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平台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雪梅讲座有感
(2018-04-08 10:31:19)分类: 教学随笔 |
基于数字平台的课堂观察与教学评价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雪梅讲座有感
2018年4月3日 周二
朱雪梅是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教授、“国培计划”首批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她说她研究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的支撑性评价工具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今天就向各位来学习的教师推介这种观察与评价体系。
朱教授很谦虚地说,“之所以获奖,不是说我们的研究成果有多么了不起,是因为研究评价的人很少,第二个事因为我们研究的比较早,有一些创新内容在里边。”
朱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课堂中师生的言语作为课堂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互动方式及效率不容忽视。除此之外,课堂教学是在课堂的情境之下,以教师、学生作为对话的主体,以言语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以人的自由自觉发展为终极取向的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言语互动不是单纯地以信息交换为目的的。她的讲座分为四个部分。
一、课堂观察的中外背景简介
朱雪梅教授说她是受了美国学者弗兰德斯的启发而想要研究这个项目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技术是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课堂行为分析技术。弗兰德斯认为,评价一堂课的最佳方法就是对课堂内的师生语言进行互动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语言行为就把握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弗兰德斯互动分类分析体系(FIAC)分为这样几个板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主要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将课堂的言语活动分成十个种类。观察和记录编码。在课堂观察中,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一般每间隔3 秒钟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录下相应的编码。这些编码反映了课堂中按时间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而这些事件按时间顺序连接成一个序列,又能呈现出课堂教学的结构、模式和风格。对得到的数字进行数学处理。采用的数学处理方法包括矩阵分析或曲线分析。朱雪梅教授给大家呈现了几张弗兰德斯互动分类分析体系表格,这个体系分成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说话,一部分是学生说话。在教师说话部分,又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间接影响,一种是直接影响。教师说话对学生的间接影响又可以用四个方面来进行:意识接受感情,二是表扬或鼓励的,三是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四是提问。
二、课堂观察在行动中求发展
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名学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西方关于课堂观察的研究成果大量输入,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朱雪梅教授的《“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认为,课堂观察的基本理路一是调研教学行为问题,二是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课前确定主题,带着这个研究主题进行课例研究,按照如下的顺序进行:设计主题——教学——课堂观察——诊断——偏差行为——解释等等。
课堂观察工具分成三类,一是田野式记录表,二是专项观察表,三是效能调查表。
三、课堂观察数字平台的应用
“每次都拿着一个本,听听记记,然后开个短会,给授课教师提建议,至于教师是否听进去了,改进了没有,完全不能把握。”更重要的是,看教师的表情,朱雪梅判断有的教师并不服气。“这样的评价,真的有效率?”朱雪梅有点怀疑。“能不能把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用电脑代替传统的笔记本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朱雪梅最初的想法非常简单。周围的教师并不懂技术,也谈不上支持。朱雪梅只好将这个想法分别告诉在北京、上海IT行业工作的两个妹妹,没想到妹妹们非常支持,她们都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技术实现不了的。”这句话让朱雪梅大受鼓舞,她开始跨界行动,写互联网平台的技术需求书,设计课堂观察平台主页,设置课堂观察量表,绘制平台的每个页面……做的都是从来没做过的事情。“没有任何经验能借鉴,我们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东西。”有将近四五年的时间,朱雪梅感觉自己成了教育“极客”,不务正业地走进了IT行业。热情是可以传染的。在朱雪梅的带动下,专业技术团队开始加入,对互联网有热情的教师也参与进来。2009年,朱雪梅及其团队正式提出“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几经周折,2014年初,作为课题的支撑性评价工具,课堂观察平台正式投入实验。
四、课堂观察数字化
“课堂观察平台应该比淘宝购物更简便,更易操作。”朱雪梅戏言,“两分钟,包教包会。但我说的只是形式,重要的还是要理解。”为什么用课堂观察平台代替传统的听课记录,朱雪梅认为,这样能真实记录和保存课堂教学的多元信息,进而为课堂教学效果评测提供客观的量化证据。
与传统的听评课不同,课堂观察平台不仅包括现场观课,还特别设置了课前会议、课后会议两个步骤,前者确定观察主题,通过后台生成观察量表,后者则依据行为标准,根据可视化观察结果交互研讨,甚至评课会议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在平台的论坛上继续发表建议。每次观察,可以是一个主题,也可以是几个主题,可以同地进行,也可以跨越地域。换言之,只要联上网络,登录平台,课堂观察就可以克服传统听评课受时空限制的问题,克服传统听评课无科学论据的问题,克服传统听评课主体单一的问题,真正使课堂评估从经验走向科学。
事实也是如此,朱雪梅教授打开课堂观察平台,我们发现平台设计一目了然,使用起来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它的功能已经不仅仅是用电脑替代传统纸笔听课工具那么简单,更确切地说,它克服了传统评课缺乏标准的问题,提供了一整套课堂观察量表及教学行为标准。“以往评课只停留在关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课堂活动,而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教师明明白白知道自己的课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课堂评价有了标准。”朱雪梅教授打开她的登录界面,这样对听课老师说。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评价,什么样的评价能促使教师改善、提高教学工作?从传统的、主观的、经验式的听评课,到数字化、标准化、可测量的课堂教学观察,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元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与实践》项目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不仅仅是教师,更是教育的生态,国家的未来。互联网、大数据正在引发教育的新革命,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开展教育评价,能够使评价更科学客观,将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有利于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