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隐双山——苏州耦园(四)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无俗韵轩”东面有座半亭,亭内墙上嵌有砖雕匾联,匾额“枕波双隐”,对联: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此联为女主人严永华撰书。严永华(1836—1890)沈秉成继室,字少蓝,号不书生,出生桐乡,工诗、书、画闺房三绝,为晚清一代才女。著有《纫兰室诗钞》、《鲽砚庐诗钞》、《鲽砚庐联吟集》。联语说,耦园住着一对隐逸归田,情真意笃的好夫妻,使城边开出一方吟诗论文的净土。耦园负郭临流,闹中取静,是退隐佳处。沈秉成有“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诗句。严永华则有“小歇才辞貢歇浦,得官不到锦官城。旧家亭馆花先发,清梦池塘草自生”诗句。沈氏夫妇在耦园偕隐8年,诗歌唱和,伉俪情深。成为清代苏州城中一风韵雅事。

轩南北一空园一实墙,虚实对比。前面的门廊连接中部和东部,既便利雨日烈阳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顿,同时又成为游园的序曲,城曲诗情的发轫。这里是“樨廊”,樨在苏州话里与“妻”同音。所以又称为“妻廊”。

由樨廊北行,经藤花舫、储香馆,到城曲草堂。游廊曲折环合,连接着各个主要观景点。西面秋阴丹桂芬芳,故称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别称,因为树干断面的年轮如犀角图纹。东面相应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谓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门廊和南部听橹楼、魁星阁之间的走道,引导从不同方位、不同季节去欣赏位于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这一部分曾经是清初涉园的位置,黄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杠小桥是当时的遗存。耦园主人购得该园后,在原有的建筑废墟上精心设计,根据山水特征重新安排了亭台楼阁,退居四周,尽量控制体量,与原有风格浑然一体,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西侧樨廊拐角处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因苏州是座水城,大凡园林均建有旱船。藤花舫其实是座西面东而立的小轩,全部建在陆地,屋呈舫形,故名。藤花舫南面植有紫藤,花木扶疏,藤萝蔓挂,并可见假山秀峰。坐在室内外望,有舫行于山溪之感。

山阴廊侧,小巧玲珑,不失为初春紫藤入画、盛夏藤阴下午后小憩的绝妙场所,同时主人引庄子“不系之舟”的遐想,“无所求,饱食而遨游”,闲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室内挂有一幅《紫藤金鱼图》,题款:紫藤飘香俭偶来。

沿着北墙的就是走马楼的东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头。储香馆边有一条通道,从这里出去就是游船码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园子南北都有驳岸码头是耦园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园林少有的。

“藤花舫”北侧有幢小楼名“储香馆”。该馆前临庭院,院中遍植丛桂,每至中秋桂花飘香,满室芬芳,故名。馆后有天井,植有山茶、南天竺,环境十分优雅。储香馆原为沈家子孙读书处,在桂香之中读书,隐含勉励子孙勤奋学业,争取蟾宫折桂。

因为是小孩读书的地方,为勉励他们勤奋苦读获取功名,“蟾宫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飘香举行乡试的来由,命名为“储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脱颖而出。


前一篇:偕隐双山——苏州耦园(三)
后一篇:偕隐双山——苏州耦园(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