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隐双山——苏州耦园(三)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最后一进为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静而绿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兰等树,扣“金玉满堂”之意。而门楼是清代旧物,可惜在文革中遭毁,依稀可辨的砖刻细腻精雅,场景一派清新自然。
“诗酒联欢”的主题表现很具体,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处是诗书礼仪的规范教训,显示了主人对现实生活的热情,和夫妻相随、远离尘俗、幸福的家庭生活。
整个楼厅的建筑为二层,呈凹型。两边分别和东西侧楼相通,往东可达东花园的补读旧书楼以及最东端的双照楼,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楼便是西花园的藏书楼,曲折凹型。整体连贯一气,俗称“走马楼”。砖刻门楼、风火墙、走马楼都是徽派建筑特有的。主人原为安徽巡抚,自然受其影响,同时徽商自明中叶势力遍及全国各地,徽派文化成为一时的风尚。
前楼底层设有“耦园书场”,放着桌椅条凳,台上置两把靠椅,一张小桌。听客席上放着点歌本,内容很丰富。游苏州园林,听苏州评弹,是一大乐事。
评弹表演,俞调、沈调,吴侬软语,字字珠玑,歌喉宛转,珠落玉盘。
这里的走马楼依据住宅东西分配的特点,不像经常所见的四方型围廊,而是在北墙处曲折有序、错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长达四十米,把东西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了耦园一大特色。
走马楼天井连廊墙上镶有碑刻,是唐寅行书《石田先生寻咏落花十篇》,书风豪放,笔力遒劲。
徜徉在天井中,高高的粉墙隔断的不光是喧嚣。
东循廊前往东花园小天井内。这里是中厅与东花园之间的过渡空间,由中轴线到东花园的审美视角在渐次敞开,身后的院墙壁立,而向东的樨廊,且割且联,山体若隐若现,社会生活在墙之后,个体生命体悟就在眼前;空间由实而虚,渐入佳境。
这里又有一小体量的“无俗韵轩”分割空间为二,南面现辟为盆景园,北部几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浓郁墨绿的桂花丛中,尽显妩媚之姿。
这个小天井不同于住宅区的石板地,而是一处小景致。院中三座太湖石峰,分别是“浮玉”、“白业”、“古月”,一株百年古松,数株桂树,就有了些许诗情画意。
中有一布满纤细的浮雕的鼓墩石,原为主人放置兰花的花座。四时不同,兰桂馨香飘然人室,催发主人雅兴,细听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乐乎!
庭院的对面是沈氏书房。厅堂之前置有台阶,这种用太湖石砌类似云朵的台阶称为“平步青云石”。在登堂入室之前先“平步青云”,连走三阶也暗含“连升三级”的意思。
无俗韵轩内南望,三扇冰裂纹的窗户在黯淡的室内织起了一张思想的网,宜静定,宜小聚,宜清乐,宜雅谈,而作壁上观,推窗即成三幅绿意盎然的诗画作品,特别是月正中天,光辉落在树梢时,此情此景,饶有禅机。堂上现置一条几,一靠椅。条几上放有笔架、砚台、纸簿等书写工具。轩内原挂有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书写的对联:“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现为启功先生补书。此联是何绍基集南唐诗人伍乔《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诗句。意思说,酒熟月圆之时,在此饮酒赏月,凭栏水平如镜,池周花木,天空云月,尽收池中。清风徐来,微波涟漪,是何等的舒心惬意!
匾额清丽秀雅,是中国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手题。题额取自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诗句。意思说,从小是没有适应世俗的气韵风度。园主沈秉成去官归里,寄情山水,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感。
在东侧外墙镶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双鱼、蝙蝠图案,四方的窗内中置梅花图形,铺满万字装饰变体,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图形象征相濡以沫、高洁、幸福的爱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