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礼》 第二十一章:礼的个性层建设

标签:
道纪老子哲学已死道德道德重建克己复礼孔子论语社会文化礼 |
分类: 复礼 |
第二十一章:礼的个性层建设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分别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几个方面讨论了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复礼[道德重建]的内容。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第十二章的那幅礼的不同层次的图:
图12.3所显示的礼的三个层次中,第十二章讨论了包含礼的三种边界的基础层,也就是礼的基本原则。而从第十三章开始到上一章为止,我们看到了快速发展的社会对礼的重建所提出的要求,这些要求是具有一定共性的,因此属于礼[道德]的共性层建设。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入到更加灵活多样的个性层讨论。
在礼的基础层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与现代物理学相通的三种边界方式,而到了礼的共性层部分,情况变得复杂了许多。作为一座建筑的礼,其地面部分已经不像地基那样遵循着简单且恒久的规律,礼的共性层显现了很强的时代特色,社会发展的越快,它所需要重建的部分也越多,改变的程度也越大。尽管如此,由于是共性层,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可以被归纳的条目,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礼的这一个层次所呈现出的大致轮廓。依据这些被归纳出来的条目,依据我们所看到的大致轮廓,我们就可以着手礼的共性层建设。但是当我们来到礼的个性层的时候,那些可以归纳的东西不见了,由于丰富多彩,形形色色的人,礼的个性层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性。
勇敢是一个好的品质,但在一些人身上却表现为鲁莽;谨慎是一个好的品质,在一些人身上却表现为胆怯;果断是一个好的品质,在一些人身上它变成了专横;温和是一个好的品质,在一些人身上它表现为软弱。礼的个性层就是这样,它与建立礼这个人文空间的人密切相关。适合某个人的某项行为规范不一定适合其他人,适合某个人的所有行为规范总和起来肯定不适合另外一个人。由于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也就不存在完全一样的礼的个性层。当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孔子的意思是你应该征求一下父兄的建议。而当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后来解释了其中的原由:“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加以鼓励;子路做事有些莽撞,所以要加以约束。”这就是作为行为规范的礼在个性层所表现出的特点。
鉴于礼的个性层的这种与每一个个人密切相关的特性,要像共性层那样总结出一些可以遵循的细则就有了很大的难度。假设我们讨论某一项行为准则,就如同上一段孔子和子路、冉求所讨论的雷厉风行时,就不得不在分析这项行为时与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相联系,进而得出不同的人在面对是否需要雷厉风行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如此一来,关于礼的个性层的讨论就会变得琐碎且凌乱。可见,我们无法从某一种行为规范的角度,甚至无法从某一类行为规范的角度来讨论礼[道德]在个性层重建的内容。这样的情形让我们有些无从下手。但幸运的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避开丰富多样、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从一些可以归纳的,可以被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采用的内在规律和背景出发,试图发现在个性层可以被更多的人采用的原则。要总结出适用于所有人的具体规范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发现一些可以遵循的原则却不是不可能的。当我们获得了这样的原则后,每个人就可以依照自己的特点、自己所处的环境来发现自己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而这些行为规范已经完全是个性化的了。行文至此,我们或许可以完全理解在本书开始时所引用的孔子回答颜渊的那句话:“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复礼[道德重建]为仁,而为仁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说,复礼是自己的事情。礼的重建到了个性层已经完全无法依赖自己之外的诸如组织、他人、典籍等等,因为这个完全与自己相关的个性层部分,任何人都无法代劳。就如同穿鞋一样,人们绝对不会将买鞋这件事委托给别人,即使是连衣服也不自己买的大富豪也要自己去买鞋。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礼的特点找到用于个性层的原则,正像孔子和子张的对话中所阐释的那样(“绘事后素”、“礼后乎”),礼是建立在道之上的、为了配合时代的发展所构建的人文空间。礼是一种建筑,用于规范人的行为,它的基础是道,具体表现为基础层的相对性、有限性和三种边界方式;它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对礼有着重建的需求。上面几章我们着重讨论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礼的共性层的重建需求,但社会的发展所影响到的不仅仅是共性层,礼的这幢建筑中的共性层和个性层是被同时置于正在发展的社会背景下的。因此,无论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有多么巨大,社会的发展背景是礼的个性层所共同拥有的,好在经过了共性层的讨论,我们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前几章所讨论的这个摆脱了物质奇缺的、具有小家庭结构的、市场经济主导的、具有国家观的当今社会状态同样为礼的个性层提供了重建所需要的信息。而在另一方面,礼的基础层所提供的基本原则,即相对性、有限性和三种边界方式是礼的基础。无论个性层如何千变万化,它所制订出的细则也是不能违反基础层所确立的规则。于是,基础层的所确立的规则可以为我们的讨论建立思维框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模型可以为礼的个性层重建原则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
从本书的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尽量回避使用《道纪》和《玄德》中提出的概念,试图使得这本书可以独立成章。然而,当我们遇到灵活多样的礼的个性层的时候,有必要通过《玄德》里所建立的描述人的模型“人文系统图”来辅助我们的讨论。“人文系统图”是《玄德》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系统图的方式描述了人的五项基本人性与道、德、学习等是如何相互关联、作用的,这张图的形成过程非常详尽地写在《玄德》第二部分。现将此图引用如下:
图21.1 人文系统图
没有看过《玄德》的朋友对此图的第一感觉可能是很乱、很复杂,请不必着急,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此图的组成,而后再简化以便于我们正在进行的讨论。
此图中有五个单元是人的五项基本人性:欲望、倾向无为、包含无为、自成逻辑和需要社会,其中的包含无为表现为“仁旋钮”,自成逻辑表现为“逻辑旋钮”,而需要社会表现为“礼旋钮”,我们正在进行的有关复礼的讨论与“礼旋钮”的关系最为密切。除了这五个单元,“人文系统图”还包含“德”、“学习”、“乱”等单元,而更加重要的是,这个系统中流动的,联系各单元,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是“道”。关于为什么有五项基本人性,以及为什么图中各单元之间存在这样的加强与制约的关系都详尽地写在《玄德》的第二部分中,有兴趣追根寻源的朋友请参阅。为了不使我们正在讨论的礼的个性层重建的话题被这张图所分散,现将其简化如下:
图21.2 人文系统图 (简化版1)
人文系统由两个容器,即欲望容器和德容器,以及三个循环组成。循环中流动的是道,道是创建生命、维持生命运转的力量,是系统运行所遵循的规律。人文系统中的道就如同自然界里的水,财务系统中的钱一样。道的流量不是恒定的,它随着系统中各单元工作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有关道的特性请参见《玄德》第四部分)。系统中的两个容器都和道有关,欲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项基本人性,满足它需要消耗道,不满足它生命将失去色彩。同时,欲望又是变化的,填充欲望的东西会转化为新的欲望,《玄德》第二部分的二到七章对此有详细的论述。德是存储道的容器,如果道是水,德就是湖。湖对于水流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洪水来时可以用来蓄水以防止涝灾,枯水季节可以放水以防旱灾。人文系统中的德容器就具备这样的功效,它可以使得系统在一个稳定的道流量下工作,德容器的大小决定了拥有这个容器的系统的稳定程度。人文系统中的道不能断流,如果是财务系统,资金链的断裂会导致破产,也就是系统崩溃。同样,人文系统中如果道断流了,就是“不道”,老子说:“不道早已”,也就是说道断流的人文系统就会崩溃。
人文系统中的三个循环分别是“道循环”、“德循环”和“失循环”。其中,失循环在欲望容器一侧,用于满足欲望,从道的角度看则是道的流失,这个循环有些像财务系统中的消费。道循环则工作在德容器一侧,是系统中负责获取道的循环,这个循环有些像财务系统中的投资。而跨接在两个容器之间的是德循环,它的作用也是蓄积道,但是这个循环对道的蓄积能力没有道循环强,同时损失道的风险也不大,这个循环就如同是财务系统中由于工作而获取的工资。除了这三个循环之外,人文系统图中还存在一个“爱的洋流”。爱不是人文系统中的一个特定单元,而是为人文系统提供的一个环境。这个洋流由欲望处出发,表现为“欲爱”,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加,逐渐流经德循环的“礼旋钮”至道循环的“仁旋钮”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欲爱”也逐渐转变为“友爱”,并最终发展成“仁爱”。关于人文系统的工作方式以及各单元的功能和特点并不是本书要讨论的内容,对图21.1所示的“人文系统图”中各单元的工作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阐述由《玄德》一书完成,有兴趣的朋友敬请参考。
在大致了解了人文系统图之后,我们需要将注意力转到本书所讨论的重点,也就是礼的重建上面来。在人文系统图中,与这个话题密切相关的是德循环中的礼旋钮。如何调整礼旋钮则正是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复礼的问题,现在我们将图21.1中的礼旋钮以及与礼旋钮有密切关联的单元放到刚刚简化的图上,就得到了下面这张图:
图21.3 人文系统图 (简化版2)
从图21.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与礼旋钮关系比较密切的有这样几个部分:“对礼的认识单元”、“乱单元”以及“爱的洋流”。其中“对礼的认识”是一种学习,是针对于礼的学习。而“乱单元”就像图中所显示的那样,它包含“怪”、“力”、“乱”、“神”四个分项。在《玄德》第三部分的第九章有分析,“乱单元”实际上是绝对空间,其中的“怪”、“力”、“乱”、“神”四个分项都具备不同程度的绝对空间特征。另外一个与礼密切相关的“爱的洋流”则在人的不同年龄段依次表现为“欲爱”、“友爱”和“仁爱”,总而言之,就是爱。于是,我们看到了与礼密切相关的几个因素:“学习”、“爱”和“绝对空间”。这样,我们就为礼的个性层建设找到了一条可以依循的线索。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将依次从“学习”、“爱”和“绝对空间”的角度发现一些个性层复礼所需的原则。
(欢迎继续阅读: 第二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