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街拍。

标签:
环珮空归梅子街拍情感 |
分类: 独坐幽篁(偶尔装模作样) |
《太原晚报》2012.10.19天龙女声
文/环珮空归
T台上那些个海阔天空的设计,已超出凡人承受力,它们只能算是设计师之间“谁更像火星人”的大比拼。普罗大众想按图索骥,简直是沐猴而冠的找死。于此,“街拍”应运而生。据说,它起源于时尚杂志的需求,关键词为“眼力、捕捉、陌生”,要求拍者审美敏锐、抓拍迅疾,而且,镜头里的还必须是路人。
街拍会告诉你,时尚和实用在民间是如何被巧妙地平衡、融合的,从此,你可以抛开T台的阴影来模仿。我有个同事,就每天照着《欧美街拍100例》打扮,虽然装备欠奉,比如咸菜绿代替了柠檬黄,欧米茄换成了石英表,也足够让他潮一把的。
我也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在杂志举办的街拍大赛中,根据搭配细节,给那些不成熟的搭配者打分。但街拍界追捧的多是明星、时尚编辑、时装设计师,时间久了,对他们风格烂熟于心,再惊悚的瘦猪肉战袍、微缩幼稚园景观的帽子都不能让人有点评欲望了。我想看到的是原生态街拍。
原生态街拍同样来自民间,不过与时尚无关,只与日常生活有涉。它是路边配钥匙的大叔,黄昏六点就着夕阳慢吞吞打磨着钥匙芽。它是卖麻辣烫的大姐,把切薄的豆腐、菜叶、火腿肠串好。它是拾荒者一麻袋的疲惫,它是下班族步伐中的急切。它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城市的特质,或静谧或焦躁,或繁荣或败落。有人把八十年代各大城市的街拍整理出来,黑白底色上的人和景便成为时光档案,让人唏嘘不已。
每一个旅行归来的朋友,都被我追要过街拍,但他们多是埋怨只顾被导游赶着“上车睡觉下车到此一游”,从食住行到观景、购物根本没机会接触到当地人。于是,他们很遗憾的错过了原住民的特色生活,连可以反刍的定格照都没有。
也并不是所有路人都能坦然面对相机。低调、拘谨,让我们看到镜头会躲避。倒是上次集市,卖簸箩的大爷见我示意“可以拍吗”时,抚平衣襟,用胳膊肘戳戳旁边的卖铁锹的大爷,然后俩人一起端坐,像在照相馆里留影。我在他们身上读到了“配合”俩字,和他们那一辈人的善良、憨厚以及不惹是生非的懦弱。
最近流行的街拍是“你幸福吗”。记者拍遍各行各业,从学生到拾荒者,从小贩到行政人员,大家也都不惹是生非的配合了。而街拍最要紧的“真”字,每个被访者也都遵守了。但是其中机锋,就要策划者反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