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纪》封面及出版后记

(2007-01-14 16:40:31)
分类: 道纪
    在《道纪》的前九章发表于这个博客整整一年的时候,同心出版社于近期出版了此书。以下是此书的封面、封底、腰封以及写在书里的后记。在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对一年以来给予《道纪》关注和支持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谢意。
 
封面
《道纪》封面及出版后记
 
封底
《道纪》封面及出版后记
 
正面腰封
《道纪》封面及出版后记
 
背面腰封
《道纪》封面及出版后记
 
    出版社在此书策划过程中选取了博客当中关于《道纪》的文章和评论里的一些段落作为封底及腰封中的文字,在此特别对天河水先生,悠然下午茶先生,冷月刀女士和宿醉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文字为本书平添许多色彩。
 
封底中的文字选自:
 
 
腰封中的文字选自:
 
宿醉的BLOG中:      随手记之论道
 
 
     在此还要对解玺璋先生,禹成豪先生以及所有为《道纪》出版辛勤工作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航
2007年1月14日
 
--------------------------------------------------------------------
 

 

后记

 

    从2005年5月,种种纷乱的思绪迫使我将其归纳整理,一直到这一年的12月初,归纳整理有了初步的结果,完成了本书的前九章。在前面的九章写完之后,本想应该告一段落了,于是就开始在网上寻找发布的可能,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了解了什么是博客。自2005年12月17日至2006年1月11日,我陆续在新浪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lihang)上发表了《道纪》的前九章。在此之后,曾经写过一个后记发表在博客上,其中有这样的段落:

 

    从开始有冲动写这本书到此时此刻,窗外初夏的第一茬月季花已经变成了05年底入冬后的第一场雪。想不好该写些什么作为结束语,也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们在哲学的环境中长大,我们不自觉地采用着哲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逻辑推理;我们的意识不自觉地以无限的宇宙和无穷的时间为背景。自从将《时间简史》和老子、孔子相结合以来,我在刻意地改变这些原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思考方法。“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我经常用来告诫自己宇宙万物都存在边界的警句。而在思维的习惯上,我在试着采用“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方法,也就是道纪的方法。采用这样的方法,我发现很多以前非常复杂的思维过程变得简单而且直接有效。有趣的是这篇宣称将哲学送入历史的《道纪》所采用的推理方法是逻辑的方法,也就是哲学的方法。但其中的关键环节,如孟子的“性本善”、庄子的思辨、“学而时习之”以及“道可道,非常道”却是采用道纪的方法才得以整理清楚。逻辑推理也许还会有它的用武之地,但它不能用来推导人生。几个月来,我在逐渐适应道纪的思维方式,“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实在是个简便、快捷的方法。当然这样的方法必须基于万物都有边界限制的前提,而道、天、地、人在道的层面相通则是这种思维方式所依据的一个重要准则。

 

    在那个后记中,实际上已经开始触及有关道纪如何应用的问题了,但还说不太清楚。显然,这样简略而模糊的道纪使用方法的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之后的半年时间,许多朋友在我的博客上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也有一些朋友在自己的博客上进行了转载或撰写评论文章。这些有益的讨论创造了一个“如切如磋”的环境,许多原本不清楚的环节也在这些讨论中逐渐清晰起来。其中的一些讨论是关注道纪这种新思想的应用,是前九章内容的延伸。在这样的探讨之中我完成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并在2006年的6、7月间将这两章发表在博客上。这两章以德为主线,从道与德的关系,到认识道的修炼,最终归结为“玄德”。本书也得以从宇宙观入手,到最后归结为可以实践的方法而完整。在此,我要感谢所有在网上和我交流的朋友。这些交流不仅进一步澄清了许多问题,我也在新的发现中得到了乐趣。

    还有一个小问题有必要解释一下,就是关于《论语》章节的名称。目前被广泛认可的形式是将《论语》的二十个部分称为篇,并以每部分开头的两个字作为此篇的名字。比如《论语》的第一部分就称为《论语·学而》、《论语·学而篇》或《论语·学而第一》,而将每篇之中的段落成为章。我以为《论语》不仅仅是一部言论集,而是一部有着明确的论点、论据,有着明确思维逻辑,前后一贯的论说体,这在本书中有相关的论述。因此在引用《论语》时很有必要说明所引用的话出自原文的什么位置,而上面几种章节的分法,只有《论语·学而第一》符合这种要求。为了不至于在引用时由于篇章的名称而喧宾夺主,因此本书中涉及到《论语》的引用都采用了现今大家习惯的说法,就是将《论语》的二十个部分称为章,例如《论语·学而第一》就称为《论语》第一章。这样一来使得《论语》的引用与《老子》、《时间简史》的引用保持一致,并不突出,不至于在阅读的时候因为篇章的名字而分散阅读的注意力。毕竟,如何给古代典籍的章节命名只是形式上的问题,更好的理解内容才是关键。

    附在本书后面的《论语》读书笔记的完成时间比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还要早一些,其写作的初衷也是在新浪的博客上帖完了《道纪》一至九章之后,同许多朋友进行了讨论,其中的许多问题也引发了我进一步的思考,进而整理出来。由于这之中所牵扯的题目可能与“道纪”的论述没有必然的关联,而这之中的内容又是“道纪”的延伸,于是,就以附录的形式呈现于此。

 

    本书得到北京华章天成文化及北京同心出版社解玺璋老师的关注,并最终促成出版,在此表示感谢。

 

    书已经出版了,网上的讨论还在继续,人生的感悟也没有停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天天学习的机缘,只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就自然会“为学日益”。

 

李航

 

2007年1月1日于北京

 

相关链接: 《道纪》姊妹篇--《玄德》

 

----------------------------------------------------
 
此文发表后,得到许多朋友的鼓励并发表祝贺文章,深表谢意。以下是相关文章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