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纪》出版已经接近三年了,如今回头看这本书,依然还能感受到当年的激情,而其中许多观点都在后续作品《玄德》中得以进一步地阐述和发挥,《道纪》中所提出的观点和方法在《玄德》中得以进一步地印证和使用。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个问题自《道纪》发表在网上至今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道纪》第九章中所提出的“人文认识”
《道纪》第九章中是这样介绍人文认识的:
人文认识就是人与这种思想交会、碰撞而产生的认识。例如,宗教的人文认识就是信仰。接触过宗教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由于感兴趣而接触宗教时,马上就会遇到是否相信上帝存在的问题。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且仰视上帝是学习宗教的关键。……
……思辨虽然可以用来思考无限问题,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副产品,那就是悖论。……因此,思辨是哲学的主要特征,是哲学的人文认识。
在介绍了宗教与哲学的人文认识之后,紧跟着提出了“道纪的人文认识”,由于道纪提出人人平等,因此不会产生“信仰”;由于道纪认为宇宙万物有限,而不会产生思辨。那么,当人与道纪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文认识呢?书里写的是“觉悟”。我一直不是很满意这样的说法,因为“觉悟”会让人联想起佛教,也会让人联想为“悟道”。佛教中佛经众多,但大多数都接近“绝对空间宇宙观”;而“悟道”一直是我反对的方法,我主张将道说清楚,采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道纪的方法,就能够“知古始”,就能够将一切说清楚。由于我在这里所采用的“觉悟”这个概念容易造成混淆,因此这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它的正确性,以及是否可以找到更加准确的概念。
经过与一些喜欢佛经的朋友探讨之后,我越发觉得“觉悟”这个概念不太适用于道纪,虽然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也有突然获得的感悟,但我以为这是一个开窍的过程,像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但是,这并不能反映人接触道纪,并运用道纪后自身的状态。因此,我一直想找到那个可以替代“觉悟”的,更加准确的概念。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想清楚,其实那个概念就存在于孔老思想之中,并且被我反复地引用和阐述过,只是我一直没有察觉。当《玄德》即将出版,需要在《玄德》的开始介绍《道纪》的时候,我才突然发现它。这个可以被称为“道纪的人文认识”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孔子在40岁所达到的状态:“不惑”。
于是,《道纪》第九章中的那个表格(此段位于书中第145页)就要进行修改,《玄德》的最开始就引用了这个表格:

道纪是孔老思想结合的产物,道纪的人文认识理应出现在孔老思想之中,而“觉悟”这个概念在《老子》和《论语》中是找不到的,但我们却可以在孔老思想中很容易找到“惑”与“不惑”。《老子》第二十二章中就有“少则得,多则惑”,显然,在这里,“惑”是我们面临并需要摒弃的东西。《论语》中孔子曾经有两次回答学生对于“崇德辨惑”的提问,相关章节在《玄德》第四部分的第五章有详尽的解说;而且,在《论语》中出现过两次孔子说:“知者不惑”;更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描述自身发展历程的时候,将“不惑”作为他40岁所得到的境界。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不惑”应该是道纪与人相结合是所获得的人文认识。
另外,在《玄德》第五部分的第四章“‘逻辑旋钮’的调解”中,在归纳了“人文系统图”的三种逻辑环路之后,提出了这三种不同的逻辑环路给人文系统带来的感觉:

可以看到,对应于绝对空间宇宙的人文系统所获得的感觉是“恐惧”,这同绝对空间宇宙观的人文认识“信仰”是相吻合的。由于信仰是相信超自然力,相信绝对空间,这自然会给人带来恐惧。而对应于绝对时间宇宙的人文系统所获得的感觉是“迷茫”,这同绝对时间宇宙观的人文认识“思辨”是完全吻合的。《道纪》的第七章对思辨所产生的无法解决的无限问题,以及由此所带来的思维悖论有详尽的论述,正是由于悖论的存在,人才会陷入迷茫。同样,绝对光速宇宙观给人文系统带来的感觉是“自信”,与这样的感觉像吻合的应该是“不惑”,而“觉悟”则显得有些牵强。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对《道纪》第九章中“道纪的人文认识”一段修改如下(此段位于书中第152页):
那道纪的人文认识又是什么呢?当人与道纪接触的时候,首先不会产生信仰。因为,在道纪中,人作为“域中四大”之一与道、天、地一样共同具备道的精神,人可以通过对自身的观察和认识来理解宇宙。在道纪中,道是超越天地的永恒,而这个永恒的存在就被人自身而拥有,人在相信道的同时,不可能产生“仰”的感觉,于是,也就无法产生信仰。其次,道纪中的宇宙是有生有死、有界限的。人可以通过自身的经验来了解宇宙,了解道的特点。这里,不再牵扯无限的问题,因此,道纪也不会使人产生思辨。那么,道纪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文认识呢?作为“域中四大”的人在学习和了解了道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后,会对宇宙、人文的规律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这样的人在人生道路上就会充满自信,就不会被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表象所迷惑。认知了道的人所具备的特点是“不惑”,也就是孔子在40岁时所达到的境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