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环珮空归梅子情感文化毒舌 |
分类: 独坐幽篁(偶尔装模作样) |
《常州日报》2014.10.9,玩世有恭 专栏
如果将人生比作一台戏,那么有的人合适当主角配角,沉浸于世态炎凉命运起伏;有的人合适操琴配乐,负责渲染氛围搞点小情调;还有的人就合适不露脸只道旁白,他们置身于事外,冷眼看得分明。他们时而描述,推进剧情发展,时而吐槽,点评江山。他们多牙尖嘴利,用词毒辣,号称毒舌。一般刚出道历练少的只能哗众取宠,待得笔下有了功夫又开始满腹经纶了,就可升级为一针见血了。他们从事的职业五花八门,包括政论时评明星八卦业界相轻等等。
比如一条金融毒舌范本:中投公司在文件中披露了其96亿美元美国股票的具体配置。上海一家咨询公司的执行董事当即表示,这很像是一位65岁寡妇的资产配置。——很明显这款属于业界相轻型。但这绝妙的寡妇资产论,简直是四两拨千斤的毒了。
还有时尚界毒舌,由于熟悉大牌款式,参加各种时装发布会,出入高档场所,专门点评明星名人的出镜装扮。其拥趸者众,传播度广,对明星名人的声誉甚至时尚的流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安娜·皮亚姬就是世界上排名前三的时尚界毒舌,设计师和模特都对她敬畏有加。至于情感界毒舌,是专门负责骂醒一群整日为情所困的妇女,一般属于刀子嘴豆腐心,但不排除只为了逞口舌之快。一些娱乐大赛的评委席,也出著名的毒舌,他们有的是个性使然,有的纯属炒作节目需要。
若算起来,鲁迅、茅盾等大师算是顶级专业毒舌了。因时代背景不同,他们触动的也更深。比如茅盾一篇杂记,关于广告的。说一人有读报癖,岁末各报停刊,焦急不已,苦等年初一开刊,连忙买了厚厚一叠,却左一版右一版全是广告。友人讽刺他太“偏”,说尚有许多“煌煌大文”可看。这人却偏执道:广告,广告,广告而已。——想来他也不是太偏颇,那些不合时代的宣传言论,那些有一定目的的文化导向,还真都该归于洗脑式广告了。茅盾的这篇杂记在结尾写道:不该有的广告到处是,该出现的荐书广告却一个也没有,“可知广告也还是不全!”——在广告不分场合铺天盖地的今天,在报刊杂志内容不知所措的今天,茅盾的讥笑真是超前。
而我常去浏览的毒舌级人物,他们所触事件不同,但毒性都已到一定境界。效果也各不相同,有的让人叹服,有的让人警醒,有的让人抚掌一笑,有的让人咬牙切齿。他们各有自己的追随者。他们的言论也往往成为时令流行语。也有人骂道:奴性,难道他们说的话你们不会说么,偏偏将他们的话视若神明。视若神明未必,但比想毒还功力不够的人表达的更淋漓尽致,更具有煽动性和宣泄性。也有人说,这样做顶多算个愤青,没有什么用处。但如果有些事错的已经离谱,因为惯性大家未曾觉察到,也需要一些毒舌出来点明,至于说的对不对,另讨论计。
总之,毒舌是一种说话方式,常常有暴露智商优越感的危险,运用不当时,令人反感,所以一定要注意使用场合,不然往往引起一些幽默感弱的人,或者不熟悉你语境的人的误会。切记,真的毒舌并不是爆粗口和刻毒,它是一种委婉艺术的点评。是用另类的方式,让人对事件忍俊不禁和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