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菜做的宁波焅菜
(2011-01-29 11:56:21)
标签:
美食 |
青菜,在北京叫小油菜,在台北叫青岗菜,如果你在北京或者台北的餐厅里点菜,光说:一个炒青菜。侍者就会追问一句:什么青菜啊?因为在那里,青菜是所有绿叶蔬菜的统称。而青菜在上海呢,它就叫青菜,虽然它有个名字叫上海青,但没有上海人会连名带姓这样叫法。就像自己的孩子小名就叫“小青”,称呼时理所当然不必特别说明“张家小青”、“李家小青”,或者“我家小青”的意思。可见上海人对青菜特有的亲切。
青菜,是江浙沪最常见、最便宜的绿叶蔬菜。菜场里一年四季可以看到青菜的影子。记得有一年青菜丰收,贱到一分钱两斤。即便如此,仍有不甘的主妇蹲在菜筐边上奋力剥菜皮,直把一大棵青菜剥剩一个嫩菜心,才觉买的精刮上算。外地人常诟病沪上男男女女格局不大,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青菜有很多品种,口味好坏相差很大。长梗窄叶,梗子颜色深,叶子翠绿的是夏天上市的客菜。夏季日照时间长、雨水多,青菜长得快,质脆,味道淡,炒出来一碗菜,半碗水,咀嚼有渣滓,是吃口最差的品种。
冬天来临,青菜生长缓慢,味道一点点好吃起来。直至降霜,青菜被晚间的霜打过,如同经历过一点风霜变幻的女人,自然会有温顺沉静的表情。菜里的糖份沉淀,且梗糯叶嫩,口感极佳。好的品种也多在冬季应市。最多见的,是上海本地出产的矮脚大青菜,胖墩墩,矮垛垛,菜叶宽大,梗子根部又厚又弯像柄勺子,所以也叫瓢菜、瓶菜、汤勺菜,两三棵就有一斤重。再有就是本地小棠菜,也是矮胖的样子,只是体型小。小棠菜比矮脚菜吃口更细腻,甜味略重,因为个头小,考究点的,可以剥去菜皮,只留拇指大菜心,用鸡油炒,是一味上档次的蔬菜。松江地区还产一种青菜,叫做太湖菜,叶子像花开一样打开着,看起来比矮脚菜还矮一点。菜叶墨绿色丝绒一般,肉嘟嘟的,极厚。也是青菜中的上品。
这时的青菜真是价廉物美,清炒、炒面筋、炒香肠、炒香菇,蹄髈汤里摆一点,鸡汤里也好摆一点,包馄饨,包重油菜包,做菜饭、菜汤面,是怎么做都好吃的。
宁波菜里,有一种叫“焅”的做法,是指荤素食材加各种作料,小火慢慢收干、充分入味的过程。墨鱼大焅,鳗鲞焅肉,焅弥陀芥菜,焅大头菜,焅金丝珈菜,都是采用这个做法。焅出来的菜,调味料深度渗透食材,食材原味被浓缩,水份被适量抽离。都是下饭、过老酒的好小菜。
宁波焅菜就是青菜焅出来的。青菜去外皮,去蒂,整棵自梗至叶,剖成均等四瓣或者六瓣,横切就没卖相。适量油,不要太多,很多人觉得焅菜是油煨出来的,其实不然,焅菜是靠火候,油太多显腻,反而不美。加入青菜翻炒,至菜七分熟,加入酱油,桂皮一段,茴香一颗,少许糖,加盖改小火慢煨。这次加的糖不能一次加足,只能加三分之一左右,先放入太多糖在焅的过程中容易焦。隔几分钟可以开盖翻一翻菜,也可以搛一根尝尝味道。至青菜完全软塌入味,再加入足够的糖,收汁、焅干。
宁波人出名的节俭兼要面子,一碗菜端上桌,卖相勿好推板(宁波话:差)。于是宁波焅菜装盘后,总是要再薄薄淋一层清油,亮光光的才算有面子。其实这一招于口感上属于锦上添花之笔,入口更觉滑糯了。我觉得用麻油淋一下的话,尤其清香、滋润。有些餐厅喜欢在菜的颜色上做文章,为了好看在焅菜上摆一撮鲜红的辣椒,那真不光是不协调,而是天冲地克,浑身不搭界的事情了。
有人说最正宗的宁波焅菜应该是用天菜芯做的。没错,但是天菜芯不易得。现在一般餐厅也好,家庭也好,也就多是用青菜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