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校园(2)·岭南大学上海分校旧址(上海交大附中)

标签:
上海历史校园上海交大附中岭南大学上海分校 |
分类: 走遍上海 |
岭南大学原为美国教会创办的广州格致书院,最早成立于1888年,1918年改称岭南大学。1952年,岭南大学与广州地区其他高校合并,组成中山大学。岭南早期,一直由美国牧师把控校务。1927年1月起,校务开始由中国人执掌,钟荣光担任校长。在钟荣光的倡导下,1928年2月,由爱国华侨、实业家出资,在上海成立了岭南分校,后选址在高境庙(今交大附中校园)。解放后,岭南分校因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由政府接管,先是在高境庙原址办起了幼儿师范学校,后来又办了工农速中,交大附中最后在此基础上创办。从历史渊源来说,交大附中的校史可追溯到1928年!
2008年至2010年曾在交大附中对面的殷高路49弄居住三年,去过几次交大附中校园,留下美好的记忆。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是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交通大学双重领导的市重点寄宿制高级中学。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4年的上海市第一工农速成中学,1958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预科,1962年改为上海工学院预科(附中),1963年改为交通中学,1964年定为现名,2005年2月,学校被正式命名为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http://s6/mw690/0017qv0Nzy7er00eYx745&690
http://s2/bmiddle/0017qv0Nzy7er00lmP7d1&690
http://s11/mw690/0017qv0Nzy7er080H0u0a&690
教学楼内部
http://s2/bmiddle/0017qv0Nzy7er00lmP7d1&690
http://s11/mw690/0017qv0Nzy7er080H0u0a&690
教学楼内部
交大附中学生宿舍主要有三幢:东院、西院和南院。这三幢红墙灰瓦的楼,原来都是岭南分校校舍:东、西院为学生和教师宿舍,南院是教学楼和办公楼。南院这幢建筑赫赫有名,北侧的台阶上,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曾来这里指挥过抗日救亡大合唱。1996年,校园里的南院和东、西院等建筑悉数被拆,“岭南”印记不复存在,令人惋惜。
http://s15/mw690/0017qv0Nzy7er220pvEae&690
http://s2/mw690/0017qv0Nzy7er228ncJd1&690
http://s8/mw690/0017qv0Nzy7er22fMdF37&690
http://s7/mw690/0017qv0Nzy7er21Umuq86&690
http://s2/mw690/0017qv0Nzy7er228ncJd1&690
http://s8/mw690/0017qv0Nzy7er22fMdF37&690
http://s7/mw690/0017qv0Nzy7er21Umuq86&690
校园
http://s16/mw690/0017qv0Nzy7er2Jqxd52f&690
http://s16/bmiddle/0017qv0Nzy7er2JkhIzbf&690
http://s14/mw690/0017qv0Nzy7er2IRvHv9d&690
http://s11/mw690/0017qv0Nzy7er2J0njk5a&690
http://s7/mw690/0017qv0Nzy7er2Je7nUc6&690
仰晖园
校名:
学校校名延续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名。“交通”之名取自于《易经·泰卦》,其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这也正是上海交通大学之所以命名为“交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今人多将其误解为道路交通之“交通”,实属讹误。
岭南上海分校历史:
岭南大学,中国最早的大学之一,成立距今约有129年。它的前身是1888年教会创办的广州格致书院,1918年改称岭南大学。1952年,岭南大学与广州地区其他高校合并,组成中山大学。岭南早期,一直由美国牧师把控校务。1927年1月起,校务开始由中国人执掌,钟荣光担任校长。
钟荣光与孙中山是同乡和至交,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担任校长不久,钟荣光即赴上海,拟建岭南大学上海分校,按他的设想,在分校设立中、小学部,可为大学培养“预备人才”。他联络在沪粤籍名人组成董事会,积极筹措办学资金。董事会成员均为南洋华侨和富商巨贾,其中包括永安公司经理郭琳爽、新新公司经理马文甲、大新公司经理蔡慧民和广东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张荣溥等人。
1928年1月26日(正月初四),在香港岭南分校校长陈汝锐率领下,岭南大学员工一行十余人乘船抵达上海。几天后,他们即在杨树浦的荆州路405号选定校址。2月15日,岭南大学上海分校(后又称“私立上海岭南中小学校”,以下简称“岭南分校”)正式成立,首任校长由从香港赶来的司徒卫担任。
荆州路校舍占地7亩,原是停办的日本女青年会体育学校,宿舍、课堂、运动场和食堂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初建时,仅有小学部,师生人数合计为30余人,教学场地还算宽裕。然而一年以后,由于增设了中学部,学生人数超过百人。据1929年第1期《私立岭南大学学报》估计,“……限于堂舍之不多,至多亦不能超出一百二十人之数。或一年后,相机拓地扩充,方能增收学生。”于是,校董事会决定另觅新址,购地置校。
1934年春,校董事会成员多方奔走,在高境庙购置荒地70亩。1935年初,高境庙新校舍落成。2月9日,司徒卫校长在《申报》刊布广告:“本校……今于二月八日迁至江湾高境庙新址。”正式宣布告别荆州路校舍——值得附记一笔的是,岭南分校迁出后,荆州路405号被电通影业公司借用,并在此搭景拍摄了著名左翼电影《风云儿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电影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壮烈激昂,传唱千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35年暑假以后,岭南分校在高境庙校园举行新学期开学典礼。开学当天,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时任上海市市长吴铁城以及校董嘉宾纷纷光临,司徒卫校长陪同他们参观了新校园。这个比荆州路405号大十倍的校园,就是今天交大附中校园的雏形。三座红墙灰瓦的楼宇宏伟气派:南院为教学和办公楼,东院、西院为男女生宿舍;另有室内篮球房、高五层楼的水塔以及食堂、厨房、传达室等建筑,总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
1936年的一天,岭南分校迎来了岭南校友冼星海。冼星海1927年刚到上海时还默默无闻,租住在狭小的亭子间,穷困潦倒。为谋生计,他在马路电线杆上贴出小广告:“教授音乐……”这张广告被戏剧大师田汉发现了,他让三弟找到了蜗居的冼星海,即以一首短歌让冼星海谱曲,冼星海一挥而就。从此,冼星海进入田汉主持的南国社。抗战爆发前,冼星海已是小有名气的作曲家,正在上海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那天,在南院北首的台阶上,冼星海指挥学生合唱了救亡歌曲,受到师生、家长热烈欢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到来,是高境庙校园的精彩亮点。
岭南分校走进了新时代,开始吸收附近工农子弟入学,学生人数大增。1952年,因办学经费困难,岭南分校被上海市教育局接办,组建了上海幼儿师范学校。1963年,幼儿师范迁出,交大附中迁入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