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的酸甜苦辣》:一场爱恋为何拖了二十年?

标签:
杨峰的博客 |
分类: 影视杂谈 |
高兴在剧中是个人名,姓常,全名常高兴(朱梓骁饰)。父母给他起这个名字,一是生了个儿子真高兴,二是希望他今后的生活能幸福。
电视剧《高兴的酸甜苦辣》,讲述了常高兴从陕北农村到首都北京打拼,并与京城女孩李飒飒(娄艺潇饰)爱恋的故事。
故事的时间跨度为1998年到2018年。
一场爱恋为何拖了二十年?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如何缩小这种差距?我试着分析一下。
背景限制了进程
这里说的背景是指人物背后的构成。
常高兴来自陕北农村,高考落榜后,在当地一个小煤窑做矿工。
李飒飒是北京女孩,在胡同里长大,高考落榜后,在补习班里复习,准备再考。
两人文化程度相当,但出生的家庭不同,成长的地域不同,接受的教育和个人的经历也就不同,各自形成的观念差别自然也很大。
人物背景形成了无形壁垒,限制了双方交往的进程。
这样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摩擦和冲突,需要长时间的磨合与适应。
需求难以共鸣
人都有需求,只是层次不同。需求由低到高,马斯洛将其分为五个层次,形似金字塔。
常高兴到北京,起因是逃婚。他不愿意按照父母意愿与村长女儿结婚,便按着当初支教老师给的地址到了北京。
常高兴到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天安门,并在那里留影。
后来高兴的父母到北京,最大的愿望也是去看天安门。
在常高兴一家人心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国的象征,能到现场看一看,幸福感油然而生。
作为北京当地人,李飒飒的哥哥在天安门给常高兴照相,那是赚外快。李飒飒后来几次到天安门,那是散心,那里场地宽广,视野开阔,可以让人的心情开朗一些。
同样的地段,不同的需求,形象地反映了城乡之间人们的需求差别。
需求不同,行为上便有差异,在一起生活就会产生矛盾。
常高兴因救煤气中毒的李飒飒被李家留了下来,在李家的小饭馆打工,后来常高兴将饭馆做得有声有色。他的想法很朴实:有饭吃,有地方住,有钱赚就行,苦一点、累一点不算什么。今后能在北京落户,再找个城里的姑娘成家,就再好不过了。
常高兴的这种想法和愿望是农村人进城后比较典型的例子,符合他的人设,不经过艰苦努力还难以达到。
但这些对于李飒飒来说,几乎一出生就具备了。她的想法自然与常高兴不在一个层次上。她高考未中,便接着复习。再考时被耽误,就上了夜大学。父母给的零花钱不够,便找哥哥要,自己偶尔也赚点小钱与闺蜜同乐。继而做导游,带团到处跑。即使与常高兴假结婚弄假成真后,三十多岁了还不想生孩子,赌气离婚后又去环游世界。
这就是差距。需求不同,想不到一起,所做的事情相互难以理解,沟通起来困难重重。
观念鸿沟难平
背景形成的反差,行为产生的距离,其实都是浅层的,深层的原因在于观念的不同。
观念体现价值,观念指导行为。观念引发的冲突更难解决。
常高兴与李飒飒结婚后,常的父母就一直盼望小两口有个孩子,让常家有后。
老人盼望早点有子孙,让生命传承,这是人之常情。在这一点上,城乡差别不大,只是行为上略有区别。
常高兴也想要小孩,他想满足父母的意愿,这是他认可的孝道之一。
李飒飒暂时不想要小孩,因为这与她的想法有冲突,也与她和常高兴的关系不稳定有关系。
常高兴以家庭为重,李飒飒倾向于自己作主。
常高兴一心想成全李飒飒,李飒飒却感到这种被成全很累,像欠了别人账似的。
爱情可由差距增加吸引力,但日常生活中观念落差大了,则麻烦不断。
农村人到城里生活本身不易,改变以往形成的观念则更难。
城乡经济基础构成不同的人际观念,乡村熟人社会与城市陌生人环境产生的观念差别,不是一时三刻能够相容的。
时间是解决问题的高手
差距如何缩小,观念怎样趋同?
我觉得主要靠时间来解决。
家庭背景已成定局,需求提升或许过程不会太长,但观念的改变则需要很长时间。
剧中用了二十年,常高兴和李飒飒才真正走到了一起。二十年,也许对爱恋的描述长了一些,但对两个人真正的融合还有些不够。
前不久看过的《幸福到万家》,何幸福的小叔子大学毕业后找了一个城里的姑娘,他的岳父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龄,丈母娘还在抱怨农村亲戚们进城求助的事情,可见其融合时间之久。
改变人的观念需要很长的过程。年纪越大的人越难改变。也许只有等一两代人的老去,城市化的影响逐步扩大,新一代人的成长,贫富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之间观念的差距才会慢慢减少。
酸甜苦辣,意味着人生百态。
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化。农村人进入城市,逐渐融入城市,这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其中的欢乐与痛苦,酸楚与纠结,一定会成为几代人刻骨铭心的过程和记忆。
愿高兴常有,让父母一代的期望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