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耳》:苏有朋的疼痛青春与众不同

(2015-05-06 09:25:27)
标签:

杂谈

​《左耳》:苏有朋的疼痛青春与众不同 

不跟风,做自己想做的,苏有朋用《左耳》证明了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属于青春另一面的疼痛,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诠释出来味道的,苏有朋用有痛点没尿点的节奏让这场青春的记忆成为了最有艺术味道的尝试。就像影片里的一句台词:成功,就收获了爱情,失败,就当是青春的经历。

作为最美好的青春回忆,《左耳》从小说到电影,都应该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就像宣传时大家一起穿校服回味青春一样,全都勾起了观众对于那些又浪漫又有痛点小说的回忆,那些让人心碎的经典语句,那些让人回味无穷的深刻记忆,那些虚无缥缈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那些因为左耳听得到听不到的亲密话语。每一个场景都可以让人反复回味,只是,这样的青春和大多数的小美好不同,因为有痛,所以更加让人心疼和珍惜。而在这样一个本来就让人充满幻想和对于这种痛点被理想化了的意境重新搬到大荧幕上,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如何把这样的青春用心的表白给观众,怎么才能让自己诠释的青春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在80后、90后两代人的鲜活记忆里,这的确是一个很难表达的问题。而苏有朋用轻松阳光化解了一层又一层残酷的现实,并且用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方式呈现出更艺术化的氛围,娓娓道来,细腻丰富。

影片有校园,但校园并不是那么刻意呆板,穿校服的场景并不多见,所以那种纯纯的校园情怀不再骄躁不安,反而是和社会有更多的融合性,这样的青春没有被封闭,而是更开放了起来。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才让人觉得每个人都不是青春的婊子,而是青春的主人,所以即使在酒绿灯红的霓虹灯下,才照样保留着那样一片处女地。导演用了很多看似刻意偶遇的场景,但又是特别有安排有预料的找寻,这种小心思是故事中女主角最善用的方式,也是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递进式叙述的最立体告白。每一次的偶遇,每一场的表达,每一刻的凝固,都极具文艺范。而比方说不同老师的出现,仿佛又特别有台湾故事片的那种气质在里面,这也许正是苏有朋所特有的青春,他的回忆应该更丰富一些,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所理解出来的东西,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则让这种比较残酷的青春,既有另类感,也有时代感,是回忆,更是对现实最好的折射。

原谅与救赎,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东西,尤其很多人把堕胎当儿戏的时候,尤其是很多人把不能原谅当座右铭的时候,《左耳》的出现则颠覆了这种所谓的我的青春我做主放荡和不羁,而是更深刻的带给处于青春期的观众另一种表达。不懂的原谅的青春是不完整的,而学会救赎才能更容易得到自己的幸福。苏有朋的疼痛青春与众不同,阵痛过后,给人带来的是更多的正能量,挖掘出青春最为闪亮的瞬间,让风雨之后都能看到更美的彩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