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隐双山——苏州耦园(五)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城曲草堂、安乐国、还砚斋,楼上的补读旧书楼、双照楼为宴客、休憩、读书、诗画的主要场所。
“储香馆”东面是三间二层楼阁“双照楼”,取意:日月双照、日月同辉的意思。楼上为绣楼、闺房,楼下是城曲草堂,是主人当年与好友看书读画的休闲场所。
草堂名取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诉说园主夫妇如牛郎织女得三生缘相聚人间,园门前河埠头上的依依杨柳柔情似水,柳絮绮丽如梦常在,园主对生活的知足略见一斑了,于是更毅然决然放弃名利场,钻进温柔乡。“安乐国”,天上人间只在今朝矣。堂上挂有一副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出句说,卧在山石上静听水波之声,衣衫上洒满松树的光影;对句说,开门看雨,听到蕉叶上“嘀答,嘀答”的雨声,清脆悦耳。全联描述隐居生活的散淡与自在。
走进底层大厅,堂上挂着“城曲草堂”匾额,由清代书法大家梁同书题书。梁同书的书法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合称“清四家”。城曲草堂是东园的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楼厅,楼下正中三间是旧日园主宴饮宾客之处。
这里保存了很多乾嘉书画名家的真迹。翁方纲、刘墉,粱同书、王文治书法四大家与园主家渊源很深,交情不浅。
“城曲草堂”与“还砚斋”之间有间小屋,名“安乐国”。题额取意于宋代理学家邵雍所居的“安乐窝”。表达园主淡薄名利,隐退山林之志。
安乐国的地板和补读旧书楼的楼板都是素面朝天没上油漆,原因在于木板都为杉木所制,有吸潮湿的作用,上漆后吸湿作用就被破坏了,所以保留原样,反而古意盎然。


东侧楼下尽头的“还砚斋”清净澹泊,“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乾嘉时期书法四大家之一的刘墉的题联真是恰到好处。

耦园有两处书房名“还砚斋”,此为东斋,西为小斋,原有俞樾篆书题匾,并有款识:“东甫先生(名炳震)为吾郡老辈,生平致力于经学、史学、小学,实为乾嘉学派导其先河,莫年所用一砚,久已失之,今为其元孙仲而访所得,因以名斋。”后壁挂有一幅《松荫读易图》,画的是一位长者在松下依石而坐,认真研读《易经》。

在这里可以见到不少瓷画座屏和挂屏,色泽清晰艳丽,不同于常见的大理石挂屏,因为江南气候潮湿,保存纸质轴画不易,其实人物山水为题材的制瓷业十分发达和流行,镶上红木或者银杏木的镜框,成为新的室内墙面装修的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