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2014-03-06 09:19:00)
标签:

环珮空归梅子

山西老银

文化

情感

分类: 独坐幽篁(偶尔装模作样)

 山西省宣主办影像文化杂志《映像》2014年第二期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王龙在接受采访,我领班服咋样。以及,我们都长得不合适正面展现。

 

策划、文/环珮空归  /王君

(经藏家授权,老银照片独家首发)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山西特有的宫锁,大,重,满工。

从锁头到项圈都雕满了花纹,有龙凤、花卉、戏曲人物等。

它的戏曲人物是场景式,不仅人物数量多,连场景里的亭台桌椅摆设都齐全。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错金簪。

错金,中国古代在金属器物表面镶嵌黄金丝或片的方法,又称金错。

据藏家介绍,错金工艺今已失传。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鎏金银凤冠。鎏金银宫锁。鎏金银手镯。

据藏家介绍,鎏金是将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器皿表面,

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

(隔壁小姑娘,不是我啊不是我)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王龙小心翼翼地让我戴了几分钟拍照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部分展柜

@山西文化2:王龙:把山西老银守到地老天荒

姑娘们喜欢的物件

 

——————-开始正文,后面还有部分老银放送,稍安勿躁——————


    王龙,祖籍黑龙江,1989年始定居晋城。

    业内号称山西老银藏家第一人。

    手中明清老银制品上万件,成套三千余。

    他说:“这些老银都是我的孩子。”

 

晋城古文化交流中心“龙藏”铺。第一次误打误撞进去时,铺主正一遍遍对一个民族服饰披挂的女子解释:不卖的,这就是个展,拿出来给大家赏赏。女子舍不得走,铺主舍不得卖,拉锯战半晌,我和稀泥:不如拿出点寻常货色让大家解馋,你也是个生意的路。铺主摇头:我觉得我的老银件件都好,哪件也舍不得。表情一如惜子。

这执拗的铺主就是王龙,44岁,19岁时随远嫁而来的家姐落户晋城。访谈时,他数次感慨,是山西的民风淳朴,容纳了他的脾性,给予了他帮扶。山西是他的第二故乡,但谈起老银时,忘情之下,他俨然就是真正的山西人,晋城人。——他这是在替我们山西人倾家荡产地守着一段历史啊。

因为只进不出的收藏原则耗尽了家财,他只能支撑起70平米的私人展馆。对此,他有点羞涩,有点遗憾。但整个小屋看得出他的精心,17个展柜玻璃、木制地板、待客的桌椅茶具都是纤尘不染。只有爱美的人,才能懂得美。

以及,老物件都是有灵性的,会记着是谁让自己发肤完整,不曾流离失所。

 

Y =《映像》   W =王龙

 

收藏的缘起缘灭

Y:收藏种类繁多,目前比较热门的有陶瓷、书画,你为什么对老银情有独钟?

W:是从无意识走入有意识的。二十来岁时逛人民广场地摊,发现一对二龙戏珠银绳镯造型巧妙,包浆幽光沉寂,它被谁的手泽摩挲过?它的沉甸甸又是谁的心意?我被吸引住了,买来送给母亲。这是我接触的第一件山西老银。后来便有意识的关注起来。是它的美,击中了我。

Y:马未都说,收藏界没有潜规则,因为根本没规则。这种无规则中,你被“做局”过吗?

W:有,只是对人性过于信任所致,后来谨慎起来,再没发生过。这是行业阴暗面,不多说,希望展现给大家的是收藏界积极向上的一面。

Y:收购时遇到过对方不忍放弃的事吗?

W:好多年前,在介休一带,有一对老夫妇手头紧,想把藏品托付给我。一箱子,几十件,端走时,他们都哭了。我说,你们随时可以来看,我在它们在。后来邀请他们来,被拒绝了,说再看就如刀再割一次。

Y:这些老银都是你燕子衔泥一样攒出来的,打算将来怎么处置它们?

W:肯定不会拆卖,想一直守下去。也不断有人来询价,是展馆性质的,我没答应。因为他们不是山西籍,我想把山西的根留给山西,山西待我不薄。但我现在有个后继无力的难处,遇到好东西没钱购进,很多都是精品,或许再也替山西收不到了。如今连日常生活也是靠卖点过去攒的老玉维持,终有弹尽粮绝的一天。如果有个资金扶持一把,会好点。还有个愿望,希望感兴趣的私企赞助,或政府出资,办个规模大的展馆,要专业性的、公益性的、国际性的。王世襄把明清家具介绍给了世界,咱山西的老银也该有人介绍出去。

 

山西老银满工与细节之美

Y:老银按区域分很多流派,比如福建、江浙、藏、苗,山西老银为什么声名远扬,和矿藏、工艺有关还是别的?

W:据我所知,山西没有开发的银矿。工匠云集,肯定是当地有市场。对,山西上古时就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明清时,对传统儒家文化的重农抑商观念有变通,喜商仕并举,外出为官经商者车载斗量。比如晋东南郭壁的十六进士,陈氏的一门九进士,《山西通史》明清卷也记载,“襄陵县的乔家、高家,临汾的亢家,都在扬州盐市称雄……蓄资以七八千万计”。富裕了,安定了,就对生活用品金贵起来,手镯、头饰、胸挂、粉盒、杯碟、祭具、香炉一应成了银制品。说到底,多是世家大户用品,百姓家的不会这么分量重、工艺精、种类全。

Y:在山西老银的收藏过程中,你觉得它的损毁度、稀缺度等现状如何?

W:全国的老银都遭受过两个重创,山西老银也不能幸免。一个是文革,一个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为了赶时髦把老银重新打成了时令样式,这种走街串巷式的损毁是地毯式的。现在收到的都是被收藏后回流的,山西山村窝铺我都摸遍了,民间几乎没有有价值的老银器了。

Y:老银按地域可分南派、北派,它们各有什么特色?

W:我主要擅长品鉴山西老银,不多关注别的地域。印象里,南派花巧,做工精细,但失于用料少,薄,轻,易损。北派干练简单,有人文底蕴,舍得下料,经受得住揉搓。具体的一些情况,比如山东的传世量少,应该是受当时经济所限,成品不多。河南博爱、焦作等靠近山西一带的老银器,做工用料与山西类似。

Y:山西老银深受藏家喜爱,有什么优点?

W:山西老银除了大家熟知的风格厚重、制作精良,细节刻画上还很到位。比如山西特有的宫锁,大,重,满工,从锁头到项圈都雕满了密密麻麻的花纹,有龙凤、花卉、戏曲人物等。而且它的戏曲人物是场景式的,不仅人物数量繁多,连场景里的亭台桌椅摆设都很全。又因为大、重,一般用于婚嫁寿诞年节等喜庆日子,比如祝寿时戴“八仙过海”,婚嫁时戴“龙凤呈祥”,宣传孝道忠义的“三娘教子”,这些追根溯源是与风俗有关。如果说天子脚下的老银,无论题材还是做工都有固定模式,那么山西老银就活泼一些,民俗化一些。

Y:你对山西老银的去向和研究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W:首先肯定是博物馆关于这块的空缺必须弥补起,要成系列有规模。其次是有专门的书籍资料介绍,这对于当世后世研究都是个数据库的贡献。还有对匠人的保护,因为生存利益,行业需要正确引导,要给予他们手艺人的荣耀和行业扶持。

 

艺术无国界,艺术品有属地

Y:你出席过的展览和交流中,观众反响如何?

W:观众都称赞:量大,好看。不过,这是外行话,只有内行知道好在哪儿,哪件是哪个时代的代表作。无论怎样,自己的辛苦得到认可,就满足了。同时说明到考虑观众求知欲的时候了,关于这方面知识的典籍和普及活动太少。

Y:在这个只有上家和下家,没有藏家的时代,收藏对你的意义?

W:收藏的过程有煎熬也有惊喜,拥有时有骄傲也有烦恼,它改变了我和家人的生活,但最主要的还是让我活得有滋味,有目标。常想,失去这些老银后,我会干什么,还能干什么。我将变得没有精神依托,一无是处,感谢它带给我的五味杂陈。

Y:你觉得收藏家应该具备的要素是?

W:首先是痴迷,其次是感恩。因为狂热的爱,让我沉湎于千辛万苦地寻找,煞费苦心地鉴别,孜孜不倦地探求。因为感恩山西人对我的和善,我愿意回报社会,免费接待八方客观展,宣传山西的老银文化。至于数量质量,我觉得不是最大衡量指标,痴迷程度才是。

Y:据说中国银器的最大藏家是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得知这个消息后你的想法?

W:大英博物馆也有。他们喜欢,说明咱的东西合乎他们的审美,说明艺术是无国界的,但我还是希望这些东西留在自己家乡。文物流失了,就再没了,这段历史认知就是空白。我至今都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明清家具被以很轻贱的价格成车拉走的情形,也经常听到山西琉璃、石佛等被盗,深感痛心和无能为力。

 

小贴士

Y:从市场分析和属性来看,你觉得老银收藏前景怎样?

W:升值空间还很大,别说老银,和全国藏家都盯着的山西老银,即便新银也是。矿银才几块钱一克,是被严重低估的市场。

Y:会去拍卖会看看吗?

W:去看过。我还是看重信得过的私人渠道。这事,除了看鉴别功力还得看诚信度。据观察,近期回流的外销银,仿冒品居多。

Y:最后本刊发心想替广大文艺青年问一句,鉴别老银真伪有诀窍吗?

W:这个一句两句说不清,主要还是靠实战积累下来的经验。不过大抵有三个指标,一看工艺,老银是手工打制,活泛;新银多是模具一次成型,死板。二看包浆,要和年代相符。三看磨损,位置和轻重大小,是否和皮肤、衣服匹配。

 



祖先的汗水、手泽,岁月的风尘,让它们在包浆下幽光沉静。

每一件,都有故事。

每一件,都是故事主角的化身,它诉说给世人,那些恩爱,那些离别,那些荣耀,那些落败。


网速太慢,剩下的回头发。。。。







已发公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