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从文篇(《脚印.情思》之七):观史潮 写民意  A

(2017-04-02 03:22:05)
标签:

转载

分类: 读后感、观后感(Review)
转载恩师符利民(笔名:符号)先生的回忆录。
岁月匆匆,一步一个脚印,在老师的笔头凝结成了这珍贵的回忆录。
学生从中领略到老师做人、为文的气魄和品格,也学到了一些宝贵的文学技巧,受益匪浅!

多谢老师在博客分享这部回忆录!

恭祝老师长寿、平安、快乐!

   从文篇(《脚印.情思》之七):观史潮 写民意  A

 

上高小时,新闻记者出身的语文老师神秘兮兮地让我看他的一本剪贴簿,上面是署有他名字的“豆腐块”式的铅字诗与文,从此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了朦胧的“写作梦”的种子……

 

上中师时,每周末同时举行两三场的文艺讲座,无论是推介《三国》、《水浒》还是《远离莫斯科的地方》、《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都恨分身无术,煽热了我文学的梦;而一本艾芜的《文学手册》,和他加入云南马帮流浪的文学体验,也让我心中文学之火愈燃愈炽。

 

上华师时,打图书馆借来茅盾的《创作的准备》,则让我反复咀嚼、详细摘录,俨然就是教程秘诀。其中说到写作时需要一气呵成,修改时则要平心静气,过了一段时间几乎忘记的时候,再来修改,真如读他人的作品一样,是相当管用的。日后我从事写作时,即是遵从茅盾先生这一叮嘱的……



1978年后,作品发表无须先经单位政治审查盖章,写作的梦也逐渐复苏,开始以笔名符号在《宜昌日报》、《湖北日报》发表些小“豆腐块”;此前诗歌、曲艺、教学论文、影评,乃至戏剧、小演唱、作曲,在担任文艺宣传队辅导老师时,都曾涉猎过,皮毛而已。

 

1979年暑期,应《宜昌日报》副刊部主任啸海之邀,一道去了秭归、兴山县搜集整理有关屈原、王昭君的民间传说。听老人讲久远的口耳相传优美传说,看猪栏屋门口丢弃的古朴雕像,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神圣感。同年6月、10月,以头组显著篇幅刊发于《民间文学》,是宜昌最早的搜集整理者之一;随后京、沪、湘等八家出版社,出版有《屈原的传说》、《王昭君的传说》、《中国文人的传说》等十二种,将我们的作品收入。一天,报社转来署名刘守华的来信祝贺,并自报家门,希望加强联系。未想到,作者之一的“符号”,竟是低他一届、同宿舍楼的学弟……

 

1984年,市直不少人参加省成人高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分析《‘远方和尚’考》思想主题、表现手法”的考题,作者“符利民”。该文是我在《湖北日报》“热风”栏发表的五六个杂文中的一篇,有感于省的一次会议上,一个偏远山区的负责人,以优于其它地市待遇若干倍的条件,决定吸引人才去他们那里工作;由此引发我对如何避免政策上顾此失彼问题的思考。文中由有关和尚的喻语,转而对“远方的和尚会念经”熟语的读解;从国中四大佛教名山,到古天竺、高丽的禅师,唐东渡日本的鉴真,议论开去……考后考生们议论纷纷,我才猛地发现,我的杂文“读者”,一下猛增了好几十万!于是认定:这乃是我杂文的“处女作”。

 

面对每日纷至沓来、需倾全力解决的矛盾,与之俱来的则是源源不断的杂文素材与点子,成为自我营养的一种方式,保持思想敏锐、精神奋勉的一种砺石。平日里烟酒不沾,牌棋不会;从政后时间精力受限,只好“见缝插文”,于夜深人静时熬油点灯,制作些“豆腐干”……

 

1991年,由《宜昌日报》社长杨尚聘、副总编胡旭动议,《三峡特刊》版开辟了“周末漫笔”专栏。约请我等六位文友,每周轮流供稿,我理当支持,欣然应充。有感于立场决定态度,我写有《“屁股指挥脑袋”》;就“大包大揽”从摇篮管到墓地的体制,写有《围墙里的“共和国”》;就利用手中权利不断卡要刁难的现象,写有《“卡”“拿”“OK”》;就时行的极端思维,写有《“大红大緑”文化》……专栏前后开了七年多,刊发作品数百篇。从《求是》、《人民日报》到《南方周末》、到香港《大公报》,到各地文摘、选刊纷纷采用。先后收入全国数十个选本专集。1995年《新闻前哨》、《新闻战线》等权威刊物分别刊发了该报的经验。我等也不断收到读者给编者、作者的来信、赠诗;有年逾八旬的长者,将文章剪贴成册,视作范本珍藏;甚至有正在服刑的犯人的来信……

 

1990年,我的第一本杂文专集《魔方启示录》,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收录杂文七十七篇。责编秦文仲,从此为我编辑了三本杂文集,成为剖心知心的至交。该书名缘于集中的一个篇名,即应《长江日报》评论部编辑鄢烈山首次邀约所写的《魔方的启示》,文中从魔方破解秘诀的探究,对“径情直遂”一步到位的思想方法进行剖析。湖南老乡、著名文学评论家、山东师大教授宋遂良兄来信:“思、文、情、理并茂;哲理、思辨、人情兼有。”给予我胆子和信心;199118日《杂文报》发表有华中师大教授邓黔生《催军战鼓,醒世警钟》的长篇评论,肯定该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题材多样,知识丰富”、“文采飞扬,有颇高的审美价值。”日后他的杂文专著《标新立异谈》中,也收入了该大评。

 

1993年《杂文界》第3期,发表了张宿宗兄的《西陵峡口三颗星》;1994年,花城出版社即出版了我同高峡、扬子(杨学武)联合结集的《杂文三人集》。高峡是宜昌广播电台的高级编辑,杂文前辈;扬子是县农业银行的行长,日后下海,企业、杂文皆大有所成。责编谢育新,一位个儿不高、文静儒雅的学者,日后成《随笔》杂志主编。审稿中,他对我的《“摸石头过河”两面观》标题有些犹豫。我说文章已被多家报刊采用。文中提到,这种“脚工业”方式,“趟点浅溪小沟,尚可对付;若涉江大河,就只能望而却步、望洋兴叹了”,应该说是对小平思想的一种诠释与补充,于是顺利放行,氛围是宽松的。不久我出差广州,顺道去出版社看他,交谈甚是融洽;他让我自己挑选了十来本他们编辑的文史性书籍相赠,满载而归。1995年,《长江日报》举办了该书的作品研讨会,著名作家李蕤、古远清、陈修成、鄢烈山、涂怀章、黄克智、苏天生、张宿宗、赵振宇等与会给予首肯……

 

1997年,我的第三本杂文集《静观肃思录》,由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诚如杂文家陈泽群所论,“他开始执笔的年代,有两家杂文写作的路数要供他师范的,亦即一南一北的“龚同文杂文”和“三家村杂文”,但符号宁可迢迢地去沐受燕赵的“远水”,而不愿觅承荆楚就地可热的“近火”。这条路让他选对了,通过邓拓的耿介,通向鲁迅的深沉,最终自我塑造了一个从政公仆善于以杂文为民请命为民请缨的‘静观肃思’者形象。”

 

“静观”是“肃思”的前提。习杂文者首推“静观”——冷静之观,清醒之观,超脱之观,重实际之观;力戒“热观”、“潮观”、“糊涂观”。“静观”不仅指对社会万象的冷静观察,也包括对自己作品作冷却式的审视。

 

静观加肃思,以高度严肃的态度作深层次剖析,探究。对社会负责,对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而决不趋时赶浪,如矮子看戏——跟随他人说短长。或者信口开河,“使性子”讨彩,任凭意气用事。于是我去襄樊出差,特地请书法大家王树人赠我以“肃思”二字。缘于此,当整理完78篇文稿成集时,决定以“静观肃思录”作本集书名。

 

该书责编是当时未曾见面的李明,中国三峡出版社的副总编,一位理工大毕业却从事文学的女士。她在封底《编者手记》中写道:“品味符号杂文,感觉那是一坛醇香的老酒,里面装的是沉甸甸的文化底蕴、思想底蕴和哲学底蕴。”令我有知己般的感动,从此结下深深情谊。后来在北京相见,有一见如故的亲切。从她那里获得不少出版界的内部真实情况,2015年我写《私人日记的公之于世》最后一段,即动用了她提供的信息。我的第六本杂文集《悟思录》2002年出版,由她顺理成章地担任责编。至今仍保持不同形式的联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