认识经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采用同样的方法来认识天。当我们完全了解了人、地、天这三“大”之后,道就很自然地显现出它的特性。于是,认识了道的我们就可以完全了解万物本来的面貌了。这样的逐一借鉴的方法写下来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刚刚写下的是一个认识道及万物的方法,它是老子告诉我们他获知万物真相的方法,也就是《老子》这本书从人的成长入手,获知天地、万物真相的方法。但它不是唯一的认识途径,现代物理学走的是另一条路。显然物理学是从天开始入手的,自牛顿、伽利略,经由爱因斯坦、波尔,到现在的霍金,物理学家通过科学手段完成了对宇宙的认识。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一个可以消除生死奇点,有着“逝——远——返”往复运行特征的模型被建立。这样的模型没有生死奇点,是自洽的,于是没有上帝的位置。建立了这样的模型后,物理学家们就会关心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如何得来的,这实际上是在用研究天的方法来研究地。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就有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在了解了天和地之后,很自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人。于是我们看到了在《时间简史》和《大设计》中出现了“人择原理”,霍金多次表明:“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正接近回答这古老的问题。”当我们完全了解天、地、人这三“大”之后,道就很自然地显现出它的特性。于是,认识了道的我们就可以完全了解万物本来的面貌了。物理学家由宇宙入手了解万物的方法与老子的方法、目的相同,效果相同,只是顺序不同。这个与老子不同的,由霍金写下的认识万物的顺序应该是这样的:“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
人生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是人走向社会大舞台的起始点,在这充满梦想的年份,我们获得了一个自洽的宇宙、人生模型,以及通晓万物本来面目的方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一般来讲,一章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这一章有些不同。其原因是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就可以综合第一、第四、第十四、第二十一和本章对道的描述,从而获得道纪宇宙观的全貌。
道纪宇宙观,又可以称作绝对光速宇宙观。这个宇宙观所描绘的宇宙和人生由它们所共同拥有的内在能量推动、发展。如果综观宇宙或人生的全景,那是一个不依赖于任何外力的独立运行的模型。这样的模型遵循着永远不变的运行规则,从不停歇地做着往复运动。这样的往复运动存在着突变,这样的突变点被我们称为“生”和“死”。无论是天地,还是人生,他们从一个常态中不存在的孔德状态(在物质世界里是黑洞)中无中生有,而后进入到发展期。其发展过程是膨胀(逝),到极点(远),再压缩(返),而后压缩至一个点(孔德点)。压缩至这个小而且暗的点被我们称之为死亡。所谓诞生和死亡只是我们以宇宙、人生为存在时所得出的看法。但如果我们将造就宇宙、人生从无到有的那个能量,以及永远不会改变的那些规则纳入存在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发生了从一个黑洞到宇宙的爆炸及膨胀,尽管发生了宇宙到黑洞的大挤压,但由于那个能量,那些规则始终存在,因此,没有创生,也没有死亡,有的只是突变而已。也就是说,当我们所认为的死亡发生时,那只不过是一段人生回归于道所发生的突变。这个人、甚至整个宇宙被挫掉了一些信息,它复杂的结构被分解了,和创造万物的能量和为一处,和创造宇宙人生的能量溶为一体,进而用于再一次的创造。我们将这样的、存于宇宙、人生、万物之中的能量,以及永远也不会改变的规则和起来称为“道”。
这个创造万物,又推动万物前行的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同的面貌。在事物发展的突变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出生和死亡点,道是显像的。而在事物膨胀、到极点、再返回的发展过程中,道被隐藏在我们所认为的平常的规律和现象之下,在这样的阶段中,道是反常的。宇宙万物,包括时空都有其相对性,也就是说,就连时间和空间都存在有无变换的突变点。尽管如此,这样的由相对事物所组成的宇宙中存在着绝对的东西,那就是道创造万物的突变,以及道所规定的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原则和一个基本点分别是光速恒定原理、不确定性原理和宇宙从无到有的孔德点(黑洞)。霍金说,宇宙的边界条件是没有边界,宇宙是一个有限且无边的自洽结构。他所说的边界指的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外边界,没有外边界的宇宙,就没有宇宙之外的说法。但是,我们的宇宙和人生还是有边界的,只是表象与我们通常所认可的边界不同。前面所说的宇宙中两个基本原则和一个基本点,就是边界。对宇宙而言,光速恒定原理是一条恒定的边界;不确定性原理是一条动态的边界;而黑洞则是有无突变的边界。这三条边界在人文社会中同样存在,它们表现为人文空间,也就是礼的边界。在礼中,它们分别表现为恒定边界——忠;动态边界——信;有无边界——孝。这样的边界在《易经》中被归纳为不易、变易和简易。
道不仅仅具备反常特性,还具有流体特性。由于这样的特性,道会很容易汇聚,很容易形成深渊。道所汇聚的深渊,其深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宇宙中的黑洞就是其深度的代表作。道所形成的深渊可以如此之深,以至于任何要纳入它的物体都会被分解,分解成可以和它原有的内容完全相同的能量和基本粒子,从而和其融为一体。
以上便是我们所生活的宇宙,以及我们自己的人生的基本构架。它们都是由道推动变化的,这里所说的变化包括渐变和突变。包含了突变的宇宙和人生的结构是独立、自洽的,不需要任何外力的介入。要想认识这样的结构有以下三个方法:
- 基于道的不变特性,我们可以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今天现实中的种种存在,就能推知万物的早期性状,这种方法叫“道纪”(道纪宇宙观因此而得名)。
- 道纪宇宙观中的因果关系并非是我们平常认为的原因在前、结果在后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先有结果,才能推知导致结果的所有原因的轨迹。这种方法在物理学中被称为费恩曼历史求和。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了解万物发生、发展的脉络。
- 由于我们认识范畴中有四个东西可以用消除奇点的、具有突变的、往复运动的模型(这样的模型被命名为“大”)所描述,因此我们可以从其中的某一个入手,通过类比了解其它几个的特征,从而了解道的全貌。有了道的全貌,我们就可以完全了解万物了。
以上就是道纪宇宙观、也叫绝对光速宇宙观的全貌概述,以及认识这种宇宙观所使用的方法。在人生的第二十五个年头,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自己所处的环境特征,已经对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人生已经完全走出了充满问题的成长期、纸上谈兵的实习期和困惑迷茫的试用期,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将是生命中最为神采飞扬的一段不平凡的日子。
欢迎继续阅读:
第二十六章 风华年代待君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