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苏州环秀山庄(二)

标签:
杂谈旅游游记 |
分类: 原创游记 |

边楼是一组由不同的单体建筑合成的,从整体看是一组以两层楼的格局为基础的建筑,但是其间又结合进了楼、阁、廊、轩等建筑形式,有云墙、漏窗、花窗等作为辅衬,粉墙黛瓦、青砖朱漆,毫无造作,给人一种极为舒适的感觉。


苏州园林建筑,碑廊为必备之一。廊内作品一般都会选取名人的书帖、小品画、扇面等,再雕刻于砖上嵌在墙内。环秀山庄内短短的边楼走廊墙上,便有包括明代文征明的行书《赤壁赋》在内的不少珍品。



假山上的黑松当年造成了一大危机。1999年有员工发现黑松底部的石峰出现裂缝,由一条逐渐增加到五条,累计长度20米,呈垂直向,缝宽0.5至4厘米不等。因此目前假山区域一般是禁止游人攀爬的,以确保人身安全。但游“环秀”而不入假山,有似桂不泛舟漓江、京不登万里长城,十分美景只能略其一二。

“涵云阁”。走进阁内,明窗两边挂有一副对联“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园林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该联由清代汪开祉题,当代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书写。



问泉亭依山傍水,临风幽静。亭上有副柱联“小亭结竹流青眼;卧榻清风满白头”。这本是唐伯虎的题画竹联,借用在此。

问泉亭筑于两山之间的池水中,“飞雪”泉水从西北面假山高处直泄而下,流入涧谷、山岭,此亭正当水流处,而且亭与泉相对,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人与水、人与山的关系,故名。问泉亭通过回廊与边楼连接,亭外便是飞雪泉,为山庄内风景最好的一处。

“问泉亭”一个“问”字,把“亭”与“泉”点活了。似乎它们正在问答谈心,令人遐思。

正面山形颇似苏州西郊的狮子山,主峰突起于前,次山相衬在后,雄奇峻峭,相互呼应。主山以东北方的平冈短阜作起势,呈连绵不断之状,使主山不仅有高耸感,又有奔腾跃动之势。至西南角,山形成崖峦,动势延续向外斜出,面临水池。



秋山临池石壁上刻有“飞雪”两个字,曾是苏州园林中的一处名泉。环秀山庄在明代曾一度归官员申时行所有,清朝乾隆年间刑部员外郎蒋楫购得重修,掘地得泉,以苏东坡试院煎茶诗中“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的意思提名为“飞雪泉”。现今,飞雪泉年久淤塞,仅存遗址,后人巧用其地作为大假山山涧的源头。


转向左边,溪边有座画舫式样的二层小楼,名“补秋舫”。走进室内探望窗外,犹如坐着画舫徐徐穿行于山壑林间,别有一番情趣。赏玩秋色是文人雅士之乐事,然而秋色易逝。造园大师将小楼的四面设计成窗,让澄澈的溪水、黄红青绿的树木、参差的峰石收入室内,园主在赏玩之际,不知不觉延长了秋色。


补秋舫为主人昔日的书斋所在。

画舫东、西二门上砖额分别是“凝青”、“摇碧”,看了不觉满目色彩,生机盎然。这大概就是“补秋”的内涵。

其花窗是园中诸建筑中最为精美的。

“半潭秋水一房山”在补秋舫之东,位于主假山余脉的平岗上,是一座单檐攒尖顶四角亭。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与问泉亭东西相对,一枕山,一浮水,相映成趣。是观赏后部假山的最佳地点。


“半潭秋水一山房”的东北角为竹林古树,南部即为主山。主山前半部份全为湖石堆叠,外观石崖绝壁,内部为中空石洞。后半部分土坡起势,至峡谷处以湖石做峭壁临水。主山中有两条幽谷,一条峡谷自南向北,一条水涧西北至东南,两股交汇于山中央,将主山分为三区域。

前一篇:鬼斧神工——苏州环秀山庄(一)
后一篇:鬼斧神工——苏州环秀山庄(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