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货币史话写真录第九十话
标签:
财经黄金货币金融历史 |
分类: 美國貨幣史話寫真錄 |

金融风暴愈演愈烈
到1931年,银行挤兑事件在美国各地不断上演。紧接着,全球金融业也无可避免,纷纷发生流动性问题导致存款户丧失信心,阿根廷、墨西哥、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埃及、土耳其和英国等如同瘟疫般也都发生了银行恐慌挤兑。哪里有银行,哪里就有恐慌的存款户排队领取现金,全球几乎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幸免于难。各个国家发生危机的原因不同,但就这样的全球危机而言,其结果都是相同,那就是民众恐慌,疯狂跑到银行挤兑。有的是由政府挽救危机行动失败而促成的,而有的刚好是因为政府的挽救危机行动而变得更加恶化,问题同样严重且一发不可收拾。
例如在英国,当政府官员为银行提供紧急资金援助时,他们很自然的发出了这样的讯息,那就是他们更强调的是金融体系的稳定而不重视货币的稳定。面对新的美国竞争对手的压力,大萧条之前,英格兰银行以特别优惠条件向德国出口商提供贸易信贷(credit lines),以强化英镑的货币竞争力。而如今全球金融风暴铺天盖地袭来,随着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到德国,柏林德意志银行冻结债务偿付,形同德国政府违约,英格兰银行的流动性立即窒息。对于伦敦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说,这毫无疑问的会形成一个资金缺口,而同样的对英国英格兰银行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说,也是如此。在其他情况下,英格兰银行会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国外资金,以避免外国投资人将英镑兑换成黄金,造成英国国家黄金准备流出国外的损失。但英格兰银行认知到,高利率会使得银行的运营成本大幅增加,让已经资金严重缺乏的银行业来说将更是雪上加霜。所以,英格兰银行拒绝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给予银行业提供充沛的流动性。然而金融市场上那些持续追踪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动向的投资人,很快就发现英镑货币即将贬值的迹象。
基于货币保值的本能,但也不排除有些是投机客们,就在英镑贬值之前,他们接踵而至纷纷将他们在英国的资金转移出来转换成为其他外国货币,存到国外金融机构。英格兰银行保持着既有独立且严守纪律的传统,依然坚持其不对市场干预的策略。除了1930年7月下旬两次小幅上调利率外,它戮力抵抗住了金融市场英镑贬值的压力,并未再通过利率手段来捍卫英镑汇率。接着,9月20日,英国不得不宣布放弃黄金本位制并允许英镑贬值。英格兰银行的货币政策显然是为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决定,但英镑对黄金的贬值也让英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了,金融市场对于英镑的信心开始动摇了。
英镑的贬值激起了人们对美元是否安全的疑问,并导致金融压力转向纽约。不仅私人投资者,而且中央银行也都纷纷将其所持的美元在第一时间转换为黄金,而这时候,法国、比利时、瑞士、瑞典和荷兰的中央银行冲在最前面。9月21日,也就是英镑贬值后的第一个营业日,美元兑换黄金拉开了序幕。两周之后,为捍卫美元,纽约联邦准备银行将其贴现率上调整整1个百分点。一周后,再次上调贴现率,同样是1个百分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幅度上调利率,这在联邦准备系统短短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在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的坚决捍卫下,英镑对美元汇率在一周内从4.86美元降至3.75美元。到1931年12月,又降至3.25美元。一向昂贵的英国出口商品如今也变得便宜起来了。在投机者看来,3.25美元是最低位,之后英镑汇率只会上升。而事实也是如此,英镑汇率开始适度恢复。由于在支持经济方面不再受限制,所以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降至2%,此即所谓的“低息货币”政策。后来,这一模式也成为其他国家所选择的逃跑路线,先是英国联邦国家及英国的其他贸易伙伴,之后是美国,其于1933年宣布放弃黄金本位制,最后是法国、比利时、荷兰和瑞士,它们都是“黄金本位国家集团”的成员。上述4国在经过种种努力之后,最终在1935~1936年先后放弃黄金本位制,脱离该国货币与黄金挂勾的箝制,以避免投资人挤兑黄金,引发黄金储备的流失风险。
由于国际贸易量减少了,外国金融及贸易贷款也减少了,捍卫汇率稳定的承诺减少了,所以中央银行持有的外币的需求也就相应地降低了。当政府和中央银行寻求影响市场结果时,它们现在更愿意收紧控制外汇市场稳定汇率,而不是买入或卖出外汇。这一策略上的变化可以让它们大幅减少自己所持的外汇数量。
在英国放弃黄金本位制之前,在伦敦持有英镑准备的比利时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Belgium)曾问英格兰银行,英镑有没有贬值的危险。英格兰银行的回答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利时国民银行现在不仅抛售英镑,而且为防万一,还抛售美元。法兰西银行(Bank of France)和其他央行亦是如此。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和英镑作为准备货币的重要性已经下降,而在各国央行卖出的外币中,美元占多数。
到1931年末,在全球剩余外汇储备中,美元占40%,而英镑则占近50%。这一结果看起来似乎有些奇怪,因为美国联邦准备银行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捍卫美元,而英格兰银行护卫银行体系,对英镑则未采取同样捍卫措施。但是美国的萧条更严重,持续时间也更长,因此,投资人对于美元的信心也就更脆弱了。受到英镑贬值的帮助,英国经济在1932年初就开始恢复,而直到一年之后,美国经济才开始走出低谷。与英国相比,美国贸易所受的冲击更为严重,纽约承兑汇票业务的萎缩也更就为明显。
这也就是说,英镑之所以能够重获国际主导货币地位,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英联邦和大英帝国成员国家,已经习惯将外汇准备储存在伦敦。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大英联邦国家来说,这样做是符合经济和政治逻辑的,同样也是一种政治团结的表现。而对于大英帝国成员国来说,这甚至都算不上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殖民地会按照外国办公室或殖民办公室的指令去做。由于美国缺少这样一种帝国主义特权,所以,当危机真正发生时,美元并未获得同样的国际支持。
但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各种国际交易都已陷入不景气状态,而且当时是政治主导经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国际货币博弈舞台的主角已经更换了。人们很容易忽略美元已经和英镑并驾齐驱,成为国际主导货币的现实。然而,就在国际货币博弈舞台进入了决定性的时刻,紧接着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走进一个不可逆转且不可改变的事实,美元王朝。
「未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话分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