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老校园(3)·徐汇公学旧址(上海市徐汇中学)

(2017-11-05 11:38:18)
标签:

上海

文化

校园

徐汇中学

分类: 走遍上海
徐汇中学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历史,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是中国最早按西洋办学模式设立的学校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http://s3/mw690/0017qv0Nzy7exqGrTLI32&690
上海市徐汇中学地处徐家汇中心地段,是地处繁华喧嚣的徐家汇商业中心的一所古老而宁静的校园,是“徐家汇源”4A文化景区第一站,现占地38.6亩,建筑面积24882平方米。

http://s16/mw690/0017qv0Nzy7exqApFtt3f&690
徐汇公学,1850年由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创办,初名圣依纳爵公学,吸收中国贫家子弟入学。民国以后,按中国新学制分为中学和小学,1930年增设高中部。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并取消分院制。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现校址为虹桥路68号。

徐汇公学的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1914年5月,上海镇守使郑成君至汇学参观时,陪同的上海县知事洪泊言的演讲:“今日观徐汇公学不胜钦佩。可称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年代既久,办理又发达。德育、智育、体育三者无一不竭力研究。更有三种特色,为他学堂所不及者。一、不谈政治;二、尊重人格;三、学科完备。故曰为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也。”徐汇公学的创立在上海近代教育史上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http://s2/mw690/0017qv0Nzy7exuyQpk541&690
徐汇公学因奉耶稣会祖圣依纳爵为主保,故亦称圣依纳爵公学。这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学校的内部组织及其管理方法,除具有耶稣会学校的风格外,还带有浓厚的法意两国教育制度的色彩,与当时一般的国内学校不同。汇学使用耶稣会公学章程,为寄宿制男子学校。办学之初大体分为两部分,基础部分是私塾和客馆的综合,优秀学生才习西学课程。

http://s8/mw690/0017qv0Nzy7eC97GpfNb7&690
徐汇公学素以办学严谨,纪律严格著称。学生只有星期天才能回去与家人团聚,当天傍晚五时必须返校,平时无特殊情况不能出校门。学校有些制度几近军事化,从自修室到教室,到饭厅操场都是排队前进寂静无声,吃饭也是静悄悄的,并规定先吃素,后吃荤。宿舍一直到临睡前5分钟才开门。

http://s7/bmiddle/0017qv0Nzy7eC9pGz4i36&690
一百五十多年来徐汇中学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校友遍及世界各地。代表人物有著名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地质学泰斗翁文灏院士、“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原卫生部长陈敏章、主教张家树金鲁贤、中科院副院长严义埙、世界著名原子物理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周知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兴铭、中国工程院院士魏敦山、翻译家傅雷、戏剧家洪深、现代作家叶辛等。
第一任校长晃德莅司铎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汉学家,“整饬学务,卓著动劳,至是人咸叹公之镇静毅力不可及也。”马相伯、马建忠、李问渔均出其门下。汇学以教授外国语闻名,其教员多为天主教耶稣会神父。


崇思楼,上海市优秀保护建筑,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
崇思楼是1915年始酝酿新建的校舍。当时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第斯尼(中文姓为叶氏)设计草图并任督工,1917年1月8日安置第一块基石,清朝上海县知事沈宝昌出席奠基礼。1918年6月20日落成,沪上名流云集落成仪式,淞沪护军使卢永祥将军出席典礼,时称“新校舍”。1992年原任校长汪劲松将其重新命名为“崇思楼”。

http://s2/mw690/0017qv0Nzy7exuhR4qZ81&690
http://s12/bmiddle/0017qv0Nzy7exulIyH96b&690
http://s13/mw690/0017qv0Nzy7exuvFIAIbc&690
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共四层。外墙由水磨红砖与人工凿毛的花岗岩为主材构筑而成。以小礼堂正门为轴线,两侧则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柱子,成为主要的艺术风格体现。东西两侧的入口廊柱也为科林斯柱式。

http://s5/mw690/0017qv0Nzy7exudj3j664&690
古希腊的柱式由多立克式、爱奥尼式,进而演变为科林斯式,据说其创作灵感源于设计师将一只花篮搬至柱头的美好愿望。据西方艺术史家李格尔在《风格问题》一书中考证,科林斯式柱头的装饰纹样为“莨苕叶纹样”,是由古埃及象征太阳的莲花纹、棕榈叶纹样变化而来的。柱头上的莨苕叶纹被作为花下的杯状环托,而花则由棕榈叶纹构成。由于莨苕叶纹具有很强的“适合纹样”的特点,也就为建筑师处理整幢楼的建筑雕饰提供了统一基调,他把小礼堂正门的圆拱形砖雕门饰、圆弧形窗楣纹样装饰,通过“填充适合”、“连贯呼应”等艺术手法,使莨苕叶纹的线条变为生命化的有机组合,产生的艺术效果使人愉悦地联想到鲜花、绿叶、阳光、波浪。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希腊当代诗人埃利蒂斯热情吟诵的“畅饮科林斯的太阳,细察大理石的纹理”、“越过海洋和葡萄园”,古希腊的经典艺术在中国徐家汇熠熠生辉。

清光绪四年(1878年),建西校舍二层(已于1991年改建为重德楼),上层为教员宿舍,下层为教室。

http://s5/mw690/0017qv0Nzy7exu7tDak24&690
道光二十九年 (1849年),江南地区洪水泛滥,来徐家汇的难童很多,徐家汇本地居民无力食养,便将难童送至徐家汇天主教堂,请求徐家汇司铎设法收容并施教育。教士们见他们俊秀可教,时任徐家汇耶稣会院长的晁德莅慨然允诺,即拨茅屋数间,以充教室。1850生徒增至31人,且均优秀可教,故一改临时收容为有组织的教导,成立学校,取名徐汇公学,由此形成了徐汇公学的雏形。
清光绪四年(1878年),因时局稳定,学生激增,旧校舍不敷应用,决定建三层大厦一所,后加高一层,即今之老校舍(已于1991年改建为尚学楼)。接着,又建西校舍二层(已于1991年改建为重德楼),上层为教员宿舍,下层为教室。
1905年,学校为提倡体育,又新辟运动场,即今之大操场。
1904年2月,学校因教外学生急增,故设上、中、下三院,实行分院管理。上院、下院授内生,中院课教外生。上院生有宗教活动,修养身心;教外生亦组织讲学会,后改“规勉社”。
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徐汇中学。1949年上海解放后,实行学校教育和宗教分离的政策,并取消分院制。1953年6月改为市立,并开始招收女生。现校址为虹桥路68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