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化1:赵丰的铁壶复兴梦

标签:
环珮空归梅子山西晋城泽州文化 |
分类: 独坐幽篁(偶尔装模作样) |
“复兴”突然成为一个出镜率高的词,比如民族复兴、丝绸之路复兴。但复兴并不等于复古,复古不论精华糟粕,而复兴,必然是对精华的传承。对时代的审时度势,让事物在复兴进程中,有坚守,亦有变数。
Y:茶道中有个数字四:茶、水、火、器,你的职业涉及器,在景德镇的瓷,宜兴的紫砂已声名显赫时,你发力振兴铁壶,为什么选择这种形式?
Z:因为铁器文化自古就渗透在我们晋城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也有个四(笑)。一是铁制“陪睡娃娃”,它压被子角,辟邪,很民俗化。一个是行业供奉,你看山东供奉鲁班庙,我们供铁器行业的祖师爷老君庙,比如泽州冶底村老君庙。另一个是打铁花,过年时,由匠人拿铁勺向空中洒铁水,和现在的礼花一个寓意。还有个特色建筑,阳城砥洎的坩埚城墙,就是古代炼铁遗留下的耐火容器坩埚,被垒成了城墙。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铁的辉煌,也代表泽商的辉煌——泽潞商帮,就是以行销铁器为主。“大德”钢针、“泰山义”剪刀能名扬天下,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中俄间的“万里茶道”,从福建一直到莫斯科;另一是“清化大道”,它是通陕西,连汴梁的重要驿道。这两道里,晋城是必经之地,铁器就被顺势运了出去。我做了这么多年广告设计,有外包装、房地产等,得奖不少,但总觉得没立足点。直到在日本考察,看到款待我的煮茶,是一把老铁壶被用最原始的方式烧开,在上海世博会,看到欧洲人的铁器反响很大,我就想,我要回来兴铁,晋城的铁器文化不能白白丢了。文以物传,文化借物传承,更感官更长久。铁壶合乎正兴起的茶道,就成了主要的依托方式。
Y:你们设计制作的“晋善晋美·尽在晋城”的铁茶壶被中国工业博物馆收藏,它有什么特殊之处?在设计制作中,有什么改良?
Z:受到欢迎,除了工艺精良,比如一壶一模、渗碳技术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实用性很强,当时送展的产品多是把玩件,像风水摆件之类,我们的铁壶除了把玩还可以煮水。二是本土特色浓郁,“晋善晋美·尽在晋城”是晋城在央视打出的旅游宣传口号,结合这种诉求,我们在壶身上分层浮雕了晋城六大名胜。正面是珏山吐月、白马脱缰、青莲寺,背面是王莽岭、蟒河猴子、皇城相府。器形上也体现着晋韵,梯形,粗犷大气。整体表达的东西多,但井井有条。至于改良,对比看效果会更好(引记者到展台)。这两把壶,一把是晋城的旧烧水壶,壶嘴利索,倒水方便,容量大,但手沉,易生水垢。一把是被收藏的新开发壶,改良后壶把可以活动,铜盖防锈,可软化水。铸造工艺进步,也减轻了重量。还有,都说日本南部的铸铁壶好,我不服啊,从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来看,泽州也应该成为类似区域。
Y:泽州有什么历史渊源和地理优势?听说你们打造的铁壶原材料就来源于此。
Z:采矿、冶炼,泽州都有优势。关于矿,《山海经》里有记载,“虎尾山之阴有铁矿”,虎尾山就是泽州大阳境内的山,矿石含铁量高。冶方面,春秋战国时,泽州就有了冶炼技术,晋国时的鼓风冶炼术,泽州也会。铁是灰口铁,铸造性能好。同时,煤、坩埚原材料也丰饶。关于这些盛事,泽州有个“九头十八匠”的说法,它是明清时泽州地区一些村名带“头”“匠”的统称(因冶炼技术发达,工匠云集,金朝实行头户管理制度,元朝实行匠户管理制度,形成了带头带匠的村名。)“九头十八匠”是个很有文化价值的符号,为此,我提出一个口号,“你身边的历史,晋城人的传奇”。同时我想呼吁一下对冶炼遗址的保护,这是文物保护中的一个盲点,它是不可再生的,不抢救,这些体现着晋城冶炼起源和发展文明史的实证,就会被现代生产生活中的拆建拆没了。有个研究泽州铁器史的博士对我说,铁器文化是我们当地的铁饭碗,需要血脉延续,它不能因缺失实证,变成口头上的历史。
Y:铁壶的兴起,茶道的复兴,传达出两个意思,一是物丰人闲,人们由生存进入到生活状态,二是俗世烦躁,人们急需一种内心宁静的修行方式。
Z:对,一种是物质上的解放,一种是精神上的解放。茶道其实最早是士大夫特权,他们最有机会品茶,唐朝的《封氏闻见记》就记载了“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馆是民间的,大家聊天吃点心、谈生意看杂耍,喝茶只不过是个名头。个人之见,修行我认为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心到即到,不用刻意追求某种形式。其实我做铁壶,还有一个想法,来自梁启超的“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我想借助铁壶这个小器具,以点带面,把当地消费群引导进美学生活理念。记得宋代泽州的“大广冶”是著名冶铁区,这让我有了个痴心:倾我之力,再续“大广冶”辉煌。现在正在从四个方面推动,一是成立“泽州铁器文化研究会”,二是筹划泽州铁器纪录片,三是商讨和中国工业博物馆合作成立泽州铁器分馆,四是云集全国一线设计师、雕刻师、铸造师,建立完整流水线。我并不是单纯的商人和设计师,我想超越这个身份。挖掘、复兴本土文化,让我有使命感。
前一篇:中11、红颜无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