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士文文字 |
分类: 温文尔雅 |
木瓜甲、木瓜乙、木瓜丙:草木类
王观国:学者、公务员
李时珍:学者、医生
郭璞:学者、作家
木心:同上
陈丹青:同上
(上部)
或许,千百年来,木瓜承受着人们的误解,并且从这种误解中得到眷惠。
下面这首诗妇孺皆知: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木瓜》 )
文人雅士说这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有关木瓜的诗,甚至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莘莘学子们,在水果摊,在居室,一边咬着香甜的木瓜,脑海里一边不自觉地盘旋着这首不朽的诗篇。于是感到那口腔和舌尖的滋味,更加丰满圆润了。
但是,此木瓜非彼木瓜。
宋人王观国明确否断了这一千古疑案。“诗之意乃以木为瓜、为桃、为李,俗谓之假果者,盖不可食适用之物也,亦犹画饼土饭之义耳。”(《学林》)按王的说法,诗三百里的木瓜其实就是木头疙瘩,别人给我废物,我要用宝物来回报他,这是什么精神!这正是诗三百所推崇的礼义之道。而历代骚人对于木瓜都是望文生义,一相情愿的单恋了。
于是我们拥有了两个文本,真木瓜可以称之为木瓜甲,假木瓜可以称之为木瓜乙。《尔雅》是怎么说的呢?“楙,木瓜。”郭璞注解说:“实如小瓜,酢可食。”酢就是古文的醋字,意为酸。而我们现在吃的木瓜不但不酸,还很甜,即使没熟的木瓜也是不酸的。况且,木瓜比甜瓜还要大,怎么能说“如小瓜”呢?显然,这里出现了第三个人物:木瓜丙。
这种酸木瓜又是什么东西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如下记述:“真木瓜皮薄,色亦黄,香而甘酸不涩,其子向里子头尖,一方面,食之益人”。如果郭璞对《尔雅》的注解无误,那么《尔雅》描述的木瓜丙正是《本草》所载的木瓜,也就是“楙”,和我们吃的木瓜完全是两个东西。前者属蔷薇科,和苹果、桃、李、梅、海棠是一家子;后者则属大风子科,又叫番木瓜,原产热带,算南洋舶来品,进口货。
李时珍肯定是对《诗经》滚瓜烂熟的,所以写书的时候必然想到了这首著名的《木瓜》,于是《本草》继续阐释道:“津润味不木者为木瓜;圆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涩者为木桃;似木瓜而无鼻,又大于木桃,味涩者为木李,亦曰木梨,即榠楂及和圆子也。” 木瓜、木桃、木李同时粉墨登场,谁说木瓜木李木桃是假的!?李医生给了王学究一个闪亮的耳光!
但王老师不会感到疼:他自有他的道理,他认为自己的学术研究从不马虎臆测,也从不道听途说。郭璞是晋人,王观国是宋人,李时珍是明人,他们离诗三百的年代一个比一个久远,谁说的对如何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