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纪》与《玄德》

(2009-05-11 20:27:11)
标签:

杂谈

道  
 
道纪封面.jpg 
 

 
 
前言
 
    2002年,当《时间简史》中文版上市的时候,我曾迫不及待地买来一本,想看一看自爱因斯坦以来物理学的进展。由于我的物理学背景,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多地关注每个模型、现象的物理学含义,而忽略了其中思想层面的意义。
    2005年北京的初夏,凉爽宜人,室外和煦的风很适合读书。我拿着一本20年前购买的《老子》翻看,20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段,何况这二十年之间,中国发生了巨变,这本中华书局出版,陈鼓应著的《老子注释及评介》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翻开书的扉页,中华书局的地址:“王府井大街36号”不知道还是否存在,而这本将近五百页竖版精装书,当年才卖五元零五分。时间用这样巧妙的方式展现了它的流逝。
    好不容易我才将思绪收回到这本书中,虽然老子当年只留下这五千字,但其中仍有许多不好理解、被人称为“玄妙”的字句。在两千年中众多的诠释里,很难得到满意的注解。这众多的解释不仅牵强,而且使得这些字句更加的玄妙了。虽然这20年间我读过很多次,其中有些段落也可以背诵,但每次拿起它来总象是在读一本新书。这一次,同以往一样,翻开第一章,随便地浏览那熟悉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蓦然之间,我突然产生一种冲动,注视着“无,名天地之始”,很想翻出《时间简史》来看一看霍金对宇宙初始的描述。果然,在《时间简史》的第三章有这样的描述:“就我们而言,发生于大爆炸之前的事件不能有后果,所以并不构成我们宇宙的科学模型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将它们从我们模型中割除掉,并宣称时间是从大爆炸开始的”。在《时间简史》的第八章有这样的描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本身预言了:时空在大爆炸奇点处开始”。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我们的宇宙是从“无”开始的,这个“无”即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是一个真真正正的“无”,原来,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似乎就在这一瞬间,我对《老子》,对《时间简史》都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不禁使我想起20世纪初物理学家玻尔与爱因斯坦那场长达数年的争论,而玻尔创建了哥本哈根学派,并采用互补哲学来解释光的波粒二重性。光的波粒二重性是20世纪初期物理学家发现的一个奇怪现象,他们发现当人们用一种方法和设备测量光的时候,光显示波的特性;而人们用另一种方法和设备测量光的时候,光显示粒子的特性。光到底是什么呢?是波还是粒子?波和粒子,一个是能量,一个是物体;一个虚,一个实,怎么会同时体现在光的身上呢?更奇怪的是光所显示什么特性与人们使用什么方法和设备有关,也就是说人在影响着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为了给这个现象一个合理的哲学解释,玻尔自己当起了哲学家,创建了互补哲学。玻尔认为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是不可能被知晓的。当人们想去了解物体本身的时候,人所采用的、用于了解物体的、人造的仪器会与物体本身发生作用,从而改变了物体的真实状态,而人们所看到的不过是物体与那些人造的仪器发生作用的结果。爱因斯坦非常不满意这样的解释,从而发生了与玻尔长达数年的争论,爱因斯坦多次提出实验模型,试图推翻玻尔的解释,但每一次的实验结果都与他的愿望相反。直到爱因斯坦逝世,这场辩论由于一方退出而结束,爱因斯坦最终也没能找到比波尔更好的对波粒二重性的哲学解释。
    波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固然有趣,但更有趣的是,当波尔完成了互补哲学对光的波粒二重性的解释之后,他读到了《老子》。令波尔震惊的是他煞费苦心对光到底是什么所作的阐述不过就是《老子》中的第二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显然波尔被震撼了。波尔说他不是什么理论的创立者,而仅仅是个得道者。当丹麦皇家颁发给他荣誉证书而要求他选择图案时,他选择太极图作为证书的背景。从波尔开始,现代物理学与老子的思想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波尔到霍金,现代物理学对宇宙有了更深刻、准确的了解。那霍金的宇宙和老子的宇宙会产生什么联系吗?霍金的宇宙会比波尔时代更符合老子的思想吗?我预感到这是一次令人激动的旅程,毕竟霍金和老子的对话要跨越2500年时空。
    于是,我拿来《时间简史》与《老子》一起学习,另我吃惊的是,《时间简史》和《老子》简直就是一部书的两个版本。通过对比学习,不但《老子》那些“玄妙”字句变的异常清晰,而且霍金宇宙的诞生、演变也无不丝丝入扣。2500年前老子的思想与现代物理学所阐述的宇宙之吻合程度实在让人瞠目结舌。
 
(欢迎继续阅读第一章:宇宙观的演变
 
目  
 
七:庄子思想的宇宙观
 
~~~~~~~~~~~~~~~~~~~~~~~~~~~~~~~~~~~~~~~~~~~~~~~~~~~~~~~~~~~~~~~~~~~~~~~~~~~~~

玄 

 

前言

 

    中国人都熟悉四大名著,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也会通过电视剧、电脑游戏了解其中的人物和情节。因此,看到玄德的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刘玄德。但是,这里要讨论的玄德不是三国里的人物,也与三国故事无关,而是它最早的出处:《老子》中的玄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出自《老子》第十章和第五十一章

 

    2005年夏,似乎是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将《老子》和《时间简史》来对比学习。这个学习很有成效,许多长年未解的疑惑一下子都有了答案。还记得当时,许许多多从没有过的想法突然涌出,只想赶快写下来。写作的过程是愉快而且顺利的,直到这一年的年底,自己感觉基本完成了,就开始在我的博客上发表。从《道纪》的前九章发表至今已经一年有余,这期间迎来了许多朋友光顾,不仅仅只是阅读,还发表感想,提出问题。到现在,关于《道纪》的评论文字已经超过十万字。2007年1月,这本产生于那个似乎很偶然的机会中的书由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书的出版给我带来了快乐和喜悦。但在当初,那本书写作的时候,还真没有想过会有这一天。一年以来,生活充实、丰富而且一直有快乐伴随其中,对我来说实在是个难得而且难忘的经历。

    当出版的事务告一段落,我以为可以关注一些《道纪》之外的事,也曾在博客里写过几篇杂文。可不曾想,思考是自动进行的,《道纪》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模型,每每遇到身边发生的事,总是不自主地用这种新的方法加以分析。况且,《老子》和《论语》中所提供的丰富的思想又是这种思考的源泉。“道生之,德畜之”,德是道的蓄积。随着道的蓄积,德会发展为上德、孔德乃至玄德。玄德是道蓄积到极致的结果,是认识道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就想以“玄德”为题将《道纪》之后的想法、感悟一一归纳。而在归纳的过程中,又对《老子》和《论语》中的许多段落有了新的认识。令我欣喜的是,这些认识和《道纪》所阐述的观点并不矛盾,而且进一步证实了以前的想法。因此,就有冲动将这些理解写出来,虽然写作才刚刚开始,但我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将孔、老思想进一步融合的过程。每当对《论语》中某个段落有新的认识,我就去《老子》里去寻找,总能找到相应段落,反之亦然,孔、老思想的一致性总能使我感到欣喜。

    玄德在《老子》中出现过三次,分别在第十章、第五十一章和第六十五章,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是道蓄积到极致的结果。可为什么道蓄积到极致会叫玄德呢?“玄”在《老子》第一章就有解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是“有”和“无”的总称,蓄积到极大就变成了极小,就变成了无。这个看似难以理解的形态却真实的存在于我们的宇宙。霍金在《时间简史》第六章关于黑洞形成的描述中有如下一段:

 

    我们的太阳大概足够再燃烧50多亿年,但是质量更大的恒星可以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内用尽其燃料,这个时间尺度比宇宙的年龄短得多了。当恒星耗尽了燃料,它开始变冷并开始收缩。

 

    大质量的恒星最终会崩塌、收缩,而收缩的结果是成为黑洞。

 

    坍缩的恒星在自己的引力作用下被陷入到一个区域之中,其表面最终缩小到零。并且由于这区域的表面缩小到零,它的体积也应如此。恒星中的所有物质将被压缩到一个零体积的区域里,所以物质的密度和空间——时间的曲率变成无限大。换言之,人们得到了一个奇点,它被包含在叫做黑洞的空间——时间的一个区域中。(《时间简史》第三章)。

 

    也就是说,恒星最后会崩塌为一个零体积的区域,也就是“无”。而上面的引用中讲,越大的恒星,它燃料耗尽的速度就越快,也越快的进入崩塌过程。按照这样的关系,如果恒星的质量大到极致,它一诞生,马上就会燃料耗尽,马上进入崩塌过程,马上变成“无”。而变成“无”后又会再一次地创生,成为“有”。成为“有”后又马上变成“无”,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由于过程进行得太快,无法分辨“有”和“无”,只能和起来说,这就叫“玄”。在“有”和“无”反复变换的过程中,系统一直处于边界状态,一直处于“有”和“无”相互转换的状态。而道的蓄积过程也是这样,当道蓄积到极致,极大的蓄积结果导致了迅速的收缩而变成“无”,“无”和“有”不停地转换,“周行而不殆”,永不停歇的往复运动是道的充分显现。因此,这样的状态被称为“玄德”,它的特点就是老子所描述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玄德是认识道的终极目标,在认识道的过程中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以这个终极目标为方向的。在进一步融汇孔、老思想的过程中,这个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当然,完全看清“玄德”的风貌还需要很长时间,但在走向这个目标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似乎也值得珍藏。思考的行动无法停止,那就顺着它走下去,而本文就是以这个终极目标为题,对这些思考活动的纪录。

 

2007年3月20日

 

目 
 

第一部分  人生曲线

第一章. 描绘人生的曲线

第二章. 什么才是学习

第三章. 生而知之者—绝学无忧

第四章. 学而知之者—不亦乐乎 上

第四章. 学而知之者—不亦乐乎 下

第五章. 天地不仁 圣人不仁

第六章. 困而学之—犹恐失之

第七章. 困而不学者—不足畏

第八章. 三种稳态

第九章.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第十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二部分  人之本性 

 

第一章. 吾未见和人的本性

第二章. 会变化的欲望

第三章. 欲望的特点

第四章. “我”与“身”

第五章. 知足不辱

第六章. 降低欲望是必需的

第七章. 无名之朴

第八章. 人性包含“无为”

第九章. 人性倾向“无为”

第十章. 自成逻辑

第十一章. 人与社会

第十二章. 人性与道 上

第十二章. 人性与道 下

 

 

第三部分  知礼是德

 

第一章. “礼”和“知礼”

第二章. 空间的三种边界

第三章. 有无的边界----体现为孝

第四章. 恒定的边界----由忠所规定

第五章. 恒定的边界的一些用法 上

第五章. 恒定的边界的一些用法 下

第六章. 礼常数

第七章. 动态的边界----信是基础

第八章. 动态的边界的一些用法

第九章. “礼旋钮”的调节

 

 

第四部分:道德特性

 

道德特性

第一章. 道德不是行为规范

第二章. 道是如何相通的

第三章. 为什么说“强字之曰道”

第四章. 道的蓄积规律

第五章. 德的特点

第六章. 女子与德

第七章. 德增原则和以德报怨 

 

第五部分:系统调节

 

第一章. 人文系统图

第二章. 学习单元

第三章. “仁旋钮”的调节 上

第三章. “仁旋钮”的调节 中

第三章. “仁旋钮”的调节 下

第四章. “逻辑旋钮”的调节

增补.   “欲爱”和“仁爱”

第五章. 人文系统图索引

第六章. 无忧的“道状态”

第七章. 从容的“德状态”

第八章. 不太稳定的“仁状态”

第九章. 复杂难调的“义状态”

第十章. 缺乏活力的“礼状态”

第十一章. 换个角度看“人文系统图”

 

结束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