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感恩节前
感恩节就要到了,每年到这个时候,弥漫在我们周围的似乎是一种比平日更为浓烈的商业气息,各商家都以极其耀眼的形式突显“感恩”二字,将之当作了揽客的招牌,大作降价的广告,借此大赚一把,虽说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却使这个洋节在我们这个人情渐薄的国度里陡增了不少的铜臭气,而减损了它在生活中所原本具有的人文意义。
这些年,中国人过洋节的趋势越来越汹涌了,几乎西方社会大大小小所有的节日都被那些精明的国人巧妙地利用来变为了一个绝佳的赚钱机会,所以就节日本身而言,它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似乎并不具备任何实在的人文意义。说是过洋节,毋庸直接说是引发消费狂潮的又一扇闸门,它能拉动内需,激活市场,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看,中国人过洋节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是,人活着,总不能整天只想着穿衣吃饭的事情,总要有点精神需求。在享受着洋节带来的轻松热闹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注思考一下洋节带来的西方文明中有意义有启示的精神内蕴。就我所知,圣诞节期间,西方人此时购物消费是为了节省金钱,而且专买必需的日用品,而非奢侈的狂买疯卖,他们还自掏腰包专买一些打折的生活用品送到某些慈善机构,以帮助那些无家可归者,使他们也能共享到节日的快乐。休假期间,人们不是聚众大吃海喝,而是到教堂里聆听牧师讲道,从《圣经》的教诲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曾经的心灵上的欠缺也在一片庄严肃穆中得到了弥补。这种灵修使得节日充满了一种特有的精神丰厚感,它让那些平日忙碌无暇梳理心绪的人们能寻找回昨日的缺失、获得明天的启迪。正是在这样集体内省的宗教习俗下,节日过得热烈但不疯狂,享受却不奢靡,真正体现了节日是人类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的特质。
再回头看看我们过洋节时的表现,很多人的疯狂消费令人咋舌,即使已经入不敷出,也要在同伴面前显摆充阔,似乎不够奢靡挥霍,就不能体现他过洋节的时尚前卫。物质上的穷奢极欲必然体现一个人精神上的极度匮乏,当年轻人频繁出入高级饭店时,恐怕没有哪个会想到在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的父母;当富有者在收银台把刷卡当成他显阔露富的标志时,他更不会想到那些身处饥寒、卧病呻吟的弱者。洋节此时就变成了单纯竞逐物质享乐的精神空白日、灾难日,让已经沦丧的情感道德再一次跌落到一个新的低点。本来是体现西方宗教文化的节日在我们这个倡导无神论的国度里被扭曲得一塌糊涂,甚至是悖其道而行之,不知这是洋节自身的悲哀,还是某些国人自现其丑的可怜?!
不管是不是信仰上帝,在感恩节来临之前,在旧的一年即将离去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清点一下自己的情感行囊,细数一下究竟得到多少,付出几何——
因为良心在逼视着我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