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戏:三岔口

(2011-09-06 12:16:46)
标签:

杂谈

分类: 纸上做戏

京戏:三岔口

偶开电视,看到有关新《水浒》剧之电视访谈节目, 扮演孙二娘的演员跟观众朋友们聊得兴致勃勃,说自己虽然以前没读过《水浒》,但里面的经典故事从小就听过,什么十字坡啊,三岔口啊……

“十字坡”没错,就是张清两口子和武松的那些事儿,“三岔口”是刘利华夫妻俩和任堂惠的那些事儿。前者出自《水浒传》,后者却衍生于《杨家将》。但我相信这绝对是那位演员的一时口误而非源于无知,相反我倒认为她讲得好。

为什么说这个口误讲得好呢?首先这两个故事原本就有内在因缘,有相似之处。清代唐英有根据水浒这段故事改编的《十字坡》杂剧,后来又加工出戏剧《武松打店》。《三岔口》的情节设置、背景安排、故事结构与之多有雷同:都是夜宿黑店,大打出手,最后第三者出现,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如果按照西方结构主义学说的解释,两出戏应该是运用了同一个结构模式。

其次,这个口误也充分说明,京戏《三岔口》的知名度相当之高,是京剧的代表剧目之一。在国内,戏迷不用说,就算不看戏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三岔口的。而每次京剧出国演出,三岔口也是必备戏目。其实若论故事性,这出戏乏善可陈,若说思想性,更是谈不上。但它的不可替代性恰在于此,它纯粹是一出打戏,几乎没有对白,完全凭借两个演员的神情和动作去说话,攫取观者的眼球和心灵。这种纯粹,大道至简,换句话说,就是戏剧艺术中的大写意。

王元化常讲中国京剧是写意的艺术,有别于西方戏剧之象征的艺术。这话很对,写意和抽象并不是一回事。昆曲京戏的唱做,都是以意传神,以神造境,以境摹状,以状叙事,以事写人,关键在于它的主体书写性和表意精神,跟书法和国画一样——彩旦演员的双手一合一推,便是关门开门;清水长锋羊毫的一按一抹,便是远山一片。

西方的抽象艺术,是抽取对象的本质和理性,但终究不脱离具象物的本质;中国艺术不同,它的写意更多专注于艺术家主体的品格和情怀,面对描绘对象,完全开创出另一片精神的世界。在这个独特的世界里,一朵花、一竿竹、一片江河,代替画家本人,活泼泼地生存于那片宣纸之上,亘古至今。

说到底,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是相通的,无论诗词文章,琴棋书画,或者戏曲武术,都一脉相承。跟国画大略分为工笔和写意一样,戏剧表演也如此。《三岔口》是最典型的写意,而且是大写意。当年叶盛章扮演刘利华和李少春扮演任堂惠可谓珠联璧合。戏中一身白衣的任堂惠和一袭黑衣的刘利华,用最简洁纯粹的肢体语言,你来我往,刀光剑影,在舞台上挥洒泼墨。舞美的概念与西方歌舞剧完全不同——不需要黑幕,再投以光柱,仅仅是靠两人的表情和动作,就让观众感觉到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京戏:三岔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