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新士文新士人文字 |
分类: 温文尔雅 |
(二)
法庭上,灯光平静而淡泊,稀稀疏疏的人们,静静入座。
这场官司,就证据之充分性看来,李时珍赢的可能性很大,客观上,郭璞有力地站在他这边。而李医生自己,也把三样果子摆在法官的面前。人证物证俱全。
虽然王老师并没认为《尔雅》及其注释者郭璞会给他带来威胁,他说:“郭璞说的没错,但那不是诗三百的内容。”(原话是“此即果实之木瓜也,后世文士多引木瓜之诗,以为果实之木瓜,皆误矣。”),但是仅凭王老师对诗三百的学术探究和一相情愿的深入理解,就想把官司打赢,自然是文人的木瓜脑袋思维。
何况,王老师竟敢公然与广大文化圈为敌,表达对文化人集体的轻蔑,拔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地位,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坐席下已经有几个肥硕的知识分子怒目而视,摩拳擦掌。
但是法官还是谨慎而冷静的,他望望拈须微笑的李时珍和郭璞,又看看憋得满脸通红的王学究,低头从怀里掏出一本书,书名赫然是:《哥伦比亚的倒影》,徐徐问道:“这本书,你们可曾读过?”仨人匆匆瞥了一眼书名,马上去看作者,上面简简单单两个字:木心。三个人的脑袋立刻摇得像拨浪鼓:“没读过!没听说过!”在座的人们也开始议论纷纷。
法官笑了:“你们不知无所谓,但是21世纪初叶的某两年里,这位木心的书卖得很不错。知道为什么不错吗?”文学家郭璞来了精神:“肯定写得很有文采吧!”法官点点头:“你说对了一半。”“那另一半呢?”李医生和王老师异口同声道,他们都联想到自己的书实在卖得很不景气,所以很是迫切的神情。
“另一个原因是,木心有一个很有名的学生,叫陈丹青。他不遗余力地到处推介他老师的作品,因为陈的才华和名气都很大,所以他老师的书才被百姓注意,出了一本又一本。”“那木心和木瓜有什么关系?”李时珍满脸的迷惑。
“我明白了!”王学究抚掌顿悟道。“因为诗三百,促成了一种热带水果的长久热销,呵养了百代文人心中对一个小小水果那充满诗情的梦,哪怕是误解,又有什么不妥?又何必争论孰是孰非呢!”王学究尽量控制了一下自己激动的情绪,顿了顿,“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拥有这种力量的人也就多了一份责任,而且义不容辞——文字是魔术,是双刃剑,听说一篇新闻稿就造成了海南香蕉产业的衰颓,让众蕉农无语问苍天。昔日苍颉造字而鬼神哭,文字工作者,岂能把文字玷污!”
法庭上下的人们不再交头接耳,刹时静了,紧接着,整个房间响起热烈的掌声。
法官示意大家安静:“我还要宣布几个好消息。首先,王观国学者的著作《学林》,资料收集详备,论述得失,考证异同,往往有独创的见解,不为向壁虚造之说,得到后世学人之肯定,一印再印,好评不绝。”众人唏嘘不已。“第二,郭璞注解《尔雅》,功劳卓越,儒家十三经,《尔雅》名列其中,岂是一般《说文》一类字典可比拟?自然不同凡响。”郭璞在众人的喝彩声中害羞地低头不语。“今天我们的案件就算到此为止,诸位的故事也暂告一段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于是,席中众人纷纷笑语起立准备离开。李时珍按捺不住,连忙递话:“怎么不提一下我的作品啊?难道是太烂了没人看?”
“《本草纲目》么?”法官似乎如梦初醒般沉吟片刻,“唉,你的书就不用提了,早已被奉为圭臬,医学圣经。一版再版,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个版本,后世一抄再抄,火暴得不得了。”李医生面露狂喜:“那我就欣慰了!”
“就是盗版太多!”所有人齐声说到,说罢,每人从怀里摸出一只金黄的木瓜甲,用力地咬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