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斧神工——苏州环秀山庄(三)完

标签:
旅游游记杂谈 |
分类: 原创游记 |
长廊一折东至“问泉亭”,二折至“补秋舫”,廊又从“补秋舫”接至假山北麓的“半潭秋水一山房”为止,一廊贯通。
园的东侧围以高墙,石壁缘墙如云,与外界隔断,好比一个画框,高墙上端开有漏窗。
“补秋舫”的北墙上,有一对宝瓶腰门。
穿过“补秋舫”后的宝瓶门,登石级可爬上“飞雪泉”假山。
于“飞雪泉”假山上俯瞰园中景致。问泉亭四面通风,有长廊相连,脚下是潺潺流水,四周遍栽绿植,前面的假山沟壑纵横,背后的假山高山流水,假山半入亭中。
因山庄本来园内面积不大,园外无景色可借,故造景颇难。但因布局设计巧妙得宜,湖山、池水、树木、建筑,得以融为一体;一山一湾,更是独出心裁,另辟蹊径,两者配合,佳景层出不穷。
问泉亭四面通风,有长廊相连,脚下是潺潺流水,四周遍栽绿植,前面的假山沟壑纵横,背后的假山高山流水,假山半入亭中。假山上有一口常年不歇的清泉,细细的水流连绵不绝,滴落在假山上和水池中。
小巧而雅致的园林,代表着苏州人的审美情趣,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建筑智慧,几块湖石,几座亭台,仿佛世间万象尽在其中。
戈裕良叠的假山逼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用条石撑顶,而全部采用湖石以“钩带”之术,这样既牢固永恒,又与真山浑然一体而可乱真。戈裕良自小学画,后以造园叠山为业,独创“钩带”“斧劈”叠石之法。
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继承了清代著名山水画家石涛的“笔意”,所叠假山既有远山之姿,又有山势肌理。运用“大斧劈法”,简练遒劲、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峭壁、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极富变化。
池东为主山,池北为次山,池水绕于两山间,在一畴平川之内,气势连绵,浑成一片。主山中有幽谷,荫山全用叠石构成,外形峭壁峰峦,内构为洞。后山临池水部分为湖石石壁,与前山之间留有仅一米左右的距离内,构成洞谷,谷高5米左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山上植花木,春开牡丹,夏有紫薇,秋有菊,冬有柏,使山石景观生机盎然。
不出城郭就可以在别致的园林中观赏大自然千变万化的景象,身处闹市,取一片小小的宁静之地,环秀山庄就可以满足这种想象。
回到门厅后的四合院中,有一种苍翠舒爽的感觉。院子三面都是围廊,居中的空间之中是两棵大树,东为玉兰西为桂花,寓意金玉满堂。
离开“环秀山庄”,顺着门厅前的走廊向西,即可进入“苏州刺绣研究所”大院内。小天井内,太湖石峰,玲珑剔透。
苏州刺绣研究所位于园内,成立于1957年,前身是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研究组刺绣生产小组。苏绣艺术与园林艺术交相辉映,使之成为苏州文化古城的城市名片,更因凝聚了苏绣艺术的核心与精华,成为当代苏绣艺苑中的领军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龙头地位。
长长的回廊将楼与楼之间贯通。
这里建筑典雅、树木葱郁、环境幽静,刺绣艺术和园林艺术交相辉映,是中外来宾参观、游览的理想场所。
前楼为苏州中国刺绣艺术馆。苏州刺绣研究所在各个时期创作成功了一批批的苏绣精品,这些作品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工艺精湛,用色鲜而不俗,淡而不薄,用线细若游丝,于细微处见功夫,使苏绣提高到新的阶段。
后楼为商店,专门出售刺绣类商品。
前后楼的主体建筑结构为单檐二层,两楼的东西侧各有边楼连接,建筑布局呈回字形。内设天井。
东边侧楼旁建有曲廊,方便于前后楼底楼之间的连通,又在线条方正的回字形格局中缀入一丝曲线,丰富了建筑的格局的美观。
廊边墙下的空间内亦设置了一座太湖石垒砌的假山,体量虽不大,但造型优美,洞穴蹬道等一应俱全。
回到前楼前面的庭院中,但见亭台楼阁一应俱全,古木苍翠,绿意盎然,景色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