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眼校长与他的老师们——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考察有感
(2018-04-08 10:32:19)分类: 教学随笔 |
“毒”眼校长与他的老师们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考察有感
杏花春雨江南,骏马秋风冀北。烟花三月下南京的第四日,我们这一群习惯了“秋风冀北”的山东“汉子们”于这杏花江南(一直无雨,有点儿小遗憾)的清晨,驱车去闻名大江南北的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听课、听讲座,参观考察学习。
上课的老师姓吴,课前出了个小插曲:当吴老师问孩子们“你们认识我吗”的时候,孩子们很整齐地回答“认识”。吴老师很惊讶,说我没有给你们上过课,你们咋认识我呢?有个男孩子很诚实地说,他们上过这堂课了。吴老师有点儿尴尬了——她这堂课大约上过多少次、多少个班级,貌似她自己也不记得了。于是召唤相关人员换班级。这次来的孩子大一些,吴老师又问同样的问题,回答:不认识,没见过。
这是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讲的是美国作家、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和他的绘本故事。课堂由他的一首很搞笑的小诗《作业机》引出来他的诗集《阁楼上的光》,然后呈现谢尔的七首诗歌《奶昔》《音乐生涯》《倒影》《拥挤的浴缸》《波浪发型》《头疼》《经常撒点胡椒面》,孩子们人手一张“诗纸”,开始读这些浅显易懂而又无比好玩的诗歌。这是吴老师课堂的第一种读法。孩子们一边读一遍笑,课堂轻松愉快。读完之后,吴老师充满激情地与孩子们交流了各自喜欢的诗歌,畅谈了喜欢的原因——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的理由,大多与“好玩”“有趣”有关系。我想,如若把一堂课比作剥蒜的话,蒜头的第一层皮已经被剥下来了。
吴老师适时地呈现了谢尔的第二本书《一只会开枪的狮子》,以插图配诗句的形式引导孩子们朗读三个片段,并进行了恰当的朗读指导。这一轮阅读,采用了男女生PK的形式检阅阅读效果。
第三本书吴老师选的是谢尔的《失落的一角》,采用的是全班一人一句的朗读接龙形式,孩子们很有兴趣地读着,有的只读了两个字,有的会读完一长串文字。文本读完后,吴老师让孩子们说说感受,这个时候,孩子们已经被文本带入情境,几个孩子说的都非常有哲理:过程胜过结果;有舍才有得;任何人都是不完美的……谢尔的这本看似简单的书,被孩子们理解的如此不简单,我想,吴老师不简单,孩子们更不简单。
吴老师向孩子们介绍的第四本书,是谢尔的《失落的一角遇到大圆满》。大约是时间关系,这本书没有做过多的介绍,而是推荐孩子们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
第四种读法是老师的朗读,有了配乐,选择的是谢尔的《爱心树》。这个时候,吴老师插入了谢尔的作者介绍,孩子们一起读,吴老师呈现课题《与谢尔大叔相遇》并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个词:轻松、快乐;简单、深刻;感动、精深。大约还是因为时间关系,孩子们听完老师朗读之后,只谈了很少的一点看法“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下课铃已经响了。
听完课后,个人感觉课堂前松后紧,如果面对的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前边那些轻松愉快的诗歌可以多用点儿时间,只要能引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就可以了,可是,这是五年级的孩子,相较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悟,是否可以把重心后移一下,前边的少讲一点,后边的多谈一些呢?比如《爱心树》这篇故事,主题是可以多角度领悟的,五年级的孩子应该有这个能力,比如树的奉献与人的贪欲、环境保护、做事情应该三思而后行,否则悔之晚矣、人性最终的回归等等,稍加引导,孩子们应该都能谈得出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是没时间了,孩子们只谈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这个很浅显的道理。真的,没时间了——正如《爱心树》中那个贪婪的孩子,最后回到被他摘了果子,砍了树枝,伐了树干,只剩下一个树墩的那棵爱心树前,说“我已经老了……”
无疑,这堂课的内核是非常难得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或者说已经成功地面对大大小小的孩子讲了无数次了——前来学习的团队太多了,只今天一天就有三个团队来听课学习,想来如果不用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个人不同的看法是:内核设置非常到位,但关键是这个“核心”应该放在课堂的那一部分?如果在台上听讲的学生是一开始就来的二年级小孩子,如此由浅入深,浅显的部分用时多一些,活泼愉快以激发兴趣,深入的部分用时少一些,点到为止以启发思考,挺不错的。但后来改成了五年级孩子,授课对象的年龄段已经增高了,老师的授课重心并没有改变,依旧是浅显的部分大量占用时间,而该深入的部分则无时间可用于谈论思考交流,虽然前半部分孩子们表现活跃,回答问题也很积极,但我们考察一堂课是否高效,是否实用,要看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参与度,还要观察问题与孩子的学段是否相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七岁的孩子穿着很漂亮,九岁的孩子穿着也很漂亮,但会略显小了,而十几岁了还穿同样一件衣服,衣服依旧很漂亮,可已经无法穿进去了,勉强穿下去的结果,不是孩子受到了局限,就是衣服会被撑破。这种情况要想调整,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无须调整教案,无非就是课堂节奏的把控,在哪一部分用时少一些或者多一些而已。(个人粗鄙看法,眼高手低,读者诸君莫受误导)。
当然,吴老师的激情、对谢尔及其作品的熟悉程度、多种朗读方法的相互结合、由浅入深的课堂结构、对孩子们及时而恰切的评价、与孩子们水乳交融的沟通交流方式、面对课堂生变的从容等等等等,都是我要努力学习和借鉴的,如果有幸能与吴老师面对面,我会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看法与其商榷,因为,她毕竟还年轻——看上去也就不到三十岁的样子,能摸索出这样一条课外阅读之路,已经相当不简单了。她还有巨大的空间成长,可以站得更高,走的更远。
吴老师,正是“毒”眼校长孙双金手下的大将之一。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他讲座的题目是《发现教师:解开学校发展的密码》。整个讲座分成四部分,分别讲了四个老师的故事:发现“富婆老师”张轶琳的故事、发现“出走老师”徐海鸥的故事、发现“下岗老师”杨书闻的故事、发现“特级教师”张齐华的故事。
孙校长说,他从2009年开始,倡导学校每一个教师动笔写文章,因为他发现,能教课的老师很多,但会思考的老师太少。他用三句话概括了一个好老师的标准:爱学生、能上课、有思想。这三个词语的梯级性不言而喻,大家一看都明白,可是,怎样让一个爱学生、能上课的老师变得有思想呢?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要想让老师们成为有思想的好老师,就必须让他们学会写作。文章是思考的结晶,没有思考何来文字?当然,这其中还有调动词语遣词造句等等功夫在里边,但是,无论怎样华美的句子词语段落,都是为思想的内核服务的,没有思考,再华美的词语句子也形同一身美丽的画皮,无骨形瘫,毫无意义。
我想,这大约正是孙校长思考的问题吧?因为他已经着手为他的老师们“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了。他说,那一年,他在班子会上表了态:读10本书,写20篇文章,如果达不成目标,该年度的绩效工资扣除。这一招太“毒”了,上行下效,书记认了4篇文章,读20本书,然后是各位副校长……
“军令状”立定之后,孙双金让把会议纪要发到学校网站上,让全体教师进行监督,并且进行了具体的“分组承包”:他是语文教师出身,所以承包语文组,书记承包数学组,副校长某某承包综合组。这是帮助老师们学会思考的第一个步骤。接下来,孙校长开始了第二个具体步骤:每月每组磨文一次。
“大年初九,我请语文组的老师们在总统府旁边的1912茶馆喝茶吃饭,每人带一篇文章过来。”语文组选择了一位叫做朱志林的老师的文章进行“磨文”,孙校长给朱老师提出了非常具体详细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朱老师的文章只提出了问题,分析了问题,但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朱老师的文章缺少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谁都知道,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很简单,而解决问题则是考验一个人是否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的节点所在,所以,孙校长一语中的,找到了朱志林老师论文的欠缺要害所在——孙校长的“毒”眼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了。
孙校长接着谈了他发现“富婆老师”张轶琳的过程。他说:“校长要善于发现老师关注的重心,这个重心是她的长处,也是她的弱点。”富婆老师张轶琳是语文组唯一一个不听校长号召、坚决不写文章的人,因为她有巨多的理由拒绝——她要关注她的儿子没有时间写文章。孙校长恰恰就从她的儿子入手,激起了她做一名优秀教师(妈妈)的欲望,将一个棘手的问题高举轻放,四两拨千斤地解决了。后来,张轶琳老师的文章不但写了,而且接连斩获大奖,成了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儿子的心目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张老师的成长,让我看到了一个好校长的细心与睿智。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孙校长的另外一员大将,“出走老师”徐海鸥。徐老师是个标准的“背包客”,业余时间全部奉献给了旅游局,足迹遍及中外十几个国家,并且言之凿凿地跟校长说“别干涉我的私人生活”。面对这样的老师,孙校长没有恼羞成怒,也没有恨之入骨,更没有弃之如敝履,而是侧面详细了解徐老师的一切,当得知徐老师喜欢拍旅行照片写旅行日记,将自己的见闻与孩子们分享并由此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的时候,孙校长终于找到了帮助徐老师成长的途径:利用徐老师的优势,开设属于她和孩子们的课程。看着照片上徐老师与世界各地孩子们一起如花朵般的笑容,我觉得她可真幸运,没有被当做“异端”雪藏,反而成就了自身,当然,更成就了孙双金校长。从徐老师的成长过程中,我看到了孙校长的耐心与胸襟。
“下岗老师”杨书闻的故事,相对于前两位老师来说,就显得让人有些悲凉了——杨书闻因为作业批改不认真而惹恼了众家长,家长们将一个月的作业批改打印成册,红笔圈出该老师的粗心马虎之处,上访孙校长,要求杨老师下岗。孙校长动员全组老师、杨老师的母亲(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一起帮助她对作业进行二次批改,结局却是一个月后又一本打印成册的“作业批改”摊在了他面前!这一次更为严重,家长们声称再不让杨老师下岗,就去南京市上访!面对吹毛求疵的家长,孙校长给出了三个解决办法,一是杨老师下岗后无别的老师代替,只能找代课老师,要是找代课老师,校长无能为力,只能家长们自己找。二是家长如若对杨老师不满意,可以将孩子转走。三是上访尽管请便,市政府就在学校旁边(我认为此处应该有巨大的掌声)。孙校长就是用这种强硬的态度,替杨书闻老师挡住了枪林弹雨,保护了一名新教师的尊严。“当老师遇到困境的时候,校长必须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当然,我的强硬也是有根据的,我事先做了调查,带头闹事的家长,正是我们学校对面一所学校的副校长,我已经找他们校长谈过了。”孙校长成竹在胸地微笑着。不过,他还是摇着头叹息了一声“同行啊,相煎何太急!”杨书闻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孙校长的担当与原则。
杨书闻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前不久我的一个学生问我的问题:老师,我考试考好了,同学们嫉妒我,不愿意跟我做朋友;考不好,他们瞧不起我,还是不愿意跟我做朋友,我该怎么办?我把这个问题发到了朋友圈中,有好多朋友帮我想了好多解决的办法,甚至有位高中老师专门写了一篇长长的公众号文章就此事进行探究。可是,有时候,人性深处的劣根,耶稣佛祖玉皇大帝穆斯林真主都无可奈何的!
最后一个故事的主角被孙校长叫做“数学王子”,他的名字叫张齐华。张老师是被孙校长从海门某学校“挖”来的。“海门那边如果放你,你及你的家人一切事情我搞定!如果海门不放你,工作由我来做,只要你想来北京东路小学,所有的事情我都会帮你解决!”正是孙校长眼光的“毒”,才成就了特级教师张齐华,福泽了北京东路小学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张齐华的成长,正是因为孙校长的慧眼独具与求贤若渴的气度。
听着孙校长拉家常一般的讲座,听着他如数家珍地讲着他和他的老师们的故事,我感觉非常幸福——能有幸听如此睿智、如此见解独到、如此肯为老师“撑腰”、如此愿意帮助老师成长、成就老师……的校长做讲座,这难道不是一种恩惠吗?感恩这次培训!
返回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北京东路这所学校成就了这些老师,还是这些老师成就了北京东路小学?是孙校长在帮助老师们,还是老师们在帮助孙校长?那些名扬四海的老师们,他们的名字,难道仅仅就是他们的父母给予他们的一个符号吗?当他们报出自己所属的北京东路小学这一名号的时候,这所学校的名字,还有它的带头人孙双金校长,难道没有一同戴上荣耀的光环?如果每一所学校都能像北京东路小学这样,一百多位教师中就有四名特级教师、二十三名市级名师、二十三名区级名师,我们的孩子该有多么丰厚的福泽啊!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学校的引路人——校长的胸襟气度和“毒”到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