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糕因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时蒸制食用而得名,制作过程与“桶蒸糕”相同,只是糕体要小和薄一些。
重阳糕由糯米和粳米比例合适拌合的糕粉制成,馅由红、白糖,豆沙,红绿果脯蜜饯,糖渍猪油等组成。
重阳糕取掺水后拌合得干湿恰到好处并经筛滤的糕粉,放入蒸重阳糕专用的糕蒸内,到一半刮平后加上豆沙等馅料,然后再添加另一半糕粉后用高火沸水蒸煮。待蒸气透出糕面时把果脯蜜饯等匀铺在上面,盖上锅盖后再蒸数分钟即可取出。
重阳糕的外径一般如通常盛菜用的大碗口,厚约4-5厘米,在整体白亮润滑的糕面上镶嵌着色彩晶莹的红绿果脯和蜜饯,就给人以一种小巧玲珑和美观耐看又中吃的美感享受。

重阳糕蒸煮

出锅的重阳糕

重阳糕果仁
相关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概念里,“九”是最大的奇数和寓有“天长地久”含义的美好用字。农历九月初九既是二个最大奇数相重之日,在季节上也是“霜降”前后而将进入深秋,这时侯不但天高气爽,农作物也大都已经成熟即将陆续收割贮藏了。中国数千年来由农耕社会孕育而成的农业文明,将“重阳”一直视为寓意着收获和种种期盼将至的美好时期。又,在中国的“八卦文化”中,“乾坤”既表示着天地和阴阳,又是世间一切元气生发的总源泉,“乾”为阳,因此就将九月初九名为“重阳节”。
民间历来在重阳节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江南在沪渎地区无山可登,人们除了用爬树来尽登高远望之兴外,就用蒸糕来寄托步步升高之意。又,在中国的“孝道”中,父母历来被称为“高堂”,因此重阳节又含有敬老之义。
在历史上,重阳节就是颛桥老镇赶庙会(民间俗称为“赶节场”)的日期,这一传统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初。在这“赶节场”的前后三、五天时间里,颛桥镇上东西南北四条街道上,除了本镇所有店铺特地临街设摊之外,来自本县和外县的众多店家也都在街上设摊供应各类日用品南北货和各式果点食品。上海几大著名食品厂商和点心店饭店如“冠生园”、“乔家栅”、“老正兴”、“会宾楼”等也来此设点供应各自的特色食品,而“重阳糕”及以重阳命名的食品,更是整个节期里众多店家竞相争妍比艳的重头物品。
加载中,请稍候......