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享10、求医随感。

(2013-10-24 10:10:54)
标签:

情感

求医秘籍

分类: 独坐幽篁(偶尔装模作样)

《常州日报》2013.10.24乐享

     文/环珮空归

世上休闲方式千万,若论“看病”,怎么也归纳不进去。但人吃五谷杂粮,又日日奔波求食,三灾六难总是免不了,于是,在医患关系复杂的今天,怎样摒弃焦虑和恐惧,斗智斗勇地看个病也成了一门手艺。

  这求诊,古时讲究个望闻问切,玄乎的还要“悬诊”——男女授受不亲,皇妃和大户人家的女眷不能面诊和把脉,要用一根红线拴着手腕远远扯出诊脉。这种神奇术的真假未可知。今天CT、心电脑电图、磁共振、血液尿液分析等仪器齐上阵,数据单和片子一出,病情基本理清。中医看不起西医,说他们没真才实学。西医看不起中医,说他们装神弄鬼。不过,中西医的叫阵再怎么激烈,我这个久经医场的老将都不会乱了阵脚:器质性病变看西医,养生吃中药,是药三分毒,平时多健身注意饮食。

  门诊是考验患者耐心的。挂号排队太漫长,原来的疼痛加上了委屈。好不容易被叫号,口齿伶俐的三下五除二说清楚了,言语表达能力弱的需要医生抓到关键词,再顺藤摸瓜问症状。像我这种爱叩问搜索引擎的,更是博闻广记了一堆病友经验。一次腋下有个肿块,诊断淋巴结,医生说发个炎没事。我惴惴不安:“会癌变?”医生好奇:“谁告诉你的?”我说网上查的。医生扑哧一笑:“你们这些人,自己吓自己挺有能力。”这次扭伤脚,冰敷24小时后去医院,拍片后医生让继续冰敷。我急了:“不是只能24小时内冰敷吗?”医生只好留步讲清原理。

  打点滴是考验护士技术的。一针进脉是患者所求。相对来说儿科护士技术较高。摸着你手腕就大呼小叫抱怨脉细皮厚的基本是针扎不进去的二流把式,温吞吞不出声的一般一针扎进,还不痛。所以患者要学会察言观色,遇到咋咋呼呼的一定要稳住对方,声称是自己长得不规范不怪她学艺不精,再婉转请换护士。不过我脉确实细,众护士看到我进门就掩面:“啊呀这人脉和针一般粗。”后来我每次都先去儿科买好儿童输液器,遂两厢欢喜。

  私人小门诊打个针方便,但要注意卫生。有个熟识的私人医生一针进脉技术好,二十年前十元一扎带床位,我拎瓶入住,混迹于一群婴幼儿患者中。也有相当负责的,有个朋友尿结石,医生开了黄体酮,小门诊一看:“这不是女人用的吗,你一个大老爷们……”朋友落荒而逃。小门诊属于见识不够,朋友属于对自己不负责,若是开药时问清楚原理,不至于这么不笃定。

  站着走进手术室的都是好汉,比如我。一次迎门就遇到张笑嘻嘻的大脸,我麻醉师朋友当班!我翻身就跑——赤裸相见后只能断交了。大小几次手术都没全麻,于是我在开膛破肚中听清楚了每一道工序,包括医生大功告成后的调侃。有次名院门诊小手术,医生拿着单子让先去交费,解释说有人做了手术不交费跑了,只好改流程。

  十几年前二百元挂了个专家门诊,虔诚的我一五一十把病理、病程、症状、治疗结果说得清清楚楚。后来,只草草检查一下就被打发出来了,估计归并疑难杂症了。贵夫问我:“自己花二百块给专家讲了堂课,过瘾吗?”在没有电脑没有伊妹儿的时候,我还根据医学杂志留的联系方式给广州一个医生去过信,回信也是手写体,先是抚慰后是鼓励,满满两页。木心的《从前慢》里写: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这封诚恳的信我至今保留着。

  见的医生多了,遇到过不负责的,遇到过很负责的。后者还是多数。患者因为身体不适,存在恐惧,对医生会产生依赖和膜拜,如果遇到治疗失败再加上医生态度不佳医院收费不透明,就会发生医疗纠纷,但大部分患者和家属还是相信医德的。

  以上纯属个人经验,可以参考,请勿模仿。

 

        乐享10、求医随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78、勾肩搭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