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善事业的I Do效应

(2009-06-19 11:34:26)
标签:

抚摸三下

杂谈

分类: 抚摸三下之心情日志

    “李厚霖捐钱给孩子并不让我感动,让我感动的是他上山后,直接就去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孩子们也很喜欢他。我们真的很不欢迎那些来作秀的人,孩子们需要的是平等的爱。我从不会随便去称赞或者肯定一个人,从不。更何况他是一个商人。可是在遇见了李厚霖先生之后,我真的改观了。没有任何一个商人,会把慈善事业,当成一份事业去做。没有任何一个商人,在做慈善的时候,会如此地投入和真诚。没有任何一个商人,站在孩子中间,笑容会如此干净而真诚。而这些孩子,也终于可以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节了。李厚霖和他的同事们,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一起高声歌唱,一起纵情舞蹈,笑声把古路村小学小小的校园塞得满满的。谢谢他们给了我们一个如此难忘的儿童节。” 杨菲说。

 
一起快乐做游戏的李厚霖和孩子们

慈善事业的I <wbr>Do效应


    包韬唐说:“希望人们在捐助孩子的时候,要以最好的方式来给予。说说上次那批重庆的吧。是的,谁都不会否认,他们带了许多的物质,带着他们自以为的慈善。可是,他们有考虑过村民和孩子们的感受吗。他们的慈善在村民和孩子眼里,或许不能说虚伪吧,但真的很叫人不舒服。那是种高高在上的垂悯的感觉。村民或许不会象我这么清楚的表达,但他们用一句话就让我明白了所有:包老师,这次来的人啊不是那个意思,不像朋友。”
    杨菲和包韬唐就是那所天边小学的志愿者老师。随着媒体陆续的报道,悬崖边的四川永利县彝族乡古路村小学陆续接到了一些慈善救助。同样的慈善救助,为什么两位老师却发出了完全不同的声音呢?为什么同样是慈善,结果却如此不同呢?
    李厚霖是今年的六月一日和他创立的中华慈善总会I Do儿童基金组的同事一起,到古路村小学陪孩子们度过生命中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之前,这里的孩子从来没有过过儿童节)。而在上山前一天, I Do儿童基金启动了天边小学助学计划:由基金提供费用,古路村小学的22名5年级的学生,在今年9月份新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下山读书,直到初中毕业。两位志愿者老师是因为李厚霖的救助彻底改变了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辍学的命运,还是因为他作为恒信钻石机构的董事长冒险爬五个小时悬崖,只为了陪孩子们过六一而对其做出了如此高的评价呢?包老师提到,希望人们在捐助孩子的时候,要以最好的方式来给予。那么,怎样才是最好的方式?

 

游戏:吹蜡烛

慈善事业的I <wbr>Do效应


    “重庆那批人来的时候,我只清楚记得这么一个镜头:我在水管处洗菜,一个学生过来悄悄地说,包老师,你看他们在桌子上烧锅,会不会把我们课桌烧坏呀。我抬头,她脸上的担忧让我心里猛地一痛。还有,广安的那批一上山就在隔壁教室大吃大喝,三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在专心上课而五年级的教室里觥筹交错吆喝不断。唯一与孩子的交流就是拉着他们对着镜头一顿喀嚓喀嚓,然后就彻底没下文了。而有批成都乐山的游客第二天早上走时留下满满一地的垃圾,移动了的桌子都不还原,垃圾和教室的桌子都是孩子们一起清理的。还有不经过允许就去摘村民樱桃的,唉。他们哪里有一点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包韬唐无奈地叹息一声。


李厚霖和两位志愿者老师。他们一起做出心的手势,表达对孩子们炽热的情感:为了爱,我愿意

慈善事业的I <wbr>Do效应


    两位老师的话尖锐地折射出了目前慈善事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救助的持续性低。很多NGO组织因为各种原因,在很多非常好的慈善项目上,开始的投入非常到位,但大多一次性投入后就没下文了。救助的硬件到位了,但是如果没有后面匹配的软件,就无法彻底改变受助群体的生活,甚至前后产生的落差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而I Do儿童基金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模式。比如这次救助古路村小学的孩子,如果只是一次性给些钱,孩子们的物质条件暂时会得到缓解,但是却无法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I Do儿童基金本着济贫更要济才的宗旨,经过深入一线调查了解,做出了资助22个孩子到山下上完初中的救助计划。而古路村所有的孩子,都将受到这样的资助。22个孩子到山外读书了,古路村所有的孩子都到山外读书了……I Do儿童基金同时计划匹配相应的人力资源,来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会赋予这些孩子改变贫穷的技能,以后他们将在城市就业,他们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写,而慢慢的,整个村庄的命运就可能被一点点改变。当下看到的救助固然可贵,但是持续性的救助所产生的效果,更不可估量。I Do模式可以达到慈善真正的目的:为受助者提供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机会。“慈善是我毕生的事业。”李厚霖的这句话可以充分诠释I Do儿童基金的持续性。


通往古路村小学的山路险峻,外侧就是万丈深渊。

慈善事业的I <wbr>Do效应


    其次是慈善的全民意识不到位。有人对慈善的理解就是一次性捐助钱,物,甚至发展成一种钱和物数量的攀比秀。还有人认为这应该是有钱人的事情。实际上,正如李厚霖所倡导的“莫以善小而不为,为别人捐献出一元钱的普通人,和捐赠成千上万的人一样值得尊敬,因为在慈善的天平上,他们是等重的。慈善的不是钱,而是心。”这些话出自一个5.12震后第三天就捐助2000万的企业家,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尊敬他。慈善是一种全民的行为——我丝毫不否认,当5.12地震爆发的时候,人性的光辉和对同胞的热爱让我们迸发了空前的团结和热爱,志愿者纷纷奔赴灾区,捐款一时间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出现了捐款的堰塞湖现象。但是慈善不是凭一时激情进行的,它需要持久的热情和长久的努力。


让人胆战心惊的山路

慈善事业的I <wbr>Do效应


    慈善根本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无论贫穷与否,人类的尊严都同样高贵。帮助别人的时候,平等而尊重地给予,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才是慈善最好的方式。为什么同样面对古路村的孩子,同样面对两位志愿者老师,李厚霖和他的I Do儿童基金组成员,就能够得到他们真正的喜欢和认可呢?如果没有真正的平等和爱深藏于心,被称为钻石王国的掌门人的他会想到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过儿童节,而千里迢迢跋涉吗?支票到位不就足够了吗?
    I Do儿童基金用自己的模式,创造了值得慈善团体和爱心人士思考的I Do效应。


李厚霖,I Do儿童基金组成员和古路村小学的孩子们

慈善事业的I <wbr>Do效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