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三章:陌路殊途

(2014-06-09 15:20:16)
标签:

道德经

道纪

老子

人生

成长

分类: 老子全文解说

人生成长的启示

《老子》全文解说

 

第二十三章:陌路殊途

 

    自出生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三个年头了,尽管无数的同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性格和特点,但从这一年向走过来的路望去,大家基本上还是同路人。所有的人,其出生都源自同一个点,那个点就是道蓄积为孔德的点,是创生万物的点。在离开那个点后,大家结队而行、同路而行,尽管行走的途中不会总聚在一起,但彼此相去也不太远,彼此也能知道大家是走在同一条路上。然而,这样的状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人们将走上完全不同的道路,而这样的阶段就从这一年开始。分道扬镳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先是志向不同、行为习惯不同,慢慢的大家越走越远。一直到未来的某个时刻,人们会彻底地走上陌路殊途。
    为什么人们会从同一条路上分道扬镳呢?这和每一个人对待道的态度密切相关。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需要引入《玄德》中的一个模型。《玄德》的第一部分名为“人生曲线”,它主要是描述人与道的关系。通过人生曲线可以看出人从出生的时刻完全是道本身,而后通过成长时期逐渐远离道的反常特性,与道的距离渐行渐远,多年之后的某个阶段有可能、也有必要向道回归。然而讨论到这里却引发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在出生以后走上远离道的路径。可以说,这是道的安排,必须要这样做。如果我们熟悉了道的特性,理解这样的安排也并不困难。道在常态下是无形的,小可以分到普朗克常数的级别,汇聚到一处又可以成为孔德、玄德。显然,道的这种流体特性是无法相对稳定地呈现在常态之中的。为了使得自己能够在时空之中相对稳定,道必须为自己组建一个载体、一个外壳,人就是道的不同形式的载体中的一种,而人生成长的开始阶段主要是这个载体的形成过程。当道的这个载体形成了,可以独立运行的时候,人生就可能向道的方向回归,而不是一味地在背离道的路上走下去。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龄段就是这样一个在背离道的线路上减速,从而使得人在几年之后的某个时间点可以向道回归的关键点:

 

《老子》全文解说 <wbr>第二十三章:陌路殊途

图22:人生曲线

 

    这张图的形成过程在《玄德》的第一部分有详尽的描述,在这里我们只是直接引用结论。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人生可能经过的部分,而没有被阴影涂上的部分则是人生不会经过的位置。这个图中的横坐标是人的年龄,为了配合我们的讨论,其中的年龄坐标上标注了人文系统的几个阶段起点。这个图的纵坐标是人与道的距离,尽管人从出生开始就踏上了远离道的路程,但由于道是推动生命发展的能量,因此它有吸引人回归的力量。在图中横坐标之上有一条虚线,如果一个人在远离道的路上没有超越这条线,他就会在道的引力下自动向道回归。这部分人有着良好的直觉,是我们社会中的生而知之者。如果一个人在人文系统成长阶段走出了道的引力范围,那么他还可能通过对自己学习单元的改进,通过学习而向道回归,从而成为学而知之者。这张图的阴影部分就显示了人与道的距离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在人出生的那一刻,大家都在一个点上。通过二十一章的讨论,我们知道这个点是孔德点。当人出生后,在远离道的路上就开始逐渐分开了,也就是孔子说的“性向近也,习相远也”。尽管大家开始渐行渐远,但在生命的早期,所有的人还是在同一条路上行进,彼此还可以相望。但是随着人生的发展,随着不同的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到了人生的中间部分,人们开始分化,进而走上不同的道路。这个分化的岔路口处在人生的第四十一个年头,在这个分岔点之后,人生完全走上互不相通的路上,在40岁之后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人开始向道回归,即“复归于无极”。而另一部分人则继续走向远离道的方向,这部分人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急速向道回归,这种回归并非是主动的,像是自由落体,感觉相当痛苦,这部分人的生命会结束在痛苦之中。在以道为基础的人生道路的终点部分出现了两极分化,在这分化的两极上共有三个可能的终点,这三个终点可以分别称作“道”、“德”和“失”。
    了解人生的发展道路自然是很有益处的,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一章讨论道路问题。一般来讲任何事件的发展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当我们知道人生的分岔路口在40岁的时候,那么这种分化的起始点和分化趋势一定会早于40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在人文系统进入到工作期中的试用期阶段来讨论道路问题,原因是在上一年了解了人文系统需要自我实现之后,道路问题就马上出现在我们面前,也就是应该走哪条路才能获得自我实现。如果有些人不在试用期阶段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关注自我的学习能力,那么他将有可能成为走向远离道的那批人中的一员。也就是说在40岁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们,他们的走向趋势从这一章所代表的22岁就开始了。尽管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这样的趋势,但真正走在路上的人却很难看到。他们看到的是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正在追寻的东西。这个年龄的人会更加看重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并将其等同于自己走的人生道路。然而,他们或许并不了解,通过自己所做的事、甚至是做成的事情都是无法划分人生道路的。此时的人应该谨慎地为自己所走的道路下结论,谨慎地发表言论,看一看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将这样的方法称作“希言自然”。
    如果我们无法从自己身上看到那个“自然”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以看一看比人要长久的天地。狂风刮不了一个上午,骤雨也下不了整整一天。这风、这雨是谁造成的呢?是天地。自身长久的天地做一件事都不能维持长久,更何况是人呢。可见,将做事等同于道路是不太靠谱的。原因就是做事无法长久,或者说做事不是一种稳态。什么是稳态呢?比如一个鸡蛋,平着放就是它的稳态,而立着放就是它的不稳态。又比如一个旋转中的陀螺,就不是稳态,而是一种动态平衡。动态平衡是需要不停地注入能量的。而人生的道路走向的一定是某种稳态,因为即使是天地也无法给它所做的事情持续注入能量,何况是人呢?任何不稳定的状态,都会像陀螺的旋转那样是暂时的,不会持续走到人生的终点。说到稳态,在人生的路上共有三种,就是图22中所展示的“道”、“德”、“失”。这三个稳态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选其一的人生道路目的地。
    经过前面许多章节的讨论,我们应该已经对道是什么不那么陌生了。道是创生的力量,是生命发展所需要的活力。一个从事于道的人一定是一个善于运用自己生命活力,并能够持续不断创造新活力的人,这样的人会稳定在道的充盈流动之中。从事于道的人已经度过了道的早期蓄积阶段,进入到了可以让自己的人文系统自动蓄积、自动创造新的活力的程度。就如同一个成功的投资者,他一定是一个超越了存钱阶段的人。在二十一章我们遇到了德的几种形态,除了有固定边界和容量的“下德”之外,其余几种德的形态都没有明确的边界和容量,它们的蓄积远远超过了下德,并显示道的特征。因此,一个从事于道的人会是一个至少进入到 “上德”阶段的人,他们显现与道相同的特征。
就如同上一段的讨论,一生都在致力于德的人,也就是致力于道的蓄积、致力于生命活力蓄积的人会稳定在他的蓄积之中。由于积攒了足够的生命活力,他们能从容应对生命中的种种遭遇,他们像湖水一样安详、平静,他们明显地显现出与德相同的特征。同从事于道的人相比,从事于德的人更加注重道的蓄积而不是使用。对于一个道的蓄积程度还不够的人来讲,这样的倾向是有益的。就如同一个没有足够储蓄的人,更多地存钱比贸然地投资对他的财务系统更加有益是一个道理。
   除了以上两种人,还有一种人,他们不重视蓄积或使用生命的活力,而是消费、挥洒它,这种人是从事于“失道”的人。他们如同财务系统中的消费者,而且是从来不考虑挣钱的消费者。有些富二代整天泡在各种娱乐场所,无所事事,正是这种人的写照。历史无数次地告诉过我们,无论家庭的基础有多么殷实,是总会坐吃山空的。因此,从事于“失道”的人,他的人文系统会呈现活力低下,也就是“失道”的特征。
那些与道有相同特征的人,最终充盈流动的道状态会很乐于接待他,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乐得之”。乐得之表明了稳态这个概念。例如我们可以说,对于鸡蛋是“平着放乐得之”,“立着放不乐得之”。于是,我们可以说,那些与道有着相同特征的人,那些善于利用道获取更多生命活力的人,会最终走向“道稳态”。同样,那些与德有着相同特征的人,那些善于积攒生命活力的人,平静、安详的德会乐于接待他,他的人生目的地是“德稳态”。而那些呈现“失道”的人文系统,由于他从不考虑积攒生命活力,却一味地挥洒,结果是“失道”的状态会乐于接待他,他的人生目的地就是“失稳态”。

《老子》全文解说 <wbr>第二十三章:陌路殊途

图23:三种稳态

 

    同样是来自于道,又在生命旅程中一路同行过来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归宿呢?其原因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第十七章时遇到过一次。第十七章所对应的16岁,人文系统正处在实习期,那是的人需要关注与人生方向、远期规划相关的课题。因此在那一章讨论了对道的相信程度会影响人文系统的成长及走向。现在,还是那个原因,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到,对道的相信程度会导致人文系统走向三种完全不同的稳态。完全相信道、完全了解道的人会顺应道的特点来使用它,会不断在自己的人生和周围的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生命活力,这样的人会走向“道稳态”;不完全相信道的人显然是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够充分,但他们知道一些,因此他们会小心地积攒自己生命的活力,并非常谨慎地使用他们,这样的人会走向“德稳态”。完全不相信道的人会无视自己生命活力的价值,因此会肆意的消耗和挥洒,这样的人走向了“失稳态”。两极分化,三种稳态的人生道路原来取决于我们对道的了解和认可程度。现在我们需要简要地记下如上的讨论和结果: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欢迎继续阅读:第二十四章 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