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吾师慈悲

(2007-05-29 22:21:12)
分类: 流年风雨
吾师慈悲
(在李宝林老师家中)
吾师慈悲
(宝林老师作品<山魂>(1994))
 
看影碟,据说,很多女孩子喜欢恐怖片,而且是趴在被窝里一个人看,直到把自己吓得痛不欲生。而后快。个中缘故我无暇探究。但让我联想到我们日常的饮食。我青睐素淡的,原味的,甚至带苦味的菜蔬。还有的人嗜辣。当然,也有人喜欢甜食。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事物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也许是人类的命运,生存的意义。七情六欲、五颜六色、五味五音,暗自神通。
 
有时候我也会喜欢甜蜜的东西,很多人都会喜欢。比如奶油蛋糕和冰淇淋。几乎所有时候我们都会讨厌恶臭的、辛苦的、腥臊的味觉。人们都希望生活甜蜜,没有苦楚。但是人人都知晓那绝无可能。人生来便是受苦。欢乐总是调剂而已——就象那些凉水,专给刑讯罪犯遭受暴力而昏迷之后当头泼下来用。于是让受苦的人更加清醒自己的痛苦:一切还远未结束。
 
所以佛是伟大的。人世的悲苦,渺然无尽。我们都需要一份大慈悲来宽恕和拯救。于是必然需要一些人承担责任去索问灵魂之源。譬如关于文学——在它面对平静温柔的生活时,无端会遭遇指责和诘难:诗人,你们为什么总是一副愁苦的模样!?难道你们的眼里的这个世界,只是灰、冷、阴、湿……
 
生活里当然有阴雨就有晴天,但那并不属于人类。一个人,从出生到结束,可曾拥有什么,带走什么。而整个生命过程本身,无非是种悲。所以,一切杰出的作品必然是悲剧,哪怕它通过喜剧的形式。因为只有如此,才是达到生命本质的必然征途。哪怕也仅仅是个开始。乐观的看法只是孩子的把戏,愚弄人的把戏,或者,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尽管背后站着的,是聪明人。
 
艺术也一样。艺术不同于宗教,它是既可以远观,也可以“亵玩焉”的。而玩的境界高下,却截然不同。那些“欢乐颂”式的作品是经不起推敲的,尽管有可能其技巧达到极到的水准。但是因为它没有勇气,没有风骨,没有慈悲心,没有忧患意识,所以必然浅薄、自私和靡弱。画是有骨头的,用心可以摸得到。
 
周末,宝林老师家中,他再次提起荆浩的名言“生死刚正谓之骨”。宝林老师的画作,从不对人生做终极思考的人,是无法读识的。因为它们粗砺、雄壮、威严,如壁立金刚,拿云霄汉,给观者以剧烈的震撼,完全颠覆了古典审美中小桥流水的惬意、惠风和畅的陶然和醉渔晚唱的徜徉。这一方面与其人生阅历有关,另一方面确实是宝林老师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使然。那些磅礴的大山、淋漓的墨块和狂放的飞白中奔腾的,不只是情绪,也不只是壮思,而是包涵了他对人生的一种觉悟:慈悲。
 
但凡沙门中人,所诠释之慈悲,皆简净到了极致,譬如八大、譬如担当、譬如弘一。但是,同样允许也必然应该有另一种诠释的存在。一种是山花寂灭,一种是巨浪滔天;一种是天心月圆,一种是长风凌云;一种是闲云野鹤,一种是渴骥奔泉。凡所后种,皆为一番大气象,另一种宝相庄严。有人说,李可染大师的弟子中,真正貌离而神合者,惟有李宝林。有识者自可识之。
 
晚饭时,闲聊到最佩服的古代画家,不料宝林老师的答案让我和雅丹老师都顿感意外,他的答案是倪云林。显然,云林的惨淡与宝林师的威猛,简直是迥然对立的。前者没有后者的豪壮,后者缺少前者的蕴藉。但是转念一想,此说依然成立,联想到为人处世,言行举止,那些蕴藉的态度、润泽的质感、朴素的印痕,不恰在宝林师身上体现?
 
那是一种情操和人格的力量。
 
就如同他有力地拍我的肩膀,如同他很认真地用微颤的手坚忍地题字,如同他一成不变的招牌式笑脸——也如同这美好的夏夜,一老一少踱出绿树成荫的楼宇话别,天边的月色朦胧地浮动,晚风暗自飘拂,宝林老师依然用他那比我好得多的修正过的东北普通话叮嘱我要多下苦功,与我再见,他的背影,在月光下拉得好长。
 
吾师慈悲
 愉快的周末晚餐(李宝林、宁风子、陈雅丹
吾师慈悲
(白山黑水之间:俺们那噶都是东北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